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随笔二则 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随笔二则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
二)
第13课随笔二则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及论证思路,品味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2.探讨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猖獗敷衍谄媚亲戚答案jufynchnmiq2多音字供处瘪爪涨强便答案
n/nch/chbi/bizho/zhuzhn/zhnqin/qin/jinpin/bin注“供养”既可读nyn,也可读nyn;前者指供给生活所需,或赡养.抚养,后者指用供品祭祀神佛和祖先。

“便宜”既可读pinyi,也可读biny;前者指价格低或不应得的利益,或作动词,意为“使得到便宜”;后者指方便合适,便利。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体贴/妥帖2揣摩/惴惴不安3糟糕/马槽4谄媚/陷阱
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设身处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猖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谄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张牙舞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妄自尊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鞭长莫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2形容词,凶猛而放肆;动词,倾覆,跌倒。

3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4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5狂妄地自高自大。

6原来是说虽然鞭子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设身处地的感觉。

2一般人都有很隐秘的“心理缺陷”害怕见大人物。

见了大人物就手足无措,张牙舞爪,甚至浑身发抖。

3我们必须正确看待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4我们做事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有些事鞭长莫及,就不要过分强求了。

答案1。

“设身处地”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不合语境,应改为“身临其境”2。

“张牙舞爪”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不合语境342辨词填空作客做客两词都是动词,“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异乡。

“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是客人,如我到邻居家去做客。

到了凌晨,________方总要归去,吴明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字路口。

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海外,后来一直________加拿大,将近二年了,我和他没见过一面。

答案做客作客
三.名言警句与自己.他人有关的名句1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

狄更斯2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高尔基3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
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

埃哈伯德4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马明西比利亚克5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诺贝尔6人需要有一颗牺牲自己私利的心。

屠格涅夫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真情实感。

主要作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

二.背景展示这两则随笔均作于1942年。

此时,抗日战争已到了紧要关头,全国人民都在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可在大后方,国民党大小官员贪污腐败,“只凭着神圣的抗战的名字做那些自私自利的事”,导致社会风气明显下滑。

课堂导语唐代诗人柳宗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何等的孤傲,何等的豪迈啊可他又是何等的孤单。

人活世上,若不与别人交往,便成了野人。

因为人得穿,就得明白何为衣;因为人得吃,就得明白何为农;因为人会得病,就得明白何为医而承载着这一切的是一大堆的人,你必须学会与他们交往。

交往之中,必须善待自己,也必须善待别人。

阅读本文中的两则随笔,根据提示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

论别人论自己答案要为别人着想现实中人们处处为自己着想为别人着想
与为自己着想的关系批判以抗战名义做自私自利的事情的现象引出话题自己自爱自怜是有道理的不能指望别人的爱怜要扩大自己1这两则随笔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什么联系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1论别人要为别人着想。

论自己要扩大自己。

2这两则随笔是相通的,都批评了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

论自己提出的要扩大自己的观点,表达的也是要为别人着想的意思。

概括主旨所谓文章的“主旨”,也叫文章的主题,是指在文章中通过有组织的文字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能反映出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和倾向。

概括文章的主旨,实际上是考查综合阅读文章的能力,既包括理解分析文章内涵的能力,又包括概括.提炼.表达的能力。

概括文章的主旨,常常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1要求直接概括文章的观点主旨。

如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考查对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句子的理解,实际上是间接概括主旨。

如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3通过考查对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如作者为什么用“”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这两则随笔在论证思路上都是层层深入.逐层剥笋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论别人首先,简要论述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指出要为别人着想;接着,笔锋一转,指出随着个性的解放,人们处处都为自己着想;然后,明确其实为别人着想与为自
己着想并无根本差异,所以,要学习怎样为别人着想;最后,批判了以抗战名义谋取私利的行为。

论自己首先,论述了人们自爱自怜有合理之处;接着,阐述了不能指望别人爱怜的道理;然后,指出人很渺小,自爱自怜有道理,但人也很伟大,人还可以由小变大;最后,指出人应当扩大自己,让人生有意义。

3说理性的文章,往往是义正词严,给人以拘谨.压抑之感,本文的语言却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请说说下列语句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1所以“自了汉”不是好汉,“自顾自”不是好话,“自私自利”,“不顾别人死活”,“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更都不是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引用.排比,强调不能只顾自己的道理。

2家族第一,亲戚第二,朋友第三,不相干的别人挨边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排比,但句式又有变化,“挨边儿”这一口语的使用,形象生动。

3反正社会国家世界都可以只是些抽象名词,不像一家老小在张着嘴等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把全家人的生活依靠说成“一家老小在张着嘴等着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

4计较利害过了分,真是像法朗士说的“关闭在自己的牢狱里”;老那么关闭着,非死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引用名言,结合口语,语言富于变化,读来轻松幽默。

5到了长大成人,“娶了媳妇儿忘了娘”,娘这样看时就不必再爱怜你,至少不必再像当年那样爱怜你。

女的呢,“嫁出门的女儿,泼出门的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引用俗语,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6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哪儿就打不开一条路何必老是向人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愁眉苦脸不顺耳,别人会来爱怜你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能够引发人们思考,使观点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为人处世的问题,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人心情愉快,开心地工作;差的人际关系则会阻碍人的健康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呢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只顾自己的利益,我们也要想着别人。

只有当我们大家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彼此时,才能够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几年前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又怎会发生几年前“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困惑又怎会产生当然,我们的社会中也有很多像新闻中所说的在
工作过程中猝然离世的公交司机一样的人,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考虑着全车乘客的安全,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这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观点二我们不光要互相体谅,更要互相学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要时刻去观察.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让他人成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在大众镜子面前,每天进步一点点,我们才会变得越来越完美。

观点三自我与他人,原本就应该是一个整体,我们处在同一个社会,本就应该相互扶持,相互体谅,相互学习。

人不可能单独去面对所有的事,也无法一个人度过一生,放下心中那份所谓的“高傲”,合理的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把自己的一生过好。

结构严谨这两则随笔看似随意任性.不假思索,实际上,文章上下连贯,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写作中的结构严谨,是指用清晰的思路来组织安排作文的内容与层次,具体包括结构要素之间形成有机的整体,彼此呼应,前后照应,衔接自然,章法合理,中心内容突出,各部分之间相对均衡。

技巧点拨写作若想克服结构混乱的毛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集中笔力,紧扣中心。

不能撇开中心,横生枝节。

不能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

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表现为线索分散,笔力游离。

2通盘考虑,整体运作。

不能恣意妄为,逻辑混乱。

写作前要通盘考虑,不能想一段写一段,写到哪算哪,不尊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使思路缺乏条理性。

3层次清晰,分段适当。

层次之间的内
容不能杂糅交错,在某一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

4过渡得当,重视照应。

在内容转换过程中,运用适当的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在前面要有铺垫。

注意首尾照应,注意点题。

迁移运用下面是一篇作文的节选部分,在结构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请予以改正。

敢于品尝生活的辣味,也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姿态。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屈原宁愿自沉汨罗江也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烈,他们正是品尝了“辣”的味道,才被后人铭记于心的。

辣是很多人极其喜欢却又不敢尝试的味道。

它刺激,酣畅,浓烈。

我想起了电影活着,不知人们怎样理解它的主题。

也许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活着就是回忆过去.品味现在和期待未来。

活着的滋味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我们敢于正视,敢于品尝,勇于面对,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无论怎样活着,不能只为着自己。

尽管我们为此可能要品尝许多痛苦,但是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字,我们理应活得更有滋味,也更有意义。

高考作文活着的滋味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提示第1段中最后两句属于观点性的语句,不能放在结尾,要放在开头,和“敢于品尝生活的辣味”衔接起来,从道理上论证“敢于品尝辣味”的意义。

另外,文天祥和屈
原的事例也要互换位置。

第2段中先列举事例论述显得突兀,缺乏与上一段之间的照应,可以把本段的后半部分往前移,先表明观点“只要我们敢于正视,敢于品尝,勇于面对,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再结合活着论证。

最后收束全文,形成“总分总”的布局格式,这样更有论辩力。

答案示例辣是很多人极其喜欢却又不敢尝试的味道。

它刺激,酣畅,浓烈。

敢于品尝生活的辣味,也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姿态。

屈原宁愿自沉汨罗江也不愿意和世俗同流合污;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烈,他们正是品尝了“辣”的味道,才被后人铭记于心的。

活着的滋味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我们敢于正视,敢于品尝,勇于面对,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我想起了电影活着,不知人们怎样理解它的主题。

也许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活着就是回忆过去.品味现在和期待未来。

无论怎样活着,不能只为着自己。

尽管我们为此可能要品尝许多痛苦,但是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字,我们理应活得更有滋味,也更有意义。

一.课本素材点击文本朱自清的骨气1948年,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饭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朱自清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8月12日,朱自清贫病交加,在
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运用示例“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浴血奋战。

汉代使节苏武为保民族气节,被“徙北海上无人处”仍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宋末名相文天祥面对元军,身处“境界危恶,层见错出”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其正气震古烁今;销烟英雄林则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强音;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巾帼不让须眉,为家为国“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二.课外素材孙天帅拒绝下跪1995年3月,孙天帅打工所在公司珠海瑞进电子有限公司,一位中国女员工因过度疲劳在工作台上打盹,为惩罚这名“违规”女工的行为,韩国女老板金珍仙突然让正在生产线上拼命干活的全体中国员工站队集合,大发雷霆地要求每个中国员工双手举起做投降状,然后就地跪下,并声称若有一人不从就罚其余人“永远跪着上班”。

许多工人迫于无奈,犹豫中淌着泪水跪下了但来自河南南阳的打工仔孙天帅在工友们一个接一个跪下时,像青松般一动不动地挺立在原地。

“跪下”女老板向他凶狠地咆哮。

“请问,我为什么要跪下”孙天帅强压住心头的愤怒。

“不跪你就滚蛋”“我是中国人,死也不在洋老板面前跪下”孙天帅昂首挺胸,甩下每月1300元的饭碗,大步从韩国女老板身边走过,并且永远离开了那块耻辱的地方。

孙天帅,这位“不跪的中国人”,从此成了千千万万打工族传颂的英雄,为亿万同胞所称道。

选材感言孙天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更是中国人不畏强暴.毅然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

也应了孟子那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善,是埋藏于每个人心灵中的花种,一个真诚的笑容,一次伸手的搀扶,一碗清澈的凉水,一句真心的鼓励只是这些,只要这些,善的种子就会在心间开出最美丽的花,散发出最甜美的香气,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与人为善,心灵得以慰藉。

为善是中国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讲的仁义道德,佛家讲的普度众生,道家讲的修身养性,都是一种与人为善精神的体现。

古人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中的“道”是什么,何以变化而生万物,恐怕其中的精髓就是“为善”。

力所能及的行善,如果你指望从中获得回报,那么,它的回报是心灵的平静,它可以使我们活得坦然,活得踏实,甚至可以使我们活得骄傲。

“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他们并没有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但他们的行善得到了社会
大众的普遍称赞,他们的心灵自然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慰藉。

与人为善,事业得以成功。

善有善报,行善之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行善的同时,便为自己种下了“善德”的种子。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有个著名的“圯上敬履”的故事,他恭恭敬敬地替老人多次捡鞋并给他穿好,后来也因此得到一部兵书,继而成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家。

张良正因为有指点江山.运筹万里的宏图,心中怀有济苍生于乱世的善念,才能使其行善而受益终生。

姬昌初春打猎获得母鹿而不取,因“善”而闻名,此后所以兴周;反之,不善之人,即使一朝得势,也往往落得个千古骂名,为人所不齿。

与人为善,社会得以和谐。

社会是个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众人去维护,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善,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两根萝卜度一日,三万元助学子”,这是海口善良教授陈启贤的真实写照老人吝啬又大方,他对自己的生活吝啬,只为将那善良的帮助带给他人,让我们嗅到他那善良那美丽的馨香放眼望去,生活中,岂一个陈启贤中国首善陈光标.信义兄弟孙东林孙水林太多太多的善良人,释放着善良的馨香,可谓花香沁满园在这样的馨香的浸润下,社会岂能不美好.不和谐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那深沉的一跪,体现了日耳曼民族大气的善良;而此时的日本却还在篡改他的历史教科书,美化他的强盗侵略行径,不断给大和民族的善良蒙上尘埃。

世界能否和平与稳定,其原因明眼人一看便知。

为善是一种美德,无论
是修身还是治国,都应以善为先,与人为善,善莫大焉。

读后启悟文章开头紧扣标题,用形象的语言对“善”进行了阐释。

主体部分以“与人为善,心灵得以慰藉”.“与人为善,事业得以成功”.“与人为善,社会得以和谐”三个分论点来阐述中心论点。

阐释时结合材料,举例丰富,内容充实。

在语言表达上,简洁利落,不拖泥带水。

论语经典章节赏析之三子路篇子路包括30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1名句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与人交涉。

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赏析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

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

儒家不主张死记硬背,当书呆子,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2名句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赏析俗话说“正人先正己。

”此章孔子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
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3名句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谐。

”赏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