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第02讲诗歌分类(练)(原卷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2讲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盛赞金陵的繁华,“自古”点明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指帝王之气。

B.上片末句借用李白诗句,描摹晋代贵族化为荒冢古丘的情形,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在。

“回头”一语双关,既实写也有暗指。

D.全词上片以时间为主线,侧重咏史怀古;下片以空间为主线,侧重写登高所见所思。

2.本词与《桂枝香》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附: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②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③,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释】①诗作于开成四年(839)。

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大唐王朝危在旦夕。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楚怀王在此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①郑袖:楚怀王的宠姬,善歌舞,她受张仪指使日夜劝说怀王亲秦绝齐。

①圣神:天子英明神武。

家四海:统一天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了题咏地点。

诗人被碧溪的秀丽景色所吸引,不由久久驻足停留,瞻眺武关,凭吊历史。

B.颔联通过郑袖被宠的“娇娆”媚态反衬出屈原遭流放的“憔悴”情状,由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慨。

C.颈联抒发诗人的感喟,眼前高耸的山峰、险扼的山谷历历在目,弱肉强食、诸侯争雄的局面却都已成空。

D.全诗纵横古今,始终紧扣武关这一特定地点展开,将历史教训、时势与山川紧密结合在一起,立意深沉而含蕴。

2.尾联“戍旗长卷夕阳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①(节选)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②,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①《战城南》是一首为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的汉乐府民歌。

①梁筑室:梁指桥梁,室指营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突出战场的荒凉。

B.勇士战死,但疲惫的战马仍然徘徊悲鸣在死者身旁,画面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

C.战争不但阻碍了南北交通,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

D.这首诗表达了对死难将士的同情、对百姓的哀怜,同时也对战争进行了有力控诉。

2.这首乐府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其二)
杨素①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注】①杨素: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

本诗作于隋朝建立后,诗人抗击突厥,战功显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出塞”为题写自身出塞征战感受,是唐边塞诗的重要内容。

这首诗歌可谓开启盛唐边塞诗派先河。

B.诗歌五到十二句抚今追昔,描写古战场的萧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担忧和对治世良臣的渴望。

C.十三、十四句中的交河、阴山都是抗击匈奴的古战场,诗句在时空转换中凝练地展现了军旅生活的动荡。

D.诗歌前四句写诗人出塞的原因、出塞路途的遥远,“握手”即“携手”,指送别之地,情感激昂慷慨。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曲六首①(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②,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③。

[注]①这组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李白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①金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①楼兰,汉西域国名,楼兰王屡杀汉使,西汉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花朵。

B.折柳即《折杨柳》曲,第三句表面上写遍地闻笛,实际上意谓眼前无柳可折。

C.花明柳暗代表的是春天的景色,既“无花”也无柳,所以诗人说“春色未曾看”。

D.战士白天在鼓声中与敌人激战,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是为了放松心情,蓄积力量。

2.有评论认为,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类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
杜甫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

这首诗写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2.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
苏轼
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①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2.诗人为什么要“谢”残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罗旧驿①
王阳明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剌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杨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②天北是神州。

【注释】①罗旧驿,位于贵州的驿站。

诗人被贬途经此地。

①五云,五色瑞云,常用指皇帝所在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罗旧驿独特景致:细雨中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刺桐花遮掩着潺潺的溪水。

B.诗人经过青杨瘴,适逢炊烟轻轻地从天空飘过,给人轻盈而又朦胧缥缈之感。

C.“芳杜洲”化用屈原《九歌·湘君》的典故,推陈出新,馥郁的芬芳让人流连忘返。

D.尾联写诗人来到万里天涯的夜郎,遥想天北。

而“天北”与首联“南来”遥相呼应。

2.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的作用。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
【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直接描述时隔三年重游旧地的怀恋心境,一个“又”字,含万千感慨。

B.三、四句描写词人乘船过湖的情景,“东风”多情,“杨柳”有意,意境和谐美好。

C.“世路”句转入议论,暗寓词人仕途坎坷以至看透世事、厌弃尘俗的悲哀与忧愤。

D.本词上片重写景,表现重游旧地之悠然,下片重议论,主要表达怀才不遇的激愤。

2.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词末尾两句。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两句,既写夕阳余晖匆匆而落,又写池上月亮渐渐东升,景象变化之间暗含着对老友不在身边的失落、伤感。

B.诗歌第三、四句,写自己为了享受夏夜的凉爽,沐浴后披散头发,打开窗户,闲卧凉榻,这也暗点出了诗题中的“南亭”。

C.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受环境影响,想要取琴来弹奏,可是却生出“恨无知音赏”的感慨,流露出自己怀想友人的情愫。

D.诗歌最末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写自己到了夜半时分都还在梦中苦苦地思念老友,表达出对友人深切地关怀。

2.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写出真切的感受。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发掘出了哪些自然和生活之美?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①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②,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戍楼:军营的城楼。

①《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

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的画面。

B.李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登城四望,黄沙在月光下像雪一样洁白,远远近近的月色就如满地的秋霜。

C.高诗虽写到了冰雪,但气候回暖,营造了一种和平宁谧的氛围;李诗则借月光营造了凄寒的气氛。

D.高诗前两句虚写,后两句实写,虚实相生,构成远的境界:李诗前二句写色,第三句写声,末句抒情,前三句都在为末句的抒情烘托、铺垫。

2.两首诗都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情,但相比而言,高诗抒情曲而妙,李诗抒情直而白。

请你结合两首诗的第三、四句,简要分析这个特点。

一、(2022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 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2022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 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 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 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三、(2022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第02讲诗歌分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

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罢居金陵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盛赞金陵的繁华,“自古”点明作为帝都时间之久,“佳气”指帝王之气。

B.上片末句借用李白诗句,描摹晋代贵族化为荒冢古丘的情形,饱含历史的沧桑感。

C.“恣行”即随意走动,写出诗人的悠闲自在。

“回头”一语双关,既实写也有暗指。

D.全词上片以时间为主线,侧重咏史怀古;下片以空间为主线,侧重写登高所见所思。

2.本词与《桂枝香》均为金陵怀古之作,请分析两首词的怀古之情有何不同。

附: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答案】1.C
2.①《南乡子》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

①《桂枝香》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悠闲自在”有误。

“绕水游”是排遣心中的愁绪或不平事的一种办法,在这里,作者借这种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内心的无边愁绪。

好在这种“绕水游”并不受外在任何事物的限制,可以“恣行”,随意地到处走走。

但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自由啊。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南乡子》上片怀古,盛赞六朝古都金陵的繁华,下片写登楼览胜,抒发往事似水的惆怅。

王安石看到金陵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佳气上浮。

但那是晋代的事情,已经过去四百年了,晋代的白衣胜雪,衣冠之族,已经成为一座座古墓。

词人把六朝兴盛与衰亡的历史看作是人生一梦,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怅然之情,作者借咏史抒发退隐后的孤寂之感。

《桂枝香》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和对当时朝政的担忧。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

“澄江”“翠峰”“归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下阕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以“念”字为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念往昔”三句表明了对六朝兴亡的态度,“千古凭高”二句写出了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

词作借古讽今,借六朝竞逐豪奢相继灭亡的历史,劝谏当朝奋起变革,切勿重蹈覆辙,表达了对政局的关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武关①
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②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③,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释】①诗作于开成四年(839)。

当时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大唐王朝危在旦夕。

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楚怀王在此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①郑袖:楚怀王的宠姬,善歌舞,她受张仪指使日夜劝说怀王亲秦绝齐。

①圣神:天子英明神武。

家四海:统一天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了题咏地点。

诗人被碧溪的秀丽景色所吸引,不由久久驻足停留,瞻眺武关,凭吊历史。

B.颔联通过郑袖被宠的“娇娆”媚态反衬出屈原遭流放的“憔悴”情状,由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慨。

C.颈联抒发诗人的感喟,眼前高耸的山峰、险扼的山谷历历在目,弱肉强食、诸侯争雄的局面却都已成空。

D.全诗纵横古今,始终紧扣武关这一特定地点展开,将历史教训、时势与山川紧密结合在一起,立意深沉而含蕴。

2.尾联“戍旗长卷夕阳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此句描写戍旗在武关上残阳中翻卷的景象;
①诗人由武关联想到楚怀王近小人、远贤臣导致国家灭亡的惨痛历史,一方面讽谏唐朝统治者要以此为鉴,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另一方面表达了对实现唐朝强盛、统一的美好愿望;
①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忧国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通过郑袖被宠的‘娇娆’媚态反衬出屈原遭流放的‘憔悴’情状,由此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慨”错误。

颔联是通过将郑袖被宠的“娇娆”媚态与屈原遭流放的“憔悴”情状进行对比,揭示怀王“迹自穷”的根本原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戍旗长卷夕阳中”意思是:而如今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于夕阳中。

如今天子神圣,四海一家,天下统一;武关上长风浩荡,戍旗翻卷,残阳如血。

此句描写戍旗在武关上残阳中翻卷的景象。

这一联是全诗的出发点。

晚唐时期,尽管形式上维持着统一的局面,实际上,中央王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交争的局面下势力日益衰败,地方藩镇势力日益强大,几乎形成了“无地不藩,无藩不叛”的局面。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写作的目的是借古讽今。

尾联写晚唐时期的景象,正是诗人想用楚怀王近小人,远贤臣的惨痛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朝统治者要以此为鉴,任人唯贤,励精图治,振兴国运。

同时也表达了对实现唐朝强盛、统一的美好愿望和深沉的忧国之情。

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①(节选)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②,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注】①《战城南》是一首为战场上的阵亡者而作的汉乐府民歌。

①梁筑室:梁指桥梁,室指营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澈透明的河水在不停地流淌着,茂密的蒲苇草显得更加葱郁,突出战场的荒凉。

B.勇士战死,但疲惫的战马仍然徘徊悲鸣在死者身旁,画面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

C.战争不但阻碍了南北交通,而且破坏了农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

D.这首诗表达了对死难将士的同情、对百姓的哀怜,同时也对战争进行了有力控诉。

2.这首乐府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B
2.①寓情于景。

流水旁茂密的蒲苇、徘徊悲鸣的疲马等景物描写渲染了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①反问。

“何以南”“何以北”“君何食”“安可得”连用四个反问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巨大的悲愤;①直抒胸臆。

最后四句强烈而直露的表达对“良臣”思念和对他们战死沙场一去不回的悲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以静显动,更显出死寂”错误,应该是“以动显静,更显出死寂”。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水深激激,薄苇冥冥”二句借助景物描写,进一步渲染战场荒凉悲惨的气氛。

清凉的河水流淌着,茫茫的蒲苇瑟瑟着,似乎在向人们哭诉着战争的灾难。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战马身受重伤,已经不中用了,但仍然徘徊在死去的勇士身旁,悲鸣着不肯离去。

表面上,是对战场上的景物作客观叙写,但这些景物,无一不寄托着诗人深沉的感情在内。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战争不仅驻把无数的兵士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生产,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连用四个反问,沉痛不满之情溢于言外,也隐隐包含着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从而有力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最后四句,诗人抒发了对死难士卒的哀悼之情。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子”和“良臣”指那些牺牲了的战士。

诗人饱含感情,用一个“诚”字,倾吐了自己内心的悲痛。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感叹战士一去不复返,语句极其沉痛,引起人莫大的悲哀。

结尾二句直接抒发对那些无辜战死者的同情和惋惜,使全诗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气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其二)
杨素①
汉虏未和亲,忧国不忧身。

握手河梁上,穷涯北海滨。

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

历览多旧迹,风日惨愁人。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

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阴山苦雾辰。

雁飞南入汉,水流西咽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