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用于血常规检验的效果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用于血常规检验的效果对比
发布时间:2021-11-26T05:06:48.929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0期作者:冯雯
[导读] 目的:对比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7月进行血常规检验冯雯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摘要]目的:对比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7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检验,观察组采用静脉采血检验,对比两组检验结果。
结果:观察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静脉采血的检验数据更准确,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关键词:静脉采血;末梢采血;血常规检验;临床诊断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最常规的检查项目之一,其目的是根据各类血细胞的分布、数量、形态变化来判断血液性疾病、炎症等,也是发现全身代谢性疾病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效提高了血常规检验的效率,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的结果,采血方法的不同即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之一[1-2]。
本次研究选取2020年9月~2021年7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旨在研究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现做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9月~2021年7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00例患者,纳入标准:(1)均为健康者,自愿进行血常规检验;(2)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精神异常、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1~69岁,平均年龄(4
2.6±5.8)岁;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2.9±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抽血前禁食8h,在清晨空腹条件下采集血液。
观察组采用静脉采血法,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法,具体如下:1.2.1观察组采集肘前静脉血液。
采血前,用消毒棉球对采血处局部皮肤进行局部消毒,选择合适的针头和注射器,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各项操作,并检查注射器、针头。
采血时,患者取坐位,双臂放松,护士沿着静脉走向将针头与皮肤呈30°夹角快速刺入皮肤,回血后再将针头探入少许。
将采血针尾针斜置入真空抗凝管内,采集2ml血液,然后将血液样本混匀,贴好标签。
1.2.2对照组采集无名指掌侧静脉血液。
采血前,用消毒棉球对采血处局部皮肤进行局部消毒,用一次性消毒采血针采血,拭去第一滴血后用微量吸管采集血液标本,一次采集40ul。
将采集到的标本置于预先经过血细胞分析仪加稀释液处理的140ul稀释液试管内,混匀,贴好标签。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血常规各指标检验结果,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1.4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
见表1
3讨论
血常规是临床基础检查项目,是通过血细胞形态、数量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白细胞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炎症,通过红细胞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等[3]。
随着医疗技术与设备的进步,医生对于临床检验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给临床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报道指出,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不同的采血方式会引起检验结果的变化,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慎重选择采血方法[4]。
目前,临床采血主要采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其中末梢采血操作简单,患者耐受性好,静脉采血则在肘静脉采血,该处血液组成更加稳定,可准确反映患者的循环状态[5]。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静脉采血法与末梢采血法用于血常规检验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发现观察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
这说明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现性更高,变异系数更低,更稳定。
其原因可能为:末梢采血的位置主要是手指尖和耳垂,这些地方的血液循环较差,有时需要先按摩、挤压才能出血,且末梢血温度低,有可能发生溶血,也可能因为血小板粘附而产生微小血块。
而静脉采血在肘静脉采血,获取的血液更稳定,且使用真空管采血能避免标本污染[6--7]。
综上所述,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认为,静脉采血的检验数据更准确,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荣珍.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对比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1):132-133.
[2]熊学燕.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对策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12):155-155+160.
[3]王珊珊,张帅.儿童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1):1311-1312.
[4]任秀丽.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4):11-12.
[5]彭先果,洪雯.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1):4533-4535.
[6]王璐璐.探讨末梢血和静脉血这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J].医学检验与临床,2020,31(7):65-68.
[7]胡婷,徐小红.静脉采血针与一次性注射器采集小儿颈静脉血的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4):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