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创新?
和国外相比,我国在原始创新方面差距较大。

国家自然科学
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已经多年空缺;
∙我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有。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在“十一五“期间,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包括:
∙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提高系统集成能力
∙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
中国与诺贝尔奖有距离需改变缺乏创新教育体制
瑞典皇家科学院4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两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德国科学家。

以表彰他们把现代量子物理学应用于光学研究,推动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其他光学仪器技术的进步。

金秋10月,是收获的季节。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也在这时产生,但诺贝尔奖由欧美科学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

截至2004年,美国共有27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美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数却占全球获得该奖人数的70%以上。

为什么欧美成了诺贝尔奖的得奖大户?除了我们认为的他们舍得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
大之外:早在2001年度美国财政预算草案中,联邦研究和开发经费高达853亿美元,其中约50%用于基础科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比我们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曾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

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

即使我国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在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任何提高,根本无法形成创新精神。

正因为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也就极大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与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即以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为例:虽然沃伦早在1979年就获得了对幽门螺杆菌的初步发现,但因有悖于当时的医学认识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为人所承认,为了证明致病机理,马歇尔甚至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结果是大病了一场。

这种为了科学实验而不惜用自己身体做实验的“固执己见”的创新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他们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终获诺贝尔奖。

在北京举办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向《易经》“开火”。

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对《易经》了解不多,但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特别是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这种文化主要应为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大一统”强调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大一统”思想的积极意义是强调集体意识,但却抹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的自由。

“大一统”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现成结论或知识成品,表现出一元化的价值取向。

如关于“雪化了之后是什么?”的回答,标准答案只能是“雪化了之后是春天。


同时,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也约束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儒家文化极力推崇的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

“中庸”以和谐统一为前提,讲究
无论人还是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并且在适当的限度内发展,没有“过”与“不及”的毛病。

“中庸”思想表现在教育层面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教师对乖巧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偏爱有加,对言语“出格”、思维另类的学生极力打压,并力求将他们改造成符合规范的标准部件。

这样一来,规范是规范了,但不知扼杀了多少天才少年?
而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往往异想天开,如美国科学家都被鼓励以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思维,并鼓励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

一个事实是: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28位或30位,落后于所有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士、法国和德国。

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排名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

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距离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

但如果我们不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如果我们还像搞计划经济那样去做时间的安排和规定。

我想,这个差距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

要缩短这个距离,首先从改变压制人的应试教育做起。

创新教育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已被我国政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而创新教育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动力,江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20世纪心理学研究中,创造力的培养被证实应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向,应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根本任务,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一、新时代在呼唤创新教育
中西方国力的悬殊,说明中国的教育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教育,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动手操作能力的低下、青少年素质的低劣等等,使我们的教育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创新教育。

因为创新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强盛。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教学作用5,进行创新教育,是新世纪对教育者的呼唤。

当前,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等都相对滞后。

中国两千多年的儒教思想长期禁锢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而创新教育以它先进的教育观念切入现行教育存在的各种弊端,来推进教育改革用全新的人才观培养造就具有创造型的人才。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从国力的强弱中凸现出来,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向我们教育者呼唤:推动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创新教育,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二、创新教育与人的创造力开发
创新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类型,它指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型的人才。

创造型人才具有知识面广,思路敏捷,预见性强,有胆有识,不守陈规,自信心强,有个性有责任感,坚忍不拔,有突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

推进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教育,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法,虽说也谈创造力的培养,但从整体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与西方的教育相比,我们的人才产品一般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思维。

而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主要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之中,用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和作出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

创造力不仅需要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协调活动,而且与情感、意志、性格、信念、个性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创造力是存在于人的心里活动中的最高实现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体现。

创新教育其目的就是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创新能力,使其具有创造性思维。

从而使创造者在强烈地创新意识下,将大脑已有的感情和理性知识信息,按科学的思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以渐近性飞跃的形式得以重新组合、脱颖、升华,所出现的思想闪光和顿然觉悟,从而形成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

三.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探讨
当今中国社会已形成了信息化、世界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四大发展趋势,传统人已不适应现代化的似乎节奏和工作效率,时代呼唤教育要“重新塑造中国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深化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素质教育的推进是更快速地培养创造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则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参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教育倡导全新的人才观,它从创造力的独特性、普遍性和可开发性原理出发,认为受教育者人人都有创造力,经过教育与培养逐步提高,直至成长为创造型人才。

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这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方向,如何培养好创造型人才,这是一个共同探讨的问题。

1、教育创新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引航。

知识经济的根本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动力,以高新产品为龙头,以拔尖人才为先锋。

这些都必须进行教育创新,创新教育首要的是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入手,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奠基引航。

2、教育者功能的转变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知识经济靠的是智慧创新,教育者必须由“体力消耗型”向“智慧创造型”转变。

教师要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功能中解脱出来,要努力提高教育行为的科技含量,多动脑筋,依靠智慧创新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要从过去的传授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向研究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转变。

教师要尊重学生,研究学生,相信学生,要进行民主教学。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右脑是发明创造的,人人都有自己适合的智力发挥方式,只要能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和他的适合的智力发挥方式并给以适当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好、成长好,绝不可以成绩的好坏论成长。

关键是教师要以研究为基础,提供适应的帮助和指导,以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3.教学方法的灵活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根本。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要培养好创造型人才,首先就要在各科教学中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让学生感觉到完全无压力和压抑感。

其次是教师在各科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发创造契机,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打破常规,不可强求一律,强管将灌.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在各科学习中逐步形成,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创造性思维。

4.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摇篮。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寻找学生们的智力发挥方式、实施个别化教学、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供了单纯的口授同步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方法,改变着学习的内容和速度。

因为多媒体电化教学可以提供大量信息源、营造情境、提供背景材料而进行创造性教学;因特网的教育手段将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

科技的飞跃发展为创新教育铺展了一条光明之路,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加快了步伐。

四·电教媒体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寻找学生们的智力发挥方式,实施个别化教学,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供了保证。

电教媒体突破了单纯的口授同步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具有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声情并茂、操作便捷、信息量大的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于现代教学中,使创新教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