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龙岩市五县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龙岩市五县中考化学模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下列物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B.金刚石C.水D.氢氧化钠
2.物质的下列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
B.石墨烯质轻,用于制作轻便防寒服
C.可燃冰用作新型燃料
D.硬质合金用作精密切割刀具
3.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目的A检验溶液是否是碱溶液B验证氢气
操作
现象溶液变蓝气体燃烧,烧杯内壁有水雾结论该溶液为碱溶液该气体为氢气
目的C研究溶解吸放热D除去H2中HCl气体
操作
现象红墨水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瓶中长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结论NaOH固体溶解放热获得纯净的氢气
A.A B.B C.C D.D 4.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篝火燃烧B.H2O2溶液中加入MnO2C.铁钉生锈D.活性炭吸附毒气
5.某固体由Ba2+、Cu2+、Na+、Cl-、CO32-、SO42-中的几种离子构成,取一定质量的该固体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得到白色沉淀
②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
③在滤液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通过步骤①可以确定原固体中一定不含的离子只有Cu2+
B.无法确定该固体中是否含有Na+和Cl-
C.该固体由Na+、Cl-、CO32-三种离子构成
D.将步骤①改为滴加Ba(NO3)2溶液,通过步骤③可确定固体中是否含有Cl-
6.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
B.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C.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氯化钠固体还是混合物
7.下列受消费者依赖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中富含维生素的是()
A.“槐祥”牌粳米
B.“皖江”牌蔬菜
C.无为板鸭
D.巢湖“三珍”:白虾、螃蟹、银鱼
8.实验室测定蜡烛在盛有一定体积空气的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O2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②表示CO含量的变化
B.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有利于CO生成
C.两条曲线交点,即达到蜡烛燃烧总量的一半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未耗尽
9.《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不但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还与化学有着不解的情缘,请问下列《石灰吟》的诗句中,一定是物理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击出深山
B.烈火焚烧若等闲
C.粉骨碎身全不怕
D.要留清白在人间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海绵能吸水,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符号“Cu”既能表示该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该种物质
D.Na和Na+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11.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此组实验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1中水下白磷未燃烧是由于没有与氧气接触
C.图1实验不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
D.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12.要证明混合气体中含有H2、CO、水蒸气,混合气体通过下列试剂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①澄清石灰水②无水硫酸铜③浓硫酸④灼热的氧化铜
A.②④①②③B.②①④③②C.②③④②①D.②③④①②
13.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可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用碳酸钙作补钙剂
C.硝酸中含氮元素可直接做氮肥
D.用氢氧化钙改良酸性土壤
14.下列说法或做法符合科学常识的是
A.用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的方法检验是否是铵态氮肥
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气管道是否泄漏
C.玩跷跷板时,重的人要坐得靠后些,这样才能保持平衡
D.用吸管从瓶中吸饮料是利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5.下列中国古代工艺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磨制石斧
B.冶炼金属
C.酿酒
D.使用黑火药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金属和金属材料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成铜锈[其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实际上应是铜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在实验室中探究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除锌、铜外,还需要一种试剂,你选择的试剂是_____(填序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①Al2(SO4)3溶液
②AgNO3溶液
③H2SO4溶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份固体样品进行了探究。

通过实验已确定该样品由氧化铁和铁粉混合而成。

他们称取了13.6g固体样品,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完全反应后,测定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A中固体的质量澄清石灰水的质量
反应前13.6g 102.5g
反应后11.2g 108.0g
请计算:
⑴实验中先通CO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上表中选择合适的数据,计算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克。

⑶在上述反应后的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

(请写出完整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18.(8分)下图是提纯CO、CO2混合气体中的CO并还原氧化铁的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为避免一氧化碳污染空
气,并回收利用一氧化碳,方框中连接的是D和E,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___→___→e.
D装置中NaOH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导管连接错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B装置的玻璃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实验室的试剂和条件,实验步骤如下(其中Ⅰ、Ⅱ、Ⅲ为实验操作):
请具体填写试剂A的化学式以及实验操作Ⅰ、Ⅱ、Ⅲ的名称.
①化学式:A___________;
②操作名称: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在操作Ⅱ的过程中,溶液B中出现少量浑浊,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对酸、碱、盐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

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

甲同学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已知CO2与BaCl2不反应,为证明NaOH与CO2能反应,X溶液中的溶质应该是_________
(填化学式);能证明NaOH与CO2能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程度。

乙同学取少量久置的氢氧化钠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然后滴加几滴稀盐酸,发现没有气泡产生,根据此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其原因是________。

丙同学对该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作出如下两个猜想,并按下图进行实验:
猜想1:全部变质(Na2CO3);猜想2:部分变质(NaOH和Na2CO3);
①现象a为白色沉淀,产生此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现象b为无色溶液B变红色,综合①②可知猜想____________成立;碳酸钠能否与二氧化碳反应?①溶洞中的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 (HCO3)2;
②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是否能生成碳酸氢钠(NaHCO3)?于是丁同学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成分是什么?猜想一:溶质为Na2CO3;猜想二:溶质为NaHCO3;猜想三: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证明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生成了碳酸氢钠。

写出实验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同学认为,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就能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小红同学对小明同学的结论产生怀疑,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今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三种物质的混合物20g,向其中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溶液,刚好使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可能为(________)
A 11.7 g
B 23 g
C 22.3 g
D 25 g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C
【解析】
A、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解析】
A、高分子分离膜淡化海水是利用膜分离将海水中的水分离出来,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石墨烯质轻,用于制作轻便防寒服,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可燃冰用作新型燃料,是因为可燃冰具有可燃性,利用的是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D、硬质合金用作精密切割刀具,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变化。

3、C
【解析】
A、检验溶液是否是碱溶液,向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说明该溶液是碱性溶液,但不一定是碱溶液,故A 错误;
B、干冷的烧杯能检验水蒸气的存在,烧杯内壁有水雾,说明生成了水,只能说明该气体中含有氢元素,不能证明该气体就是氢气,故B错误;
C、红墨水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说明瓶内的气压增大,说明NaOH固体溶解放热,故C正确;
D、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装置后得到了氢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加入试剂除杂时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主要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D
【解析】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详解】
A.篝火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B.H2O2溶液中加入MnO2,使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C.铁与铁锈是不同的物质,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选项错误;
D.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能吸附毒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故选D。

【解析】
①将固体溶于水得无色透明溶液,说明一定不含有铜离子,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不含钡离子,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或是硫酸根离子,产生的沉淀可能是碳酸钡或是硫酸钡;
②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沉淀是碳酸钡,即固体中不含硫酸根离子;
③在滤液中滴加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由于步骤①加入了氯化钡,故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离子。

【详解】
A、通过步骤①可以确定原固体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有铜离子和钡离子,错误;
B、阳离子一定不含有铜离子和钡离子,故一定含有钠离子,错误;
C、由分析可知,故该固体中一定含有Na+、CO32 -,可能存在Cl-,故错误;
D、将步骤①改为滴加Ba(NO3)2溶液,通过步骤③可确定固体中是否含有Cl-,正确;
故选:D。

6、B
【解析】
A、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目的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故A正确;
B、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应使用玻璃棒,故B错误;
C、蒸发操作结束后,应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以防止烫坏实验台,故C正确;
D、粗盐提纯只是除去了不溶性杂质,还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如氯化镁等),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氯化钠固体还是混合物,故D正确。

故选B。

7、B
【解析】
A、粳米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是糖类,所以错误;
B、蔬菜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是维生素,所以正确;
C、板鸭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是蛋白质,所以错误;
D、白虾、螃蟹、银鱼中所含的主要营养素是蛋白质,所以错误。

故选B。

8、C
【解析】
A、审图时,要注意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②从0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可表示为一氧化碳含量的增加,A正确;
B、空气中氧气含量充足时,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B正确;
C、图中的数据并不能说明蜡烛燃烧了一半,两条曲线交点,只能说明剩余氧气的质量与生成一氧化碳的质量相等,C
D、从图中观察,实验结束后仍然有氧气剩余,D正确。

故选C。

9、A
【解析】
A、千锤万击出深山,意思是把深山中的大石块变成小石块,发生物理变化;
B、烈火焚烧若等闲,意思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变化;
C、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变化;
D、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氢氧化钙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和水,发生化学变化。

故选A。

10、C
【解析】
A、不同种元素本质的区别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错误
B、海绵能吸水,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错误
C、Cu是元素符号,既能表示铜这种物质,又能表示铜元素,还能表示1个铜原子.故正确
D、因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Na和Na+的化学性质不同,说明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故错误故选C
11、B
【解析】
试题分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就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设计。

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而达不到红磷的燃点,从而得到燃烧时温度的作用.在图中铜片上的白磷与水中的白磷作对照,说明温度都达到着火点时,若没有氧气,可燃物也不能燃烧,所以在图2中给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说明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从而得出燃烧时必须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选B。

考点:考查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
12、C
【解析】
根据氢气、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验证方法分析。

【详解】
要证明水煤气中含有H2、CO、水蒸气,需要先证明有水蒸气,故先通过②,然后再通过③浓硫酸,把其中的水蒸气除去,然后利用H2和CO的还原性,通过④灼热的氧化铜,转化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存在时,需先证明水的存在,所以再通过②无水硫酸铜,最后通过①澄清的石灰水溶液。

故选C。

【解析】
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白醋中的醋酸能与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二氧化碳和水,故可用白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钙中含钙元素,可作补钙剂,不符合题意;
C、硝酸是一种腐蚀性强、氧化性强的强酸,不能直接做氮肥,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显碱性,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A
【解析】
A、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与熟石灰混合研磨来检验铵态氮肥,做法正确;
B、用燃着的木条检验燃气管道是否泄漏,易发生爆炸,做法不正确;
C、由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玩跷跷板时,重的人要坐得靠前些,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做法不正确;
D、用吸管从瓶中吸饮料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而不是利用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5、A
【解析】
A、磨制石斧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使用黑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O2CO2H2O ③Zn+H2SO4=ZnSO4+H2↑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铜锈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可推知铜生锈与氧气、水、二氧化碳有关。

故填:O2;CO2;H2O;
(2)锌和铜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均与硫酸铝不反应,所以不能用硫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来检验锌和铜的活动性;铜与硫酸不反应,而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可用硫酸来检验;故填:③;
Zn+H2SO4=ZnSO4+H2↑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除去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引起爆炸822.9%
【解析】(1)由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纯点燃可能引起爆炸,所以实验中先通CO,除去装置内的空气;
(2)因为少量澄清石灰水不能将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所以应该选择A中固体的质量变化进行计算,固体减少的质量为13.6g-11.2g=2.4g,即为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
设氧化铁的质量为x,
Fe2O3+3CO 2Fe+3CO2固体减重
160 112 160-112=48
y (13.6g-11.2 g)=2.4g
解得x=8g
⑶设生成的FeCl2和H2质量分别为y、z,
Fe + 2HCl =FeCl2 + H2↑
56 127 2
11.2g y z
解得y=25.4g ,z=0.4g
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2.9%。

答: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2.9%。

18、d b除去残余的二氧化碳CO排入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
3CO+Fe2O32Fe+3CO2Ca(OH)2冷却(或降温结晶)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从溶液B 中析出,形成浑浊
【解析】
(1)由于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可将一氧化碳收集起来进行回收利用。

由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后排出的气体中除了有一氧化碳外,还有生成的二氧化碳,故要将二氧化碳除去,再将溶液排出集气瓶以收集一氧化碳,故导管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d→b→e,如果导管连接错误,那么CO排入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除去生成的二氧化碳;(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3CO+Fe2O32Fe+3CO2,故实验进
行一段时间后,B 装置的玻璃管中的现象为固体由红棕色变成黑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吸收二氧化碳后的溶液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通过流程图可知最终要得到的是氢氧化钠,故要将碳酸钠除去,那么可将其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沉淀和通过过滤除去。

①加入的试剂A 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表示为Ca (OH )2;②反应后通过过滤可将碳酸钙沉淀除去,氢氧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要得到固体氢氧化钠,可先加热使其变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即可,故操作Ⅲ是降温结晶;③由于Ca (OH )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从溶液B 中析出,故可能会形成浑浊。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认真阅读题干,画出重点,知道流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化学方程式,最后根据问题返回到流程图中进行解答。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BaCl 2、NaOH 产生白色沉淀 不能 少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中和
3322=Na CO +CaCl aCO +2l C NaC ↓ 2 Na 2CO 3、NaHCO 3 不成立 有气泡产生
322Na CO +HCl=NaCl+H O+CO H ↑ Na 2CO 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C
【解析】
[探究一](1)CO 2与BaCl 2不反应,NaOH 与CO 2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可以和BaCl 2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而BaCl 2和 NaOH 不反应,X 溶液中的溶质应该是BaCl 2、NaOH ;故填:BaCl 2、NaOH
(2)NaOH 与CO 2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可以和BaCl 2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可以证明NaOH 能与CO 2反应;故填:产生白色沉淀
[探究二] (3)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 2═Na 2CO 3+H 2O ;若有少量氢氧化钠变质,当加入少量盐酸后,只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会产生气泡,所以不能判断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填:不能;少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中和
(4)①Na 2CO 3能和CaCl 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 2CO 3+CaCl 2=CaCO 3↓+2NaCl ;故填:3322=Na CO +CaCl aCO +2l C NaC ↓
②向无色溶液A 中加入适量CaCl 2溶液后,Na 2CO 3能和CaCl 2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现象a 为白色沉淀,
说明有Na 2CO 3;向无色溶液B 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有NaOH ,因而证明猜想2成立;故填:2
[探究三] [提出猜想] 猜想一,溶质为Na 2CO 3;猜想二:溶质为NaHCO 3;由以上猜想可知,猜想三:溶质为Na 2CO 3、NaHCO 3;故填:Na 2CO 3、NaHCO 3
[设计实验] ①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猜想二:溶质为NaHCO 3,因此猜想二不成立;故填:不成立
②取实验步骤①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故填:有气泡产生
[得出结论] 实验步骤②中,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 3+HCl=NaCl+H 2O+CO 2↑;故填:322Na CO +HCl=NaCl+H O+CO H ↑
[讨论交流] 小红同学对小明同学的结论产生质疑,其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Na 2CO 3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综合计算]解:根据题意可以知道最后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设100g 质量分数为7.3%的盐酸溶液反应可以得到氯化钠的质量为x 。

根据氯元素守恒可得:
NaCl
HCl 58.5
36.5x 100g 7.3%=7.3g
⨯ 58.536.5=x 7.3g
解得x=11.7g
假设混合物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则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

2NaOH +HCl =NaCl +H O
4036.5y 7.3g
4036.5=y 7.3g
解得:y=8g
即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为:20g-8g+11.7g=23.7g ;
假设混合物为碳酸钠和氯化钠,则设碳酸钠的质量为z :
23
22Na CO +2HCl =2NaCl +H O +CO 106
73Z 7.3g
↑ 10673=z 7.3g
解得z=10.6g
即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为:20g-10.6g+11.7g=21.1g
根据上述计算可以知道反应后氯化钠的质量(m )的取值范围为:21.1g<m<23.7g 。

分析选项可知BC 符合题意。

故选BC
【点睛】
在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要学会多种解题方法的运用,如元素守恒法,极值法,差量法等,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