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建筑结构减震、隔震设计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径D
翼缘
橡胶板
铅芯 钢板
增大阻尼
2.滑移隔震 这种隔震方法是在房屋基础顶面设置滑移层。风载或 小地震时,静摩擦力使结构固结于基础之上,大震时,静 摩擦力被克服,结构水平滑动,地震作用减小,滑移层间 摩擦阻尼同时消耗地震能量。为控制滑移层间的摩擦力以 满足隔震要求,通常采用的滑移层材料为钢摩擦滑板、石 墨、砂料、涂层垫层及聚四氟乙烯等
上部结构底板及基础上圈梁
圆锥棒限 位阻尼器
滑移隔 震装置
基础下 圈梁
3.滚珠及滚轴隔震 用高强合金制成的滚珠或滚轴涂以防锈或润滑涂层后置于上部 结构与基础之间,地震作用下,滚珠或滚轴滚动而达到隔震目的。 滚珠隔震可以将滚珠做成圆形置于平板或凹板上,也可将滚珠做成 椭圆形以形成恢复力;而滚轴隔震通常做成上、下两层彼此垂直的 滚轴,以保证能在两个方向上滑动。滚珠或滚轴能把地面运动几乎 全部隔开,具有明显的隔震效果
8.2.3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
(3) 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验算。 罕遇地震下的隔震层刚度中心水平位移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 对砌体结构及与其基本周期相当的结构,可按简化式计算。
4.基础及隔震层以下结构的设计 基础设计时不考虑隔震产生的减震效应,按原设防烈度进行抗 震设计。当隔震层以下有墙、柱等结构时,其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 应釆用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力矩进行计算。 5.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 由于目前的橡胶隔震支座对竖向地震几乎没有减震效果,因此, 须在隔震建筑设计时考虑这一因素。主要是在隔震层以上结构和隔 震层设计中考虑这一因素。
表12.2.7 隔震层以上结构抗震措施要求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 水平向减震系数 ≥0.45 <0.45 设防烈度 (设计基本加速度) 9 (0.40g) 9(0.40g) 8(0.20g) 8 (0.30g) 8(0.30g) 7(0.15g) 8 (0.20g) 8(0.20g) 7(0.10g) 7 (0.15g) 7(0.15g) 7(0.10g) 7 (0.10g) 7(0.10g) 6(0.05g)
第 8章
结构隔震及减震设计
本章教学目标与要求
⒈了解结构减震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
⒉了解基础隔震设计原理和方法
⒊了解消能减震设计原理和方法
导入案例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成祖永乐帝从 1406年起历时14 年建造的一座皇城,城内数百个大小不同的建筑物排列成 一个巨大的建筑群。这座现存的中世纪木结构建筑群虽然 在地震区内,但受到的地震灾害却很少。为什么呢?在 1975年开始的故宫设备配管工程中,从中枢部位地下 56m处挖掘出略带粘性的物质,检查结果是一层煮过的糯 米拌石灰。
8.2.4 隔震结构构造要求
(1) 隔震层应提供必要的竖向承载力、侧向刚度和阻尼;穿过隔震 层的设备配管、配线,应采用柔性连接或其他有效措施适应隔 震层的罕遇地震水平位移。
(2)隔震层以上结构的隔震措施 ①隔震层以上结构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 ②隔震层顶部应设置梁板式楼盖,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连接,隔震 层顶部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宜大于一般楼面梁板的刚度和承载力; ③隔震墙下隔震支座的间距不宜大于2.0m; ④外露的预埋件应有可靠的防锈措施。预埋件的锚固钢筋应与钢板 牢固连接,锚固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大于20倍锚固钢筋直径,且不应 小于250mm等。
③质量调谐减震技术;
②消能减震技术; ④主动控制技术;
⑤混合控制技术
隔震技术
消能减震技术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
被动调谐减震技术
主动控制技术
①调谐质量阻尼器” TMD
(Tuned Mass Damper)
混合控制技术
②调谐液体阻尼器”TLD
(Tuned Liquid Damper)
作动器拖动附加质量阻 尼器AMD (Active Mass Damper)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基础隔震、消能减震体系的减震 机理、工作特性和适用范围,基础隔震设计的水 平向减震系数确定方法和构造措施,还介绍了消 能减震结构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步骤。
故宫的主要建筑都建在大理石高台之上,下面有这样 一层柔软的糯米层,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建筑物与地震 隔离开来,使建筑物免遭震害。
8.1概

在抗震设计的早期,人们曾试图将建筑结构设 计为“刚性结构体系”,要求其不发生强度破坏。 但该种结构体系不经济,且较难实现;人们还设想 了“柔性结构体系”,即通过减小结构的刚性来避 免结构与地面运动发生共振,从而减小地震作用。 但该种结构体系层间位移较大,在很多情况下不能 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震害表明,将建筑结构设计为“延性结构体系” 是适宜的,对抗震是有利的。
8.4背景知识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包括隔震、消能减震和各种被动控制、主动 控制、混合控制等内容。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是通过“加强结构” 的途径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但结构减震控制体系则是通过调整 结构动力特性的途径,大大减小了结构在地震(或强风)中的振动 反应,从而保护结构以及结构内部的设备、仪器、网络和装饰物等 不受任何损害。这是一种采用新概念、新机理的新结构体系、新理 论和新技术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它更加安全和经济,它为工程结 构的地震防护、减振抗风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日益引起国内外 学术界、工程界的兴趣和重视。目前,这个新领域仍处于不断发展 和完善的阶段,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工程结构减 震控制技术将会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
Ein ER ED ES E A
消能构件或 消能装置消 耗能量 结构破坏 耗能
8.3.2 消能减震方法
1.阻尼器消能减震 阻尼器通常安装在支撑处、框架与剪力墙的连接处、 梁柱连接处以及上部结构与基础连接处等有相对变形或相 对位移的地方。
P
P
摩擦阻尼器
Δ
Δ
P
金属屈服型阻尼器
Δ
粘弹性材料
8.3 消能减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8.3.1 消能减震原理 结构消能减震技术的实质是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消 能装置(或构件),通过消能装置(或构件)来大量消散 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中的能量,有效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 反应。装有消能装置的结构称为消能减震结构。
传统抗震结构 消能减震结构
Ein ER ED ES
P
粘弹性阻尼器
钢板2 钢板1
Δ
滞回曲线
1
2 3
4
5
6பைடு நூலகம்
7
F
F
1 油缸 2 活塞 3 阻尼孔 4 导杆 5 液压油 6 油缸盖 7 副缸
P
粘滞阻尼器
Δ
滞回曲线
2.消能部件 消能部件是由消能装置及结构中的支撑、墙体、梁或 节点等构件组成的消能减震系统。在设计中可采用如下方 式构成消能部件。
(a)
(b)
A 小阻尼 位 移 反应 B
小阻尼
上部 结构 隔震层
A B 大阻尼 C
下部结构
C
大阻尼
T0
T1
周期(s)
T0
T1
周期(s)
隔震前结构周期
隔震结构周期
结构隔震体系主要适用于下列工程: (1)地震区的民用建筑,例如住宅、办公室、教学楼、 宿舍楼、剧院、旅馆、大商场等。 (2)地震区的生命线工程,例如:医院、急救中心、指挥中 心、水厂、电厂、粮食加工厂、通信中心、交通枢纽、 机场等。 (3)地震区的重要建筑结构物,例如:重要历史性建筑、博 物馆、重要纪念性建筑物、文物或档案馆、重要图书资 料馆、法院、监狱、危险品仓库、有核辐射装置等。 (4)内部有重要仪器设备的建筑结构物,例如,计算机中 心、精密仪器中心、实验中心、检测中心等。 (5)桥梁、架空输水渠、雷达站、天文台等重要结构物。
U型软钢板
滚珠或滚轴
8.2.3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隔震设计提出了分部设计法和水平减震系 数的概念。分部设计方法是把整个基础隔震结构体系分成上部结构 (隔震层以上结构)、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基础四部分,分别 进行设计。
水平减震系数
( i ) max / 0.7
i Qgi / Qi
8.2.3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
1.动力分析模型 隔震建筑系统的动力分析模型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单质 点模型、多质点模型,甚至空间分析模型。当上部结构侧移 刚度远大于隔震层的水平刚度时,可以近似认为上部结构是 一个刚体,从而将隔震结构简化为单质点模型进行分析,其 动力平衡方程形式为
mn mn-1 m2 m1 kh
消能交叉支撑 摩擦消能支撑
消能偏心支撑
消能隅撑
3.消能墙减震
消能墙实质上是将阻尼器或消能材料用于墙体所形成的消能 构件或消能子结构。
(1) 周边消能墙。 (2) 摩擦消能墙。
图.30 周边消能墙
8.3.3消能减震结构设计要点
消能减震结构设计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1)多遇地展作用 下的弹性阶段验算,进行承载力计算和弹性变形验算;(2)罕 遇地展作用下的变形验算,鉴于此阶段消能器可大量耗散地 震能量,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其他参见教材。
隔震结构体系 TMD被动控制体系 AMD主动控制体系
消能减震体系
8.2 基础隔震设计原理及方法
8.2.1 基础隔震原理
结构隔震是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之一。基础隔震设计的基本 思想是在结构物地面以上部分的底部设置隔震层,使之与固结于地 基中的基础顶面分离开,从而限制地震动向结构的传递
加 速 度 反 应
Cx K h x M g M x x
zeq
图8.16 隔震结构 计算简图
eq
K i i
i 1
n
Kh
K h Ki
i 1
n
8.2.3 基础隔震结构设计
2.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抗震计算 隔震层上部结构的抗震计算可采用底部剪力法或时程分析法。 采用时程分析法计算时,计算简图可采用图8.16所示的剪切型结构 模型。 采用底部剪力法时,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 可采用矩形分布,但应对反应谱曲线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进 行折减,即乘以“水平向减震系数”。 3.隔震层的设计与计算 (1)设计要求 隔震支座应进行竖向承载力的验算和罕遇地震下水平位移的 验算。 (2)橡胶隔震支座平均压应力限值和拉应力 规定橡胶隔震支座在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作用下组合的竖向平 均压应力设计值,不应超过表8-2的规定,且在罕遇地震作用下 水减震系数 不宜出现拉应力。
刚性结构
柔性结构
延性结构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是指在工程结构的特定部位, 装设某种装置(如隔震垫等),或某种机构(如消 能支撑;消能剪力墙;消能节点;消能器等),或 某种子结构(如调频质量等),或施加外力(外部 能量输入),以改变或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或动力 作用。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按技术方法分类:
①隔震技术;
8.2.2常用隔震方法
1.橡胶垫隔震 夹层橡胶垫是最常见的隔震装置,基本构造如图8.12所示,由 薄橡胶片与钢板分层交替叠合,经高温硫化粘结而成。薄钢板可限 制橡胶片的横向变形,但对橡胶片的剪切变形影响很小,因此,支 座的竖向刚度很大,而水平刚度却很小。
立面图 断面图
中间钢板 保护橡胶 橡胶层
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