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教学案例--变幻的自然万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教学案例--变幻的自然万象
教学目标
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了解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的理解和表现。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来组织完成。

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艺术表现自然的多种手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第一个活动是比较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之间的异同点。

这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条件来进行,最好组织学生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

这个活动可以采取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要求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内容归纳到图表中。

在完成过程中要注意,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它所采用的媒材是绢、毛笔和墨,在笔法方面运用的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皴法,构图上追求一种全景式的效果,有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

在自然观念方面,中国的山水不同于西方的风景,它不是对自然的客观描摹,而是强调艺术家把对自然的感受综合地表现到画面上,追求一种独特的意境。

杜比尼是19世纪的法国画家,他的作品所采用的媒材是画布和油画材料,在构图上遵循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方法,强调对自然场景的较为真实的再现。

而在审美观念方面,杜比尼的作品追求一种静谧的、牧歌式的情调。

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体验艺术家视点的不同:中国山水画讲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就是说要求观赏者进入到画面里慢慢欣赏,甚至假设自己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自然十分贴近;而西方的风景画似乎是以一个旅行者的目光观看一片陌生的景物,虽然也很优美,但多少缺乏一点人与自然的融洽。

实际上在17世纪以前,西方对风景画是排斥的。

关于颐和园和拙政园的对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两大类别——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规模、形制、营造观念等方面的异同。

这个活动可以分小组去查阅资料,也要求学生用列表的形式来完成。

这两座园林都是非常有名的,因此资料也比较容易找到。

这两座园林中,颐和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它是专为皇族服务的。

因此它的规模与拙政园这一私家园林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在建造的理念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比较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与所查阅资料尽量比较得细致一点。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光线的变化对物体的形体与色彩的影响,在这方面研究得最深入的莫过于法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印象派画家们。

所以这个活动可以结合本教材第二单元第5课《审美自律》的内容来进行。

建议在活动之前,先回顾一下上述课程的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完成这种比较。

如果学生还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冷、暖色调的内容,以及印象派的基本观念。

由于只对光色现象感兴趣,以一种科学而又虔诚的态度来记录瞬间的色彩,所以印象派画家都不太重视形体的刻画。

这种态度也可以跟中国山水画来比较。

教学基本思路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去表现自然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并加以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举一反三。

最好先从表现我们经验世界中的自然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特征概括出不同的表现方法的,而西方的艺术家又是如何看待并表现自然的,以及中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处理手法——将景物人格化。

接着分别围绕园林、光线以及幻境中的自然来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东西方艺术形态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比较性的教学。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的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不同形貌来表现自然的。

2.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是如何看待并表现自然的。

3.中国所特有的将景物人格化的处理方法。

4.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与对它们的表现。

5.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线的认识与表现。

本课主要分析了中西方艺术家对于自然的多种认识角度和表现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议学生对教材进行较为深入的阅读与研究,但关键是要能使学生对教学材料举一反三。

因为教材中针对如何表现自然这一主题,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门别类地讲述。

比如教材所讲到的中国画家根据不同的自然地貌特征在山水画领域发明出了不同的皴法与处理形象及用色的方法就是较有普遍意义的事例。

而将景致人格化、拟人化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也是比较典型的。

这是因为中国人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有着特别的感情,人们(特别是文人)把亲近自然作为一种舒缓情绪或者提升人格的方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画家笔下的自然获得了一种生命力。

此外,园林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一种重要方法。


绕园林这一主题要让学生了解:园林是一种理想化的自然之景;中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并不相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这实际上与东西方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趣味有着很大的关系。

中国画家在绘画中表现的园林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想与人格的体现。

还有对光线的认识和表现也是艺术表现自然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中国的绘画不太重视对光线的表现,而西方艺术在对待光线的问题上,最早是从一种宗教的角度来认识,把“光”给神圣化了。

而印象派的出现则可以说在西方艺术史上还光线以本来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