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四军音乐文化融入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新四军音乐文化融入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汪洵盐城师范学院
摘要:新四军音乐文化红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弥足珍贵的资源宝库。
肩负立德树 人根本任务的高等教育应该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育人理念与教学
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实现高校的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育人。
高校音乐 学专业应深入挖掘并充分运用包括“新四军音乐”在内的本土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以多样的形式
和丰富的载体推动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新时代未来教师。
关键词:新四军歌曲音乐文化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82-03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 既具有战斗力,也具有文化素养。
新四军在文化建设过
程中,孕育和铸就了“听党指挥,坚定信念;坚忍不拔,英 勇果敢;顾全大局,相忍为国;内外团结,众志成城;步调 一致,纪律严明”的铁军精神。
以“铁军精神”为核心的 新四军音乐文化是红色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 分,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
被丰富和发展着。
一、新四军音乐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新四军的文化建设 工作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既鼓舞了军民斗志,提高了军 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又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文
化建设人才,留存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累了许多 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
音乐文化建设是新四军文化建 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层次开展音乐文化活动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歌咏活动非常活跃,每个连
队都配备一名会教唱歌曲的文化教员,早晚唱歌成为 连队生活的日常,他们用歌声激励行进中的军队、抚 慰伤兵们焦躁的情绪,甚至还将抗战救亡歌曲传唱到
国民党的军队中。
新安旅行团由儿童文艺兵组成,他们主要面向妇 女儿童进行宣传,成员们能唱会跳,是文艺宣传活动的 中坚力量。
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是新四军文化艺术的摇 篮。
音乐系合唱团深入部队、农村、学校演出,《黄河大 合唱》《勇敢队》《太行山上》等气势磅礴的作品,极大地 丰富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文化生活,鼓舞了军民斗志。
地方性的群众文艺协会,经常举行地方戏的大型 会演,开办歌咏培训班,还专门对新音乐大众化问题、 华中新音乐运动总方针、华中新音乐运动的方式与步 骤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这些活动对根据地的音乐创
作和普及活动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二)专业化培养音乐文化人才
新四军队伍中的音乐工作者在当时拥有相当强的
专业实力。
比如,贺绿汀是著名的音乐家,任光、孟波、 章枚是上海左翼音乐和救亡歌咏活动的骨干,何士德、 洛辛、张锐、管荫深等则从国统区专业院校奔赴抗战第
一线。
新四军很重视艺术人才的培养。
1941年苏北创办 了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淮南二师创办了“抗大”第 八分校文化大队。
1942年贺绿汀应对“抗敌剧团”进行
了音乐整训(内容包括:排练合唱、讲授音乐理论和音
乐分析等)。
这些措施对培养新四军的音乐创作骨干起 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沈亚威、晓河、龙飞、胡士平 等音乐工作者都是在新四军的具体战斗过程中成长起
82
Yi Shu Ping
Jian
I Yi Jiao Lun Tan•艺教论坛
来的。
(三)历史性涌现高质量音乐作品
1939年,陈毅原词、集体改词、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的正式演唱打破了之前中国没有原创军旅歌曲的旧传统,开启了军旅歌曲创作的新篇章,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作品,如:孟波的《中华民族好儿女》、黄集的《麦子黄》、晓河的《整训歌》、章枚的《保卫郭村》。
这些歌曲表现了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事迹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热烈场面,在根据地军民中广为传唱,对根据地建立和巩固起了很大的动员作用。
二、新四军音乐文化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红色渊源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程”),但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交织,单纯依赖思政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课程思政”可以在教学和研究全过程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课程的不同特性,深入发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探索实践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最终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实质不是一门课,而是一种新的育人理念与教学方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高校的全方位、立体化、可持续育人。
“课程思政”可以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壁垒,改变高校思政教学的孤岛困境。
相较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具有更宏大的体系、更丰富的种类、更充分的学时。
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具备更强大的说服力和更深厚的感染力。
“课程思政”能体现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强化全体教师育德能力、意识和“价值引领”责任,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课程思政”的理念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追溯课程育人本义,反思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深化对课程所承载的育人功能的认识,不断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它赋予了专业课程更为全面的育人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强化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教育。
(二)新四军音乐文化的精神价值
新四军音乐文化的建设过程和成果中都体现了“铁军精神”的核心要素。
比如,新四军音乐文化贯穿着信念坚定的爱国信念。
《新四军军歌》里唱到“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远大理想”。
这正体现了新四军
铁军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要有铁一般坚定的信念,不管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还是艰苦卓绝的
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始终保持坚定
的革命信念,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又如,新四军音乐文化蕴含着坚忍不拔的奋斗拼搏
精神。
1939年7月,日军派出12架飞机,轰炸了新四
军军部驻地皖南泾县云岭和中村等处,但纪念七一晚
会仍然在陈家大祠堂照常进行,在何士德的指挥下,《新四军军歌》和《国际歌》响彻夜空。
正在皖南的美国
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女士连声称赞:“奇迹!奇迹!”
再如,新四军音乐文化体现了审时度势的开拓创
新精神。
《新四军军歌》的诞生开启了军旅歌曲创作的
新篇章,歌曲创作在全军开展起来,随后又有《繁昌之战》《反扫荡》《渡长江》《父子岭上》《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铁军》等歌曲不断问世。
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昂
的战斗性、亲切的民族性和坚定的军队气质,塑造了前
所未见的新型而强大的人民军队雄壮、乐观、必胜的艺
术形象。
三、新四军音乐文化在音乐学“课程思政”中的建
设途径
在音乐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架构主要分为两
大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新四军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内容与呈现方式都与这两类课程高度契合。
(一)新四军音乐文化在通识课程中的运用
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
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
政治课程。
利用新四军音乐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要注重以下几点:
1.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高校可以通过系统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大
学生学习新四军音乐文化,将这些教学内容都贯穿于
思政课程中。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
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增强了教学效果。
2.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部分。
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四军音乐文化学习研究组织,
定期举办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征文、座谈会等活动,
使学生多渠道充分理解和掌握新四军精神的实质和
内涵。
3.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组织开展有关新四军音乐文化的参观考察、调查
采访等活动,让大学生身临其境,真实而客观地了解新
Yi Shu Ping Jian 83
四军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上的感人事迹,接受革命传统 教育。
通过耳濡目染,让大学生感悟到新四军音乐文化 发展历史过程中所蕴涵的伟大精神,让他们在实践和 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新四军革命精神的魅力。
(二)新四军音乐文化与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契合
音乐学专业课程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技术理论课
程如《乐理与视唱练耳》《歌曲分析与写作》;技能课程, 如《声乐》《合唱指挥》;综合实践类课程,如《艺术实 践》;人文课程,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分析》《音乐论文
写作》《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如 《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音乐说课训练》等O 在“坚 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
教书育人全过程”的大背景下,将新四军音乐资源如: 音乐作品、文史资料、理论研究成果等,以课堂教学、课
后研习、专业实践等方式带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开 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时代意义。
比如,在《乐理与视唱练耳》课中可以将精选的新 四军音乐作品的旋律片断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教学 中,让同学们在学习经典旋律的同时,了解具有代表性 的新四军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征。
在《歌曲分 析与写作》课中鼓励学生以经典的新四军音乐作品作 为音乐素材进行音乐分析、创作或编配。
在《声乐》和 《合唱指挥》课中可以选取新四军歌曲作为教学内容, 在分析、演绎、情感处理的过程中,感受铁军精神在作 品中的体现,并在《艺术实践》课的舞台表演中进行表 演和展示o 在《中国音乐史》课中可以将和新四军音乐 活动相关的音乐史料对应到相应的历史时期,充实近 现代地方性音乐史部分的内容o 在《论文写作》《音乐美
学》《音乐人类学》课中可以把新四军音乐文化研究作
为选题方向,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与研究,进行研 究性学习,并撰写论文。
最后还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导
论与教材教法》《音乐说课训练》等教师教育类课程,引 导师范生将内化后的“铁军精神”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
学中,通过新四军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传授,将“铁军 精神”传播到中小学生的心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落到实处。
在专业教学中同样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任O 高等教育要培养品学兼优、德才兼备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应该把思政教育贯穿 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新四军音乐文化红色资源内容丰 富,形式多样,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弥足珍贵的资源宝 库。
高校音乐学专业应从大思政的视角和前瞻性的视 野深入挖掘并充分运用本土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丰富思 政元素,以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载体推动红色资源进 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全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的未来教师。
参考文献:[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10-14.
[3] 闵辉•课程思政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J]•思想理论教
育,2017(07).
[4]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
然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
⑸晓河,胡士平•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新四军音乐活动[J] •人民音 乐,2001(10):2-5.
[6] 游驰飞•新四军音乐作品进入音乐课程的思考-以苏北抗日根
据地音乐作品为例[J].北方音乐,2013(10).
[7] 新四军音乐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新四军音乐文化图谱[M].上
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
[8] 潘施文.以铁军精神引领高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J] •学术交
流,2012(S1).
84
Yi Shu Ping
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