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二模试题分类汇编——综合题综合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初中化学综合题
1.为了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10克食用纯碱样品和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进行如图甲实验,实验前后,均需往装置中缓慢通一会儿氮气.(样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硫酸反应)
(1)实验前,先往A 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_____.
(2)随着纯碱样品与稀硫酸反应,C 装置增加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___?
(3)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 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除去装置中的二氧化碳 84.8% 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和氢氧化钠反应 【解析】
【详解】
(1)实验前,先往A 装置通入一会儿氮气的目的是除去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设碳酸钠质量为x ,由表中数据控制,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3.52g ,
10644g
x 3.52= x =8.48g ,
则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100%108g
.48g ⨯ =84.8%, 答:该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4.8%;
(3)若将稀硫酸换为浓盐酸,实验中C 装置增加的质量会偏大,是因为浓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测得的纯碱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2.在实验室中,小敏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Ca (OH )2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
进行定量实验分析:称取试剂19.8g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2g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g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
加入盐酸
252525252525
的质量
(g)
锥形瓶中
75100a150172.8197.8
物质的质
量(g)
(1)a的数值为_____,小敏同学通过实验,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象做出你的分析)_____.
(2)b的数值为_____.
(3)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25 滴加盐酸至100g时,开始时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有碳酸钙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钙存在 2.2 74.4% 【解析】
【分析】
氢氧化钙易与空气的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据此可判断氢氧化钙是否变质,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6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增加的质量,说明了第5次加入的盐酸已将碳酸钙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50g+25g﹣172.8g=2.2g;根据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由二氧化碳的求出碳酸钙的质量,即可求出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详解】
(1)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1、2、4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中增加的质量,所以第3次加入盐酸后物质的质量就是第2次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再加上盐酸的质量,故a的值为:100g+25g=125g。

(2)由实验数据和图象可知,滴加盐酸至100g时,开始时有二氧化碳生成,证明有碳酸钙存在,之前滴加的盐酸无现象,说明了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从而证明氢氧化钙存在,据此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

(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第6次加入盐酸的质量就等于锥形瓶增加的质量,说明了第5次加入的盐酸已将碳酸钙完全反应,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50g+25g﹣172.8g=2.2g
(4
)设试剂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3222CaCO 2HCl CaCl H O C +=++1004O 4x
2.2g

100x =44 2.2g
x =5g 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9.8g-5g 100%74.7%19.8g
⨯≈ 答: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74.7%。

【点睛】
氢氧化钙易与空气的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3.明明同学利用实验室存放的一瓶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溶液做酸碱中和实验。

(1)已知:水的密度为1.0g/mL 。

实验室配制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氢氧化钠5g ,需要量取水________mL 。

量取时的操作如右图所示,该操作对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

(2)明明用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中和反应实验,发现有气泡产生。

于是明明判断氢氧化钠变质了。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氢氧化钠变质、滴加盐酸产生气泡的原因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明明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1: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
方案2: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饱和石灰水,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发现溶红色。

于是明明认为样品中还会有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

①康康认为明明的两个实验方案都不能达到目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康康将方案2进行了定量化处理,来检测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

取10g 样品溶于90g 水中,向其中滴加过量饱和石灰水,对沉淀过滤洗涤、烘干后称量为0.5g 。

则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
【答案】95 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2NaOH+CO 2=Na 2CO 3+H 2O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方案1中,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方案2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生成物是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等),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
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全部变质 94.7%
【解析】
(1)根据计算解答;根据测量时仰视数据分析解答;(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根据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解答;(3)①根据方案1中,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解答;方案2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解答;②根据先除去碳酸钠,再检测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分析解答;(4)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

(1)(100g-5g)÷1.0g/mL=95 mL;测量时仰视数据,测得数据偏小,量筒中水的体积偏大,故所配制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是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2) 氢氧化钠变质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滴加盐酸产生气泡是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3)①康康认为明明的两个实验方案都不能达到目的,理由是方案1中,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方案2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生成物是氢氧化钠,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②取少量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样品,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等),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没有完全变质;若溶液没有变成红色,则氢氧化钠全部变质;(4)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 Ca(OH)2=CaCO3↓+ 2NaOH
106 100
x 0.5g
106100
0.5
x g
=
x=0.53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10g0.53
10
g
g
-
×100%=94.7%
答: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94.7%。

4.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
1
t C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②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

t C时,完全溶解ag 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 g。

③°
2
t C时,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_____B的饱和溶④°
2
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实验室欲除去粗盐样品中含有的不溶性泥沙,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用品有: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_____和滤纸。

(3)在实验室中,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 %的氯化钠溶液45g,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g。

将45g10%的氯化钠济配成含氯化钠为0.9%的溶液,得到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答案】CBA .C 100 小于漏斗 4.5 500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1)
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②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C;
③t2℃时,A的溶解度是a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为ag就达到饱和状态,则完全溶解ag 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100g;
④t2℃时,由于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所以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小于B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
(2)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过滤操作的实验仪器和用品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滤纸,则还需要的是漏斗;
(3)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则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45g×10%=4.5g;根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质量不变,设得到的0.9%氯化钠的溶液质量为x,则
45g×10%=0.9%x,x=500g。

5.盐城盛产海盐。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市场购到粗盐,带回实验室进行提纯。

①在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填仪器名称)。

②配制50g质量分數为6%的NaC1溶液,需称量NaCl固体_____g,若用粗盐配制上述解液,则所配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会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探究活动:以NaCl为原料可以制取金属钠。

兴趣小组同学认为Na是活泼金属,能与CuSO4等盐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单质。

(提出问题)Na与CuSO4溶液反应,是否有Cu生成?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I.向大试管中加入一定体积煤油。

II.用小刀切一小块钠,放入大试管,塞上橡皮塞。

III.打开活塞,通过长颈漏斗向试管中加入CuSO4溶液。

使煤油的液面升至胶塞,关闭活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1)Na在煤油与溶液交界处上下来回振动。

表面产生气泡,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2)溶液颜色逐渐变淡,有蓝色絮状沉淀和少量黑色固体生成。

(3)打开活塞,用燃着的木条放在尖嘴管口处,气体被点燃。

(查阅资料)①Na通常存放在煤油中;②煤油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③2Na+2H2O=2NaOH+H2↑;④Cu(OH)2△CuO+H2O。

(实验分析)
①根据上述信息,可获知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是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实验中长颈漏斗的作用__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便于添加CuSO4溶液②收集气体③防止压强过大冲开活塞
(3)对于产生的气体,有些同学猜想是H2,有些同学猜想是SO2。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排除了SO2,理由是________。

经过进一步实验,确认气体是H2.
(4)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渣滴加足量稀硫酸,滤渣完全溶解。

写出滤渣与稀硫酸反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实验结论)Na与CuSO4溶液反应,无Cu生成。

(实验反思)Na与CuSO4溶液无Cu生成,原因可能是_______。

(定量分析)另取一定量上述CuSO4溶液。

完成下列实验。

利用数据,计算无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滴入的酚酞溶液质量忽略不计。

)
【答案】玻璃棒3偏小硬度小(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①③SO2不可燃
Cu(OH)2+H2SO4==CuSO4+2H2O(或CuO+H2SO4==CuSO4+2H2O)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会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 2.84%
【解析】
①在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中,均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②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1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50g⨯6%=3g;若用粗盐配制上述溶液,则所配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会偏小;
【实验分析】
①根据金属钠能用小刀切割,说明金属钠硬度小;根据钠在煤油和溶液交界处上下来回振动,可知其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
(2)实验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①便于添加CuSO4溶液,③防止压强过大冲开活塞,故选①③;二氧化硫不可以燃烧,故不可能是二氧化硫,是氢气;滤渣是氢氧化铜或氧化铜,故反应方程式为Cu(OH)2+H2SO4==CuSO4+2H2O(或CuO+H2SO4==CuSO4+H2O);Na与CuSO4溶液无Cu生成,原因可能是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会先与硫酸铜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NaOH,故不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
【定量分析】
设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x
2 NaOH+ H2SO4==== Na2SO4+ 2H2O
98 142
10g9.8%
⨯ x
98
10g9.8%
⨯=
142
x
,解得x=1.42g
最终生成6.4g的铜,则含6.4g的铜的氢氧化铜的质量为6.4g
64
98
÷=0.98g,设生成0.98g
的氢氧化铜的同时生成硫酸钠的质量为y 2 NaOH+ CuSO4= Na2SO4+Cu(OH)2↓
142 98
y 0.98g
142 y =
98
0.98g
,解得y=1.42g,
故100g 溶液中硫酸钠的质量为1.42g+1.42g=2.84g
无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4g100g100%
÷⨯=2.84% 6.化学就在我们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自行车作为常用的代步工具具,既轻便灵活,又符合环保要求。

右图是一款新型的自行车的示意图。

所标部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填序号,如有多项,只需选填一项,下同);属于合金的是_________ 。

(2)喝蜂蜜水可补充骑自行车所消耗的能量蜂蜜中富含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__________。

(3)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期,除了适当的运动外,还应多喝牛奶、骨汤等,从中摄入
_______元素(填一种金属元素)以促进骨骼发育。

(4)面料为“冰蚕丝”的运动服,其主要成分为合成纤维。

请你用化学方法鉴别“冰蚕丝”和羊毛丝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或④或⑤糖类钙或Ca 取样品灼烧,若有烧羽毛气味的则为羊毛丝,无烧羽毛气味的则为“冰蚕丝” 。

【解析】
【详解】
(1)图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有塑料和橡胶,属于合金的是钢或不锈钢;
(2)喝蜂蜜水可补充骑自行车所消耗的能量,蜂蜜中富含六大基本营养素中的糖类;(3)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期,除了适当的运动外,还应多喝牛奶、骨汤等,从中摄入钙元素以促进骨骼发育。

(4)羊毛丝成分是蛋白质,灼热有烧焦羽毛味,合成纤维燃烧有特殊气味,取样品灼烧闻气味,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丝,无烧羽毛气味的则为“冰蚕丝”。

7.图中①、②分别是锶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

(2)锶元素与钙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

(3)A、B、C三种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

与B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_____。

【答案】87.6220质子数不同AB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7.62;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锶元素与钙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3)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B、C三种粒子中,属于原子的是AB;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于A、B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故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8.探究小组欲从含有FeCl3、CuCl2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取一定量的废液样品加入少量铁粉,一段时间后铁粉完全溶解,但未发现红色固体沉积,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查阅资料,铁粉在废液中发生两个化学反应:
①2FeCl3+Fe=3FeCl2 ②CuCl2+Fe=FeCl2+Cu
(2)探究小组另取废液,向废液中加入一定且足量的铁粉至充分反应,溶液变为浅绿色,过滤、干燥,称得固体沉积物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相等.
①固体沉积物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相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经测定,反应后得到铜的质量为1.6g,其中,反应①消耗铁粉的质量是____,反应②消耗铁粉的质量是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答案】加入的铁先和氯化铁反应,由于铁的量不足,没有来得及和氯化铜反应铁和氯化铁反应固体质量是减少的,而铁和氯化铜反应固体质量是增大的,当两者变化量相同时则固体沉积物质量和加入的铁质量相等 0.2g 1.4g
【解析】
【分析】
【详解】
(1)铁参加了反应,但是却没有得到铜,说明先发生的是第一个反应,结果铁的质量很少,导致没机会和氯化铜反应,从而没有得到铜,故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加入的铁先和氯化铁反应,由于铁的量不足,没有来得及和氯化铜反应。

(2)①2FeCl3+Fe═3FeCl2这个方程式时固体减少的反应;②CuCl2+Fe═FeCl2+Cu这个反应加入56g铁就生成64g的铜,是固体增加的反应,故铁和氯化铁反应固体质量是减少的,而铁和氯化铜反应固体质量是增大的,当两者变化量相同时则固体沉积物质量和加入的铁质量相等。

②设反应②消耗的铁的质量为y.反应②导致的固体增加量为a
由于固体沉积物质量与加入铁粉质量相等,也就是铜的质量等于加入的全部的铁的质量,故,故反应①消耗铁粉的质量是0.2g,反应②消耗铁粉的质量是1.4g。

9.根据下列数型图像回答:
(1)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

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填离子符号)
(2)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3)图三是a、d、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

可以析出 g a物质。

(4)下图托盘天平两边是等质量的铁和镁分别跟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反应,反应时间t 与生成氢气质量m的变化关系如图四。

试回答:从开始反应到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天平指针偏转情况是
【答案】(1)H+、Na+、Cl-(2)①反应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完全反应时放出的热量最多②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时也要放出热量(3)①降低温度② 30(4)先偏向右边,最后回到分度盘中央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m点对应的溶液的PH值小于7,即此时溶液为酸性。

说明该点对应的溶液中酸还未反应完。

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有:盐酸(未反应完的)和氯化钠(反应生成的)。

所含的离子为:H+、Cl—、Na+
(2)①根据图示可知,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逐渐升高。

当加入的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温度达到最大值。

可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够放出热量。

②如改用氢氧化钠固体,则不能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

因为氢氧化钠在溶解于水时也能放
出热量。

无法确认温度的升高来源于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3)①t1℃时,C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即可继续溶解C物质,所以可通过再加入C物质的方法使其饱和。

因为C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还可以通过升温的方法,使C物质在相同的溶剂中溶解的质量变小,从而使其溶液由接近饱和变为饱和。

②根据图示可知,在t2℃时a物质的溶解度50g。

即在t2℃温度下,a物质在100g水里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50g。

所以在t2℃时150g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a50g,溶剂水的质量为100g。

当溶液的温度降低至t1℃时,其溶解度为20g。

即在t2℃温度下,a 物质在100g水里最多溶解20g。

所以此时析出固体的质量为:50g—20g= 30g。

(4)开始时天平左右两盘分别放有等质量的金属和酸,所以开始时天平平衡。

随着反应的进行,镁反应较快,所以天平放镁的一方偏轻;天平偏向放铁的右盘。

当反应停止时,二者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即两盘中质量的减少值是相等的。

所以最终天平左右两盘剩余物质的质量相等,即天平最平衡。

考点: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氢氧化钠的性质、溶解度曲线等图像题、
10.今年,广州“镉大米”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

小明同学查阅了镉的相关信息:①镉元素位于第五周期ⅡB族。

②镉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320.9℃,沸点765℃,密度8.64g/cm3,有韧性和延展性;镉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氧化并失去金属光泽;镉可溶于酸,但不溶于碱。

③镉对人体十分有害,摄入过量镉污染的食品和水,会引起肺和肾脏疾病。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的相关信息,下列对镉元素的判断不正确的是(______)
A 镉属于金属元素
B 一个镉原子中有48个质子
C 镉原子示意图中X=18
D 镉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2.4g
(2)归纳镉单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镉大米”主要出现在河水、土壤遭到镉污染的地区,消除“镉大米”需要从源头治理。

目前河水治理的方法是:把适量Na2CO3投入被Cd2+污染的河水中,形成CdCO3沉淀,以降低河水中Cd2+的浓度。

①若某河段主要含有氯化镉,与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5℃时,CdCO3的溶解度为2.8×10-6g,则1L河水中含Cd2+的质量为______mg(河水密度为1.0g/cm3,计算结果精确到0.001mg)。

国家要求水中Cd2+的含量的标准
≦0.005mg/L,用Na2CO3处理的河水____(填“是”或“否”)达标。

【答案】D 镉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氧化;镉可溶于酸,不溶于碱;镉有毒性
CdCl2+Na2CO3=CdCO3↓+2NaCl 0.018 否
【解析】
【分析】
【详解】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质量单位,所以D不正确,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镉的化学性质有:镉在潮湿空气中缓慢氧化;镉可溶于酸,不溶于碱;镉有毒性;由于碳酸镉是不溶性物质,所以氯化镉与碳酸钠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可写出两种物质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5℃时,CdCO3的溶解度为2.8×10-
6g,则1L(1000g)河水中溶解的CdCO3的质量约为2.8×10-6g×10×103=2.8×10-2mg,所以1L 水中镉离子含量为2.8×10-2mg×112/183=0.018mg,高于国家水质标准,所以用碳酸钠处理含镉废水不能达标。

11.在抗震救灾中,可使用“84”消毒液(NaClO溶液)的稀溶液进行消毒。

制取NaClO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X=NaClO+NaCl+H2O。

由于“84”消毒液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应将其稀释成0.2%~0.5%的稀溶液。

(1)X的化学式为____,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为____。

(2)配制120kg质量分数为0.5%的“84”消毒液,需使用12%的“84”消毒液
_________kg。

(3)地震后,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为了保证本地饮用水的安全,生活用水需多次消毒。

①如果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杀菌,该变化过程属于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如果使用漂白粉作为水源消毒剂,漂白粉的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钙,其化学式为
Ca(ClO)2,次氯酸钙溶于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lO)。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防止疫病传染,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措施有:①加热煮沸②消毒
③过滤④自然沉降,较合理的顺序为______(填字母序号)。

A.③①②④B.④①③②
C.④③②①D.③①④②
【答案】Cl2+1 5 化学变化 Ca(ClO)2+H2O+CO2=CaCO3↓+2HClO C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各种原子的个数、种类不会改变,可以确定X 的化学式为Cl2;设NaClO中氯元素化合价为x,+1+x+(-2)=0,则x=+1;
(2)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设需要12%的“84”消毒液质量为x,
x×12%=120kg×0.5%,x=5kg;
(3)①净化水的过程中消毒属于化学变化;
②次氯酸钙溶于水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次氯酸(HCl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lO)2+H 2O +CO 2=CaCO 3↓+2HClO ;
(4)为防止疫病传染,需对河水处理后方可饮用,常用措施有自然沉降,过滤,消毒,最后是煮沸。

较合理的顺序是:④③②①。

故选C 。

12.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曾以不同金属材料的使用作为标志。

(1)金、银在自然界有单质形式存在,说明他们的化学性质都_____。

(2)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类逐渐掌握了多种金属的冶炼技术。

①比较两种铁矿石磁铁矿(主要成分Fe 3O 4)和菱铁矿(主要成分FeCO 3),从化学的角度分析“磁铁矿作炼铁原料更具优势”,其原因是_____。

②近代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氧化铝(A12O 3)的方法冶炼铝,Al 2O 3分解后得到两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镁铝合金被誉为“21世纪绿色金属结构材料”。

一种镁铝合金Mg 17Al l2是特殊的储氢材料,完全吸收氢气后得到MgH 2和Al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的金属材料。

钛合金制品放在海水中数年,取出后仍光亮如新,是因为其_____(填字母序号)非常好。

A 可塑性
B 机械性能
C 抗腐蚀性能
(5)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反应生成疏松的铁锈。

已知:2FeCl 3+Fe=3FeC12
①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填化学式):将生锈的铁制品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变化过程中最多涉及_____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②将10g 表面生锈的铁钉(杂质已忽略)浸泡在100g 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观察到铁锈已完全消失。

反应停止后,取出光亮的铁钉洗涤、干燥、称量,质量为3.6g 。

则原锈铁钉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

(6)利用“活泼金属”可以制得H 2,H 2可用作汽车能源。

若推广应用于汽车产业,则需综合考虑的因素有_____(填字母序号)。

A .金属原料的成本
B .生成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
C .金属的回收利用
【答案】不活泼 磁铁矿中铁元素的含量更高 2322Al O 4Al+ 3O 通电
17l222Mg Al +17H =17MgH +12Al C Fe 2O 3 三 92% ABC
【解析】
【分析】
铁和氧气和水反应生成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电解熔融氧化铝(A12O 3)分解后得到铝和氧气,Mg 17Al l2和氢气完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