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新-《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选9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选9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为您整理了《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选9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教学难点:篇一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赏析品读篇二同是写唱歌,但偏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我们不由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歌会,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云南的歌会憨厚自然,气势壮观,请同学们说一说,自身读后最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教师点评。

(二)刚才我们知道了对歌的形式下面我们
精读“山路漫歌”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溢一种什么样的美?
2、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3、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与大家分享。

在这个歌唱局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偏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溢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4、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三)运用精读“山路漫歌”的阅读方法,阅读“山野对歌”和“村寨传歌”。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三一、教学目的: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法设计:
指导阅读,在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
五、学法指导:
探究研读讨论
六、教具使用:常规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2继续学习课文
(1)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2)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第四段内容
3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4本段侧重写什么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5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6讨论问题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
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

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7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8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新课
1.导语
云南的歌会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2.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课文录音朗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
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

“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
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甲生:这是写实。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五前言:
语文的元素何其多兮,语文的内涵何其博兮。

一堂语文课,在执教者眼里,总希望它能最大限度地承载语文学科的元素和内涵,而一篇精美的,久经历史洗礼的语文课文,无疑又为这一课堂理想提供了多种的可能和方向。

《云南的歌会》就是这样一篇内涵丰厚的美文。

手捧这样的一篇美文,该从哪个角度去解读品味呢?我选择了“风俗文化”,用“风俗文化”作为课堂的切入口,用“风俗文化”统领、涵盖、贯穿全课,用“风俗文化”激发课堂的语文情趣,就将这作为本堂课最核心的一项设计。

教学目标:
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学习本文进行场景描写时,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文章点面结合、烘托渲染的写法。

教学构想:
1、从以上设置的目标可看出,本堂课学生感受的东西可能比认知的东西要多。

那么本堂课究竟想要收获些什么呢?那就是民族文化的迷人魅力和语文课堂的人文情趣,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文化情趣的浸润中得以潜移默化。

而这正是本堂课所要努力追求的。

2、用语文活动贯穿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环环相扣的语文活动中,感受文本,品味语文,以体现“动感课堂”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第一板块引入“文化”
1、师生话谈“民族标志”。

2、师生欣赏视频,由“民族标志”猜测“民族名称”。

3、师生走进云南,引出课题。

二、第二板块品味“文化”
1、读一读,整体感受云南的天地给你的第一印象。

请以一个游客的身份表达你的第一感受。

2、想一想,云南的大地上,处处都有歌声,作者对歌声的描绘也是贯穿文章始终,可是我们并不觉得重复,厌烦,相反,我们却觉得一路下来新鲜不断,稀奇不断,这原因何在呢?3、品一品,云南的妹子怎么样?
赏一赏,云南的风光属第几?
悟一悟,云南的妹子、云南的风光与云南的歌会有什么联系?
三、第三板块演绎“文化”
1、能有这一趟美丽的文化之旅、风情游,得感谢文化大师沈从文,简介沈从文。

2、请同学们也来做一回文化使者,根据课文内容,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一下你的旅游产品:“云南风情X日游”;模拟一位当地“赶马小子”或“赶马小女孩”,展示一下美妙异常的“云南风情”。

四、第四板块比较探究“文化”
1、对比课文第⑤段内容与港台演唱会的视频。

2、出示探究话题:
①对比云南的歌会与港台的演唱会,二者有什么异同点?
②面对某个明星火热的演唱会和古老的云南歌会,你能为云南的歌会说几句公道话吗?五、第五板块课外搜寻“文化”
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文化现象,关注它们,热爱它们,发掘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六【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
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
学生微机室
【教学设想】
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
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
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
四、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
2、课文赏析:
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你作为一名游客来到了云南,根据课文的介绍,你最想参加哪一种形式的歌会?理由是什么?
⑴ 山野对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⑴ 山路漫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由学生即兴唱歌)
② 欣赏云南民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歌声中进一步领略云南迷人的风光。

③ 语言赏析。

学生勾画,自由赏析。

学生齐读以下两个句子,体会文章的语言妙用,注意加横线的词有什么特点“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⑴ 村寨传歌:
① 谈喜欢的理由。

② 欣赏村寨传歌的画面,视听结合感受场面的宏伟。

③ 以就近四人为一小组,每组选定一首熟悉的歌,全班一起唱,感受村寨传歌的气势壮观。

总结:
1、学生谈学了本文的感受。

2、赏读完《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无不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1、网络了解与歌唱有关的我国的文化习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侧重的了解,并适当地让学生表演。

2、唱响云南民歌,在歌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主要写人爱生活
云南的歌会山路漫歌力画环境
村寨传歌重写盛况爱民俗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2、掌握本文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感悟生活的美好。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由《56个民族》歌曲引入。

问:大家知道哪个省的民族最多吗?
明确:云南;52个。

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展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jù)踞忌讳(huì)
酬和(hè)箍(gū)桶熹(xī)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中写了几种形式的歌会?
明确:三种。

即对歌,漫歌,传歌。

2、请用“场地﹢形式”的句式概括文中描写的几个歌会场景。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3、是依此划分文章段落层次。

4、云南歌会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山野湖畔,男女老少,即兴演唱。

四、再读课文,把握文本内涵。

1、画出文中写人的语句。

2、品读你画出的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

这种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得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子发盘在头上。

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五、欣赏图片,感悟生活的美好。

六、课堂小结。

教学重点:篇八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1、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风格;揣摩课文所写歌会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体会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标:了解云南的歌会,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领略民族风情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流程示意(按课时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应能清晰准确的表述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环节的核心活动内容。

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简单的环节,而没有环节实施的具体内容;还要避免把环节细化,一般来说,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最好控制在4~6个之间,这样比较有利于教学环节的实施。


导入新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