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摘要: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

了解世界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各种制度选择的优缺点我国汇率制度
的进一步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中间汇率制度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范围内就不在存在统一的汇率安排, 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

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选择
了浮动汇率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汇率制
度。

这些汇率制度谁更优秀一些,或者是谁更符合现代世界经济潮流一些,都成了各
个学术流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再讨论这些观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前世界上比较
常用的儿种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汇率制度的分类一般根据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限制的幅度为标准来划分。

一种极端是完全的自山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不公布形成的本币兑换价格,本币的兑换价格完全山市场决定,也不为了稳定或影响汇率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另一种极端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作出承诺,在准永久性基础上保持汇率不变。

在两种极端之内,有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度排,汇率的固定成了一个相对的问题。

汇率的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平价的调整或者通过圉绕平价浮动范围的调整得以实现。

IMF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8类:(1)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2)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钉住汇率安排;(4)水平带内的钉住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7)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8)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一)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这种情况是指以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唯一的法偿货币在本国流通,或者是货币联盟成员之间的汇率安排。

比如实施欧元币制的
国家以及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二)货币局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国货币与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货币当局无条件地按固定汇率出售或赎回本币,而且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方式,即该国家
或地区的货币发行完全以外汇储备为后盾。

该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制度可信度
高,缺点是过于僵硕,货币当局丧失主动权,这种制度适用于小型开放的经济体,比
如香港的联系汇率。

(三)钉住汇率制:是指汇率在货币当局的干预下,钉住某一指标的汇率制度安排,钉住制有很多种形式:(1)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者是一篮
子货币,宣布钉住义务,一般来说汇率波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的上下1%,但
保留在不可维持条件下,再度改变平价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汇率制度
安排的延续。

(2)钉住水平带内的汇率制度:即允许汇率的波动幅度超过中心汇率的上下l%o (3)爬行钉住制度:该国货币按照某一固定的、事先宣布的幅度或者根据某些量化指标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小幅度的调整。

(4)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与“爬行钉住制度〃类似,但这种制度下允许货币围绕着汇率保持一定的波动
幅度。

(四)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的主动干预来影响汇率走势,这种干预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承诺,也没有事先宣布的路
径。

如印度的“肮脏浮动〃即让汇率在随时可改变的范围内灵活浮动,但具体幅度不
公布,中心汇率参考但不盯住实际有效汇率,并容许中心汇率随时对所参考的“一篮
子〃货币升值或贬值。

(五)独立浮动汇率制:汇率水平主要由市场来决定,货币当局一般不直接干预。

实行独立浮动的一般都是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实力比较强,因此一般为发达国家。

但是浮动汇率并不意味着各国政府会无条件地听任外汇市场供求左右汇率自山浮动,而且也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汇率都不与美元汇率发生某种事实上的固定联系。

为使本国汇率符合自己的利益,各国程度不同地、或明或暗地都在外汇市场上有所干预,因此,独立浮动也只是近似于自山浮动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六)汇率目标区制:它是在货币政策自主性与汇率稳定间的一种折衷安排。

与钉住汇率制度比,它主要扩大了汇率浮动的范围,同时增强了一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汇率H标区会产生稳定的预期,有助于货币当局减经干预的压力,只要汇率忖标区完全可信,当汇率接近上下限的时候,投资者会形成一定的预期,认为汇率不会突破限制,从而达到稳定汇率的目标。

(七)货币联盟:是指儿个国家组成的单一货币区。

这一汇率制度安排主要根据蒙代尔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R.A.Mudell,1961)而来。

该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是:货币区内的国家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对外实行单一的浮动汇率。

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化当儿个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它们之间结成货币联盟是有利的,名义变量之间的不平衡,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实现平衡。

这一制度对区内各国的经济一体化要求较高,日前只有欧盟采用这一制度。

最后,根据IMF的汇率制度分类方法,硬钉住汇率制度包括货币局制和无独立法定货币的汇率安排;中间汇率制度包括软钉住汇率制度(传统的钉住单一货币或一揽于货币、水平区间钉住、爬行钉住和爬行区间)和严格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包括自山浮动和无预先设定汇率路径的管理浮动。

下面是IMF汇率制度分类及统计(见下表),从表上看实行钉住汇率制国家逐年递减,实行浮动汇率制国家逐年递增,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实行独立浮动汇率制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转而实行有管理浮动汇率制。

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复杂多样,而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这些影响因素本身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各种汇率制度本身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固左汇率制度安排的意义在于通过全部或部分让渡货币主权,换取汇兑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强的国内财务政策约束。

各种形式的中间道路则可能兼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优点,并使本国货币当局具有一种相机决择的自由。

但也有观点认为,在资本帐戸开放的前提下实行中间汇率制是危险的(易纲, 2000) o这就决左了国际货币体系必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然而到底哪一种汇率制度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最佳选择,迄今尚无泄论。

一个国家必将根据世界经济环境变化和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决泄是否改变和何时改变本国的汇率水平和汇率体制,即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转换过程。

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与争论
世界上存在了如此的汇率制度模式,相应的也就存在了几乎是同样多的汇率选择理论。

在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各种汇率理论的观点以及他们之间的争论。

在20世纪60年代时,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固泄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优孰劣这一焦点上。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都是浮动汇率制赞成者。

赞成浮动汇率制度观点的主要理由可概括如下:⑴浮动汇率可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从而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匚(2)在浮动汇率制下,内部和外部平衡不会产生矛盾,各国有较大自由推行本国经济政策.不必采用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去应付外部平衡目标。

(3)浮动汇率犹如一道堤墙,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的传播起到一种隔绝作用,因而还能减少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

⑷浮动汇率能消除因汇率长期固定而引起的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的后果。

而蒙代尔、金徳尔伯格等固左汇率制的主要支持者们则从国际间相互合作的角度来分析汇率
制度,认为固泄汇率制能使各国经济连成一个稳立的经济体系,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而浮动汇率制则会由于汇率的波动导致国际贸易的不确圧性,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另外,浮动汇率制会造成各国滥用汇率政策,形成货币竞争性下浮,不利于国际经济合作;此外,浮动汇率制下通货膨胀的传递具有不对称性,汇率下浮国家的物价上涨幅度要超过上浮国家物价下降的幅度,其净效应则是导致世界性的物价水平上升,即产生棘轮效应(又称为不对称效应):最后,浮动汇率还容易造成短期资金的频繁流动和投机,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宦。

他们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两种制度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对有效性。

20世纪60 年代发展起来的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对此作了经典的分析。

该模型假设资本可以自由流动,采用宏观经济学中IS・LM模型的框架,加进了外汇市场均衡分析。

以固圧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为例:如果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引起利率下降,资本外流, 本国货币面临贬值的压力,为维持固泄汇率制,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卖出储备,基础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减少,利率回升,扩张作用消失,产出恢复到原来水平。

结论是: 固建汇率制下中央银行难以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货币政策相对无效。

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浮动汇率制与固宦汇率制争论的焦点已由汇率稳泄与国内经济稳左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关系转变为汇率安排与国内经济特征之间的关系。

如海勒提出了影响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结构性因素:国家整体规模、经济开放程度、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贸易格局。

蒙代尔在其论文《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岀了最终的“最适度通货区“的设想,希望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区内实行固左汇率制,对外则实行浮动汇率制,其后麦金农和凯南等人又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主张通过区分一国经济结构特征,并就这些特征给出某些标准,将满足这些标准的国家和地区组成货币联盟。

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许多国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国际学术界较多地关注固左汇率制,合理预期和动态一致性理论较为流行,该理论认为,如果一国政府能对某种名义锚做岀承诺,而且这种承诺具有公信力,该国的通胀率就会下降,而不会有就业和产出的损失。

因此该理论主张对汇率确定一个目标,以此加强中央银行的货币稳泄计划。

此外,经济学家还对汇率波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许多改革设想。

托宾建议对外汇交易征税,以减少短期交易.从而减少汇率波动。

麦金农提出,长期来看美、徳、日三国货币应形成基于固左汇率的新国际货币体系。

威廉姆森和米勒则提岀在世界主要国家的货币间应建立汇率目标区。

随着欧洲货币联盟实践的开始,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有了较大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汇率制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指国际资本流动较为开放的发展中国家)货币危机的相继发生,其汇率制度选择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汇率制度的研究也有了新的重要进展。

(一)“三元冲突〃论。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分析•使前述的传统的“二元冲突”演化为国际资本的完全自由流动.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和汇率的完全稳左三个基本目标之间的“三元冲突〃,又称为"不可能的三角立律〃原理,也就是这三个目标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

即选择自由浮动汇率制。

这种情况类似于运筹学单纯形法中的“端点解〃原理。

Summers (1999)用“不可能的三角立律"(the principle of impossible trinity)形象地做出了解释,如下图:
三角形的各边分别代表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的稳圧性以及完全的金融一体化。

三角形的任何两边可以进行组合,组合的结果分别由三角形的三个顶角表示:即资本控制,硬的钉住汇率制和完个的浮动汇率制。

由于底边的金融市场一体化是硬约朿条件,因此就驱使大多数国家朝着三角形的底边移动。

根据运筹学单纯形法中的〃端点解〃原理,如果一国在三角形的底边上,其选择就成为决总汇率灵活性的问题,或者是完全的浮动汇率,或者是硬的钉住汇率制。

(-)中间制度消失论
日益增长的资本流动性,使政府对汇率的承诺变得十分脆弱,换言之,由于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软〃的钉住汇率制度变得不可行。

原因是资本自由流动下存在“三难问题〃,中间制度应让位于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或者说真正的固左汇率制度。

这个的争论我们后而再详细讨论。

(三)害怕浮动论。

该理论由Cah/e和Reinhart于2000年提出。

〃害怕浮动〃是指这样一
种现象:一些归类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主要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却将其汇率维持在对某一货币(通常为美元)的一个狭小幅度内,没有真正让汇率浮动(典型实例为马来西亚.1997 年金融危机发生前,该国官方汇率安排是管理浮动,而实际做法是将林吉特钉住美元),这反映出这
类国家对较大的汇率波动存在长期的害怕,这种很低的汇率可变动性是由政策行动有意识地造成的。

Calve和Reinhart(2000)还证明了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在新兴市场国家比在发达国家要大得多,而且贬值的传递效应,即通过国内物价而传递到国内通货膨胀的程度也髙出许多。

这些是新兴市场经济体不愿汇率浮动,特别是贬值的重要原因。

该理论的结论为:新兴市场国家由于有不适合浮动的理由,应当实行完全美元化。

(四)〃原罪论〃原罪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一国的货币不能用于国际借贷,甚至在本国市场上也不能用本币进行长期借贷。

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相当普遍,由于金融市场的这种不完全性,"原罪“的直接后果是,一国的金融变得脆弱。

该理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容易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

"原罪论〃在汇率政策方而的新颖之处在于,由于存在"原罪〃,汇率变动将产生资产平衡表效应,而这点在过去被忽视了。

该理论还指出,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原罪"情况普遍存在,不管采取固左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原罪"都会产生各种不利的后果,即无论固H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都不能解决原罪问题。

因此,该理论得出的重要政策建议是:最好的办法,便是把部分美元化变为全部美元化。

换言之,根据这种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干脆没有汇率,方法是放弃本国货币而采用某种国际货币,实行美元化或某种类似于欧元的制度。

三、两极汇率制与中间汇率制的争论
在有关固左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孰好孰坏的争论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笼统判断哪种汇率制度好或者坏所具有的狭隘性和片而性。

于是便将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汇率制度,加上现代许多国家事实上选择了介于固宦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于是便引发了两极汇率制与中间汇率制的争论。

在两极汇率制与中间汇率制的争论中,两极汇率制的推崇者明显占上风。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广泛爆发。

经统计・在这些国家中,感染金融危机的多为中间汇率制国家.两极汇率制国家大多有效防止了金融危机。

鉴于此,当时经济学家达成了关于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制度的噺共识"(new consensus:长期而言,唯一可以维持的汇率制度是自由浮动制和具有强硬承诺机制的固立汇率制;介于两者之间的所谓中间汇率制是不可维持的, 它正在消失或应当消失。

这种推崇两极汇率制度而排除“中间地带〃的观点受到了较多经济学家的支持。

他们从不同的分析角度为这一观点寻找理论根据,其中较为有力的理由有:
(-)"三元悖论〃在理论上的支撑
“三元悖论〃指出,汇率稳泄、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这三个目标必须放弃其中的一个。

由于金融市场一体化由国际和国内因素同时造成,外生性很大, 因此一国政府实际所能做的要么是选择汇率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即选择硬的钉住汇率制. 要么放弃汇率稳定而坚持货币独立,
(二)中间汇率制具有"软特征〃
两极汇率推崇者认为,中间汇率制具有“软特征〃。

所谓〃软特征",是指中间汇率制国家人们对汇率风险防范的动机较少,尤其是对货币贬值风险的低估。

由于对货币贬值风险的低估, 银行和企业往往存在过多持有未对冲的外币债务的现象。

一旦本币贬值,这些未对冲的外币债务就会使资产负债表中负债的本币数额增加,使银行和企业资不抵债。

而两极汇率制就不存在这种〃软特征〃。

固左汇率制下,汇率硬固立不会造成“软特征化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虽说汇率风险较大,但人们对冲外汇风险的动机同样较大,也不会出现“软特征气
(三)中间汇率制缺乏公众信誉度保障
中间汇率制缺乏公众信誉度保障的说法是从两个方而得岀的结论:第一,中间汇率制缺乏法律对公众信心的坚立。

因为中间汇率制国家,基本上都是在中央银行的控制下的有限浮动, 汇率受到行政部门的控制却没有法律依据。

第二,中间汇率制退出成本没有固上汇率制髙。

固左汇率制需要经过立法程序,有法律保障,一旦要放弃它,就需要通过复杂的法律程序、政治程序以及各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才能完成。

因此,固左汇率制具有很高的退出成本。

而中间汇率制较易退出,以致于公信力较低。

(四)两极汇率制具有较好的〃可核验性〃
以Frankel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试图用〃可核验性〃为两极汇率制提供理论依据。

〃可核验性〃即汇率制度的透明度.公众能够通过可以观察到的资料来判断国家宣称使用的汇率制度是否与实际的汇率制度相符,这对公信力具有很大影响。

Frankel认为两极汇率制比中间汇率制具有更易核实的特点,无论是固圧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都可通过核实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和外汇储备来
判断英汇率形成的操作是否违法。

而中间汇率制因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爬行速度、波动幅度、货币篮子中各种货币权重等参数的不公开),公众很难核实,公信力自然下降。

两衣汇率制度论虽受到较多经济学家的推崇,但由于其论据并不充分,也受到了反对者的诸多质疑:
第一,两极汇率制度论的理沦起源一“不可能三角疋律〃,并不能否认可以同时实现部分的汇率稳泄和部分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即当一国发现对其货币的需求发生波动时,它可以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一方而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干预,一方而通过汇率的变动进行调节。

但问题就在于,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如何对货币政策进行T•预,对汇率变动进行怎样的调节才能够兼顾汇率制度的风险和效率,实现汇率制度的最优选择。

第二,中间汇率制具有“软特征〃的说法没有现实依据。

那种认为在〃软汇率制〃下,银行和企业会低估贬值风险而过分持有未对冲外币债务的观点,是建立在银行和企业非理性的假设上的。

这是一种比较弱的分析方法,并没有证据表明东亚国家的银行和企业不关注外汇风险, 而且通过政策选择人为地使外汇风险增大的做法也未必妥当。

第三,关于中间汇率制缺乏公众信誉度保障和两极if率制具有较好的“可核验性"的说法, 都是建立在汇率制度的公信力比较的基础上的,而公众信誉度是缺乏测蜀标准的。

两极汇率制的反对者认为,投资者的信心并非只源于入率是否浮动以及浮动程度如何,这只是诸多影响因素的一种.以此作为唯判断标准有失偏颇。

此外,两极汇率制度的反对者还认为〃可核验性"与公信力间并无因果关系,〃可核验性〃也只是公信力的一个影响因素。

事实上,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可调节钉住汇率制是较易核验的,但它并不具有多少公信力:而徳国中央银行宣布的政策,一般被认为较具有公信力,但外人对其决策过程往往不得其详: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的确左是通过某种公式计算而成还是参照其他指标,外人是不知道的,但这并不妨碍多数人认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有公信力的。

因此,可核验性理论只是为支持两极汇率制提供一个可能的理论根据,事实上Frankel 曾提出的端点解井不是对所有国家普遍适用的.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某些国家适用。

在理论分析上,“两极论"以“三元冲突”为主要依据,加上政治上的困难以及过度积累未对冲的外币债务等论据,来说明该理论成立,尚不能令经济学家们共同信服。

如箸名经济学家Frankel(1999)指出,为什么不能在三元目标中的两个各放弃一半,从而有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和一半的汇率稳左性,也就是说,即使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还是可以在硬钉住汇率制与独立浮动汇率制两极之间选择中间汇率安排的,即三元冲突在理论上并不排除一国釆用中间制度的可能性。

Williamson(2000)主张采用中间形式的BBC规则,即篮子(basket)、区间(band)和蠕动(crawl),认为这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供了空间,还有助于应付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入。

通过上述固泄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的争论以及两极汇率制和中问汇率制的争论,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汇率制度的支持者所提供的理论或经验教训,都只是为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证实对方观点的纸漏而提出的,只是理论视角和侧重点的变换,并没有找到彻底证明对方理论不正确的可靠依据.结论都不是绝对的。

因此,我们不能笼统的说,哪种汇率制度优于别的汇率制度,要放在不同国家特定的环境中去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⑴易冈lj・《汇率制度的选择》•载《金融研究》2000年9期;
[2]小川英治、姚枝仲.《论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世界经济》2003年第9期:⑶姜波克.杨长江编著《国际金融学》(第2版)髙等教育岀版社.2004:
⑷冯用富.《汇率制度:理论架构与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的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⑸朱耀春•当今各国汇率制度的比较研究及对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改革》2003年4月: ⑹朱孟楠.《国际汇率制度及制度选择理论的发展》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