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场面描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面结合-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一般由“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那么如何写好场面呢?点面结合是进行场面描写最好的选择。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场面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场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点面结合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视角笔触横向化,就是要把观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

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

如下面一段场面描写:
XXX,加油,XXX,雄起!”随着观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国对韩国的世界杯乒乓赛决赛被XXX与韩国XXX的几个大力远拉推向,场内翻滚着一股热浪,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我、爸爸、哥哥戴着头巾,挥舞着乒乓拍,用力捶着茶几当起场外拉拉队来,XXX又胜一局,在
加油声中一路高歌,这时,对方XXX奋起反击,几个短摆,直线,反手对拉,利用XXX侧身过多,迎头赶上,观众的叫声更响亮了,震耳欲聋,把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心深深地震撼了。

我们一家也急得直跺脚,索性脱掉衣服在此挥舞,终于,XXX不负众望,在掌声与欢呼中尽显他的王者风范,一声大叫,一个手势,又使他崛起赢得了比赛,我们也抑制不住兴奋之情,相互拥抱起来。

二、一面带多点,就是要有团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

一般接纳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

这也是我们进行场面描写时所经常使用的手法。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的描写。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XXX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作者为了把送总理的人很多这一特点写出来就用了“点面联合”的写法:其中“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

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这是面的描写;“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手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

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是点的描写。

这样,我们一读文章就可以够深刻感受到来总理的自发大众是那样的多。

细读之后,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无限悲思。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段中,没有一个“多”字,但每位读者都市深有感想——人多情深。

这就是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来”而不是用词“说出来”。

而运用“点面结合”来描写场面最经典的桥段当属《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节了。

原文如下:……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XXX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XXX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XXX早滚到XXX怀里,XXX笑的搂着XXX 叫“心肝”,XXX笑的用手指着XXX,只说不出话来,XXX 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XXX一裙子,XXX手里的饭碗都合在XXX身上,XXX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
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XXXXXX二人撑着,还只管让XXX。

在这一段中,开首“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一句总说了场面的强烈热闹与欢快,这是对整个面的总述;接下来便选取了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八个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以很好地支撑起上面的面;最后一句“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XXX二人撑着,还只管让XXX。

”又是一句面的描写。

这样点面联合的框架,对于当时满堂的欢快情境便让读者可视、可闻、可感、可知而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之感了。

三是“多面带一点”。

就是以某种活动为面,以“我”所见所感为点将整个动态的场面贯穿起来。

这种写法用来描写比赛的场面是再好不过了。

比如一篇描写“拔河”的不片段,就写得很精彩。

原文如下: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了。

同学们摆好了姿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住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

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

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
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

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

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

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

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领巾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

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没有一个字在说“激烈”,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到比赛的激烈;作者没有说比赛精彩,但我们感到了精彩。

短短的400字,把拔河比赛的过程写得如此精彩,就因为作者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做到了“三个面”和一个“点”的有机结合。

第一个“面”:比赛初,同学们动作的描写;第二个“面”:写双方队员的神情,动作。

第三个“面”:写双方的拉拉队员站脚助威。

这三个面的描写,就把场上激烈的比赛气氛烘托出来了。

然后,作者再写“我”这个“点”。

这样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环节——我是怎样比赛的。

从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就呈现在读者目前。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忽然,“嘟”的一声哨响,双方队员的身子一齐往后一倒,牢牢地捉住绳子往后拉。

看,我们班的“小瘦子”XXX的施展阐发可好啦!他两脚牢牢地蹬着地,好像被钉子钉在地上一样,他的脸涨得通红通红的,牙齿咬得咯咯响,脸上还流着汗水呢!
教室里,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认真地劳动着。

扫地的同学猫着腰,细心地扫着,不放过每一片纸屑;擦桌椅的同学拿着抹布,擦去桌边凳腿上的每一块污迹;擦玻璃的同学“骑”在窗台上,干得一丝不苟。

他们不时打个手势,询问玻璃是否已经干净。

瞧,XXX同学擦得多认真。

她有时将头贴近玻璃用嘴深深地哈口气使劲地擦,有时用指甲剥刮粘在玻璃上的斑点。

下面一块擦完了,只见她右手拉住窗框,左手撑在窗台上,左脚使劲踏在窗台上,右脚猛地一蹬,榷个身体腾跃上去,连气也不喘一喘就又使劲地擦起下一块来。

校园四周炊烟袅袅,校园里变得干干净净,同学们带着劳动工具,迎着晚霞回家了。

原文: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

到那里时,人很多。

节目可丰富了。

有吹萨克斯的,有小号合奏。

我最喜欢一位男乐手吹奏的《回家》。

好一派欢乐的气氛!
修改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