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山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考前自测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度山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
考前自测卷及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肯定性训练()
A.消除敏感反应
B.消除肌肉紧张
C.呈现厌恶刺激
D.公开表达自己的
真实情感
2.以下思维活动中,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宄是()
A.求异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3.迀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A.官能心理学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4.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景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类别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
A.独创性
B.变通性
C.流畅性
D.新颖性
5.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为该行为的()。
A.关键期或敏感期
B.行为学习期
C.习得期
D.发展期
6.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
具有的特性是()。
A.内部、稳定、可控的
B.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外部、稳定、可
控的D.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7.对于学习迀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是()
A.形式训练说
B.概括化理论
C.共同要素论
D.关系理论
8.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往往不被意识的一种倾向性或心理准备状态叫()。
A.潜意识
B.前意识
C.定势
D.潜伏学习
9.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称为()。
A.教学策略
B.教学方法
C.教学目标
D.学习方法
10.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行为成分
B.认知成分
C.情感成分
D.理智成分
11.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联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A.常模参照评价
B.正式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2.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临床个案法
D.自然实验法
13.用来帮助学习差的同学阅读理解,它是由教师和一组学生进行的,这属于一种()
A.合作学习模式
B.交互式学习模式
C.指导教学学习模式
D.程序化训练教学模式
1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现理论,人处于青年期的特征是()。
A.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D.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15.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是从1903年《教育心理学》的出版开始,该书的作者是()
A.詹姆士
B.桑代克
C.斯金纳
D.布鲁纳
16.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故事,解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题等表现的都是学习动机中的()。
A.附属内驱力
B.外部学习动机
C.内部学习动机
D.自我提高内驱力
17.下列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错误的一种是()。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1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19.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针对所学内容画出网络关系图,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元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资源管理策略
D.认知策略
20.在西方,对学习类型的分类有较大影响的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斯金纳
C.托尔曼
D.桑代克
二、多选题(5题)
21.早期的学习迁移理论()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理论
D.关系转换理论
E.联结说
22.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
A.喜欢幻想
B.具体独立性
C.有强烈的好奇心
D.有幽默感
E.有抱负
23.打篮球属于()
A.徒手性操作技能
B.开放性操作技能
C.心智技能
D.器械型操作技能
E.粗放型操作技能
24.学与教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25.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A.家庭教育模式
B.学校教育
C.同辈群体
D.隔辈群体
三、填空题(8题)
26.教育心理学是研宄学校情境中_________ 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27.元认知控制是运用{ }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
28.一般把心理辅导的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29.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30.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 }、{ }和{ }。
31.心智技能的培养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 }
32.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成为问题,这与{ }有关,对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对有所追求、有所发现者是问题,对一无所求、熟视无睹者则未必是问题。
33.组织策略
四、简答题(7题)
34.分析归因理论,并结合实际论述这一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启示。
35.影响学生知i只应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6.简述学习测量和评定的主要功能。
37.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38.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39.疲劳
40.简述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参考答案
1.D
2.A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最早关注的研究是求异思维。
因此,本题选择A 选项。
3.A迀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4.B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对同一问题,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者,变通性越高。
5.A正确答案为A。
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有机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
6.D运气是不稳定的情境因素,所以这个学生把英语高分归因于运气。
这种归因具有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特征。
7.A学习迀移现象早已为人们所知。
如我国古人就知道学习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心理学观点讲,这些都是学习的迀移现象。
但是,对于学习迀移现象最早的系统解释,是形式训练说。
8.C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
9.B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10.C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11.C标准参照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联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
12.A
13.B
14.A埃里克森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其中青年期为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15.B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16.C
17.D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而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特征,不存在迁移现象。
18.C在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高原现象。
19.D画出网络关系图是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
20.A在西方心理学中,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和教学设计专家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先后提出的学习层次分类说和学习结果分类影响较大。
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代表人物,托尔曼是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桑代克提出了尝试-错误说的学习理论。
21.ABCD
22.ABCDE
23.BDE
24.ABCDE
25.ABC
26.学与教
27.自我监视
28.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29.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0.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31.积极性与主动性
32.个体主观的认知与感受
33.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4.【答案要点】(1)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不同的人对自己行为结果会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2)归因与学习动机的研究表明,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
(3)它把人们对成败的原因按照内外性、稳定性、可控性等维度进行分类,具有很强的概
括性。
(4)它对归因成就动机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结论也是有相当的科学性的。
35.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主要因素有:(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的程度。
知识学习的各个过程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知识理解得越深,知识巩固得越牢固,则知识的应用就越迅速和正确。
(2)课题的性质。
知识应用的难易与所解决课题的性质有关。
一般说来,以抽象形式提出的课题比带有具体情境的课题容易;单一的计算题比综合应用题容易;单纯的文字题比需要实际操作的课题容易。
(3)智力活动方式。
学生解题时的智力活动方式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影响。
例如,有的学生解题时缺乏目的性,盲目尝试,有的却能有目的、按步骤进行;有的缺乏思维灵活性,时常套用老方法,有的却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等。
(4)解题时的心理状态。
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题时,如果缺乏动机或动机过于强烈,情绪过分紧张或满不在乎,注意力不集中等,都会妨碍知识的应用。
36.(1)诊断功能。
(2)反馈与鞭策功能。
(3)管理功能。
(4)教育心理功能。
37.经典性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的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1)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经典实验中,将狗置于经过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
食物通过遥控装置可以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中。
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便给予食物,于是可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在铃声与食物经过多次匹配之后,单独呈现铃声
而没有食物时,狗也会分泌唾液。
此时,中性刺激铃声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食物制约的唾液分泌反应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即能引起的反应则称做条件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①获得与消退。
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十分重要。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然而,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则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②刺激泛化与分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例如,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
借助于刺激泛化,我们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景,从而扩大学习范围。
但是,泛化刺激所引起的泛化反应,有时是不准确或不精确的,这就需要刺激分化。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在实际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经常需要对刺激进行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要求学生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等。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
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38.要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必须掌握和运用以下感知的规律: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
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具备三个规律:第一,差异律;第二,活动律;第三,组合律。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
(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
(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39.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为生理的疲劳与心理的疲劳。
40.(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