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单元检测示范卷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单元检测示范卷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予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惑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
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
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
“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
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
阶。
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D.“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
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D.“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得到复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C.“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堂,字希鲁,常州宜兴人。
擢进士第,为楚州团练推官。
满岁,吏部引对,真宗览所试判,善之,特授大理寺丞、知临川县。
县富人李甲多为不法,前令莫能制,堂戒谕不悛,白州以兵索其家,得僭乘舆物,置于死。
召为监察御史。
禁中火,有司请究所起,多引宫人属吏。
堂言:“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诏原之。
出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
时废发运使,上封者屡以为非便。
堂言:“刘晏、裴休,皆尝为江淮、河南转运使,不闻别置使名。
国朝王嗣宗、刘师道,亦止为转运兼领发运司事,而岁输京师常足。
”时虽用其议,后卒复。
在江、淮,岁荐部史二百人。
或谓曰:“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堂曰:“十得二三,亦足报国。
”知越州。
州之鉴湖,马臻所为,溉田八千顷,食利者万家,前守建言听民自占,多为豪右所侵,堂奏复之。
徙苏州。
先是,发运使上计,造大舟数十,载江、湖物入遗京师权贵,堂曰:“吾岂为此,岁入自可附驿奉也。
”前后五年,未尝一至京师。
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庆历初,诏天下建学。
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杨日严在蜀,有能名,堂素不乐之。
于是节游宴,减厨传,专尚宽纵,颇变日严之政。
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
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卒,特赠吏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蒋堂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B.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C.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D.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
/是重天谴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堂执法,果敢严明。
他管理临川,对估恶不俊没人控制的李甲先劝后兵,然后果断行事,用州兵搜出了李家的超越本分之物,最后置之于死地。
B.蒋堂析事,独出机抒。
面对上封者否定废止发运使一事,他却上奏赞同废止,然后从今昔逐一加以论述分析,从而让朝廷在当时采纳了他的建议。
C.蒋堂遇事,不事阿谀。
对鉴湖百姓自占田地被侵占一事,他不顾及豪门大族势力而上奏;对于他人建议载物馈赠京师权贵,他竟然五年不去京城。
D.蒋堂一生,也有缺憾。
他知益州时和在蜀地有能名的杨日严不善;建造规模宏大的铜壶阁时,终因砍伐古陵与祠庙的树木让蜀人不悦,诉讼增多。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或谓曰:“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
(2)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春寄王汉阳
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8.请简要赏析首联中“访”字的妙处。
(5分)
9.请赏析尾联的表达技巧。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日暮途穷”大概是人生的大悲,很多诗人也会在不得志时痛苦、悲叹,李白《行
路难》中便展现了这种无法前行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
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25分)
摆手先生
马瑞璇
二十年前,摆手先生和我是大学同班同学。
帅气,诗人气质。
摆手先生酷爱文学,更酷爱写诗。
看书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摆摆手,不抬头;写诗的时候有人和他说话,他更摆摆手,皱着眉。
同学们都知道他喜欢摆手,不喜欢说话,但是最初并没有想到叫他摆手先生。
因为他另有一个绰号,叫“一首小诗”。
平时独来独往,神叨叨的他,一遇集体活动却异常活跃。
活跃的原因是他喜欢给大家朗诵他写的诗,“我给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他这样说。
大家笑,他不笑。
我们那一轮在校生里,出现过一位容貌叫人看了吃惊的校花,是中文系陶教授的女儿。
摆先生和陶教授来往密切,用摆手先生的话叫做“切磋文学问题”。
一次在陶教授家,他幸福地得到校花一个微笑的礼遇。
从陶教授家回来,摆手先生给校花写情书。
情书一改他诗人的风各,写得简短朴素:“今晚六点,我在你家楼下等你。
若同意请赴约;若不同意,请背对窗外摆一摆手。
”
事情的结果当然是校花继续做名花无主的校花,而摆手先生从此被大家改了绰号,“一首小”被“摆手先生”代替。
毕业的时候,他放弃留校的机会,也放弃进机关的机会,选择回家做一所镇级中学的语文教师。
他当老师当得果然出色!
却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
一年前,摆手先生死了。
追悼会的前一晚,我陪他妻子住。
夜半听见他妻子在另一个房间里嘤嘤地哭泣。
我担心她身体,想劝劝她。
眼前的情形把我牢牢地定在房门口。
他的妻子跪坐在地上,面对死者遗像,一边哭一边揉搓着当天收到的丧葬费和旅游局的赔款。
“一起过日子这么多年,在外人眼里咱俩很不般配。
可是,你对父母好,对孩子好,对你的学生更好。
”说到这里她颓然低下头,推开怀里的钱,伏在地上又抽咽起来。
突然,她抬起头爬到遗像前,用手摸着死者的脸颊:“咱俩是天生的一对儿,咱俩的日子还得接着过啊!这个家,还是咱俩一起撑。
啊?”
摆手先生是在学生高考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南方旅游时发生的意外。
车祸发生的时候,他坐在车尾部,救援人员问他情况如何?他没有说话,只是用摆手作答。
人家以为他没事,抢时间解救情势危急的人去了,因为在同一车里,还有老人和孩子。
所有的人被解救后,再去救他的时候,他已经死在那里。
身体完好,姿势端正。
经检查,是严重颅內出血导致死亡。
而且,死的人只有他一个,其余的人,只是伤势轻重不同罢了。
有人说,他摆手是在告诉别人他快不行了;有人说,他是用摆手示意救援人员先去救别人。
无法解读他摆手的含义,便无法把他定性为舍己为人的英雄。
他所在的学校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以一个普通教师的身份。
追悼会在公墓举行。
我们班二十一人全体到场。
他的同事除了还在医院的,其余都到场。
人数最庞大的是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
发言最动情的是他的学生。
学生说,他们的老师上课从来不看教案和教科书,一根粉笔,成就了一堂激情四射的语文课。
他们敬佩老师,教材烂熟于心,古今名著好诗好词烂熟于心。
当讲到如下内容,新老学生,哭作一团:您节假日在家里设立答疑课堂,很多贫困同学在您那里长期免费补习。
为了方便答疑,您为自己制定二十四小时开机制度。
遇到家境不好的学生,您会说“先挂掉,我给你打过去”。
您始终坚持站立讲课,我们说:“老师,您身体不好,坐下讲吧!”您微笑着,摆摆手……
(有删改)
【注】这篇小说从画线句子开始,有如下另一个版本。
(称为版本二,以上称版本一)毕业的时候,他放弃留校的机会,也放弃进机关的机会,选择回家乡做一所镇级中学的语文师。
不久,他娶了一位相貌平平的乡下女子。
摆手先生很受学生欢迎,回乡探亲的时候,我经常听到有
人夸奖他。
他教材烂熟于心,有博览群书的底子,一根粉笔,成就一堂激情四射的语文课。
节假日在家里设立答疑课堂,是他许多年养成的习惯,学生可以在他家里接受免费补习。
为了方便给学生答疑,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保持二十四小时开机。
遇到家境不好的学生他会说,先挂掉,我给你打过去。
摆手先生是在学生高考后,参加学校组织的南方旅游时发生的意外。
(1)下列对这篇小说(版本一)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摆手先生喜欢文学,爱写诗,又喜欢向同学们朗诵他的小诗,同学们受不了他的神神叨叨,就揶揄地称他为“一首小诗”。
B.摆手先生爱慕校花,常以“切磋文学问题”为借口上校花家,结果遭校花拒绝,摆手先生心灰意冷,羞惭之下回乡任教。
C.小说通过对摆手先生妻子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和对相关部门不予确认丈夫舍己为人的不满。
D.摆手先生用摆手回答救援人员的询问,这一模糊的回答造成了人们不同的解读,影响了相关部门对他行为性质的评定。
E.小说分别从同学、妻子、学生的角度刻画摆手先生,多层次、多方位的表现了摆手先生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小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摆手先生的大学生活,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①交代“摆手先生“这个称呼的由来,呼应了文章的标题;②交代了人物的爱好与习性,丰满了人物形象;③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发读者的阅渎兴趣。
(每点2分)
(3)小说(版本一)中的摆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4)阅读版本二,比较两个版本,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好?请结合文本,试从语言、结构、叙述人称三个方面任选两个角度说明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
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
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
”
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
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
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
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
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
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
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
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
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
在西南联合大拳,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
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
”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
《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设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一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映落自信的谷底的时刻,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若“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
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
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
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
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
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
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
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
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
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
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
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
余英时
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
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
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
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
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
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撒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
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
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学术界普遍认为史学即史料学,应以整理史料为研究重点时,钱穆却坚持个人的见解,并通过自己的授课实践,最终将中国历史形成了一个贯通的体系。
B、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C.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D.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E.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2)文章开篇称钱穆读书治学有一种“民族情怀”,试结合原文简要概括其民族情怀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
1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日结束的北约成员国防长会议重点推出4 项扩军和改革计划,这种“秀肌肉”的做法对于缓解乌克兰危机可谓是。
②日本众院7月16日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
日媒对此撰文批判安倍,指其“动摇了民主政治的根基”,走上了一条与战后日本路线。
夕
③加拿大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中,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学校给子女的功课太多并感到不满,而华裔家长的看法则,抱怨作业太少。
A.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大相径庭
B.南辕北辙大相径庭背道而驰
C.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大相径庭
D.大相径庭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越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的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B.张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竞被汉语言专家们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忧虑。
C 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D.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15。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
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
———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
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
A.游历不但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所以行万里路是必须的。
B.游历虽然是绘画资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窥探宇宙万物的全貌,养成广阔的心胸,但是行万里路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