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
【答案】D
【解析】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物质四氧化三铁,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多变一”的化合反应,错误;
D、一种物质氯酸钾生成氯化钾、氧气两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分解反应特点,正确。

故选A。

点睛:
分解反应是化学变化的基本类型之一,指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简单概括为“一变多”,其反应的基本形式为:A→B+C。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最好选择的物质是()
A.铁丝B.红磷C.镁条D.木炭
【答案】B
【解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左边集气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小,从而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内的水进入集气瓶,通过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量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中对可燃物的要求:(1)只和空气中的氧气而不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2)生成物是固体而不是气体,(3)反应不能太剧烈.
A、铁丝只能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能燃烧,只和空气中氧气反应不和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固体;故B正确;
C、镁能在空气中能燃烧,不但能和空气中氧气反应还和空气中的氮气、二氧化碳等反应,且反应太过于剧烈,不好控制,容易使集气瓶炸裂等;故C错误;
D、由于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是二氧化碳气体,补充燃烧时所消耗氧气的体积,不会形成压强差;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化学式为C20H14O4)。

通常状况为无色或微黄色晶体。

易溶于乙醇和碱液,难溶于水。

下列有关酚酞叙述正确的是( )
A.酚酞分子是无色或微黄色的
B .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
C .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
D .酚酞中碳、氢、氧三种原子质量比为10:7:2
【答案】C
【解析】
【详解】
A .分子是微观粒子,不能体现物质的物理性质,故A 不正确;
B .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每个原子中含有1个原子核,所以每个酚酞分子中含有38个原子核,故B 不正确;
C .氢原子中只有质子、没有中子,所以酚酞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一定不相等,故C 正确;
D .酚酞中C 、H 、O 元素的质量比为()()(122011416412032)7⨯⨯⨯:
:=::,故D 不正确。

故选:C 。

4.碘被公认为人类的“智慧元素”。

下列关于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B .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 .质子数为53
D .原子序数为53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根据碘元素的名称及汉字偏旁为“石”,可得到碘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说法正确,故A 错误;
B 、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单位为“一”,一般省略不写,质量的单位为“克”,则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说法错误,故B 正确;
C 、根据其原子序数为53,且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则质子数为53,说法正确,故C 错误;
D 、根据提供的信息可知,碘的原子序数为53,说法正确,故D 错误;
故选B .
5.地壳中含有丰富的氧、硅、铝、铁等元素。

结合下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
B.硅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是易失去电子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g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从图中可知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第一层为2;第二层为6。

此项不正确。

B.硅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此项不正确。

C.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个,在化学反应是易失去电子。

此项正确。

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85,此项不正确。

所以应选C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元素周期表
6.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燃烧匙中的红磷可用木炭代替
B.红磷点燃后,慢慢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
C.红磷燃烧停止后,立即打开铁夹
D.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可能是红磷量不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造成进入瓶中的水不足瓶容积的1/5,甚至水不会进入瓶中,选项错误;
B、红磷点然后,应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橡皮塞,避免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冲出瓶外,造成实验结果偏大,选项错误;
C、红磷燃烧停止后,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铁夹,避免气体膨胀造成实验结果偏小,选项错误;
D、红磷量不足,则瓶中的氧气会有剩余,进入瓶中水的体积会不足瓶容积的1/5,造成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选项正确,故选D。

【点睛】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除去氧气的物质在与氧气反应时不能生成气体,避免生成的气体对实验产生干扰。

7.下列有关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瓶口出现白雾
【答案】A
【解析】
【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详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A不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B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C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装有浓盐酸试剂瓶的瓶塞,瓶口上方有白雾产生,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实验现象是在做实验过程中眼睛观察到,和感受到的,和实验结论是有区别的,实验结论是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来的。

8.现有A、B两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其中A为纯净的氯酸钾,B是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将A、B分别放入试管中,并在两个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制取氧气.当A、B均完全反应后,如下图所示,得到的氧气的质量m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C
【解析】
【详解】
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作催化剂,只是加快了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如果单独加热氯酸钾,要到熔化以后,才缓慢放出氧气,而加入了二氧化锰的氯酸钾,稍微加热即放出氧气。

B中氯酸钾的质量比A中的少,所以B产生的氧气少,故选C。

9.已知:2KMnO4K2MnO4+MnO2+O2↑。

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F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D氧气是反应的生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

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0.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倒入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火焰呈明亮的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热量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但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还需要注意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的区别。

1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在试管中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随着反应的发生,纵坐标表示的是()
A.高锰酸钾的质量B.氧气的质量
C.锰元素的质量分数D.固体物质的质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氧气,反应过程中高锰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小,完全反应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变为零,与图像不相符,故A错误;
B、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氧气,反应开始时氧气的质量应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应该是不断增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变,与图像不相符,故B错误;
C、锰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变化,反应过程中的固体质量不断变小,所以锰的质量分数会不断的变大,与图像不相符,故C错误;
D、加热高锰酸钾会生成氧气、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所以随着加热的不断进行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小,直至反应结束后只剩下锰酸钾与二氧化锰,与图像相符,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12.实验室可通过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气体D.实验结束时,先移走酒精灯再从水槽中移出导管
【答案】A
【解析】
A、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组装好装置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加入药品后,要先预热,后对准药品加热,故错误;
C、收集气体时,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故错误;
D、实验结束时,要先将导管从水中移出,后停止加热,故错误。

故选A。

13.通过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枣庄市空气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测得目前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仍是PM2.5,下列做法应该继续提倡的是
①保护青山绿水②就地焚烧秸秆③发展共享单车④减少燃煤使用⑤燃放烟花爆竹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保护青山绿水,正确;②就地焚烧秸秆,错误;③发展共享单车,正确;④减少燃煤使用,正确;⑤燃放烟花爆竹,错误。

故选A。

14.关于物质燃烧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雾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磷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白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故选A.
考点:物质的变化及其现象
15.暖宝宝贴(主要成分为铁粉、木炭、食盐)的热量来源与铁粉的氧化。

小涛同学设计使用暖宝宝贴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开始前的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后从量筒中流入玻璃瓶(容积为250mL)中的水的体积为45mL(铁粉生锈消耗的水忽略不计)。

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通过本次实验数据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8%
C.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如果装置漏气,会使进入的水偏少,测定的结果偏小,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正确;
B.铁生锈消耗氧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是(250﹣20)mL=230ml,进入水的体积是45mL,即氧气的体积是45mL,因
此氧气的体积分数=45mL
230mL
≈19.6%,故错误;
C、发热剂的量必须足量,因为只有足量的发热剂才能把氧气消耗完,使结果准确,若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偏低,可能是暖宝宝贴的使用数量不足,故正确;
D、必须等温度计的读数恢复至实验前的温度后才能记录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使结果准确,故正确。

答案:B。

16.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
B.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
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答案】C
【解析】
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点燃的白磷应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存在较大误差,故A操作错误;
B.细铁丝在空气中无法被点燃,无法消耗集气瓶内氧气,故不可用细铁丝代替白磷进行实验,故B错误;
C.不打开瓶塞,利用聚焦太阳光引燃白磷,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误差小,故C正确;
D.实验中若弹簧夹未夹好,容易使燃烧产生的白烟溢出,最终进入集气瓶内的水增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故D错误。

17.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8.重铬酸钾(K2Cr2O7)可用于测定酒驾中的酒精(C2H5OH)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7
B.K2Cr2O7属于氧化物
C.C2H5OH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5:1
【答案】C
【解析】
【详解】
A.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B.K2Cr2O7是由钾、铬、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C.乙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3:8,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D.1个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C2H5OH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2: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9.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
A.氧气、氮气,空气B.氮气、空气、氧气
C.空气、氧气、氮气D.氮气、氧气、空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
氧气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正常燃烧,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故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氮气、空气、氧气。

故选:B。

20.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选项正确;B.应先开始加热,等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使收集的气体纯净,选项错误;C.收集O2后,应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再将集气瓶移出水槽,否则收集的气体会逸
散,选项错误;D.停止加热时,应先移出导气管,再熄灭酒精灯,否则会使水槽中的水倒流到热的试管中,砸裂试管,选项错误;故选A。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18.无19.无20.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