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咏史怀古诗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温故知新
二、概念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人物和事迹的诗歌。

它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荆门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州)刺史之任时。

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庾开府”。

教你读诗:
1.抓标志:荆门道(地点)、怀古。

2.读注释:①交代写作背景,诗作于被贬赴连州刺史之任时;介绍作者情况,中唐诗人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

②介绍“庾开府”,暗示此处运用典故。

3.读诗句:①(关键词句)咸阳终日苦思归。

②[景、事] (写景)古树之下,烈马嘶鸣,行人歇息,空城之中,遍种禾黍,野雉乱飞。

寒风萧瑟,落叶飘零,宫井已被泥土、枯枝和败叶填塞殆满;陵园被火,棺椁以及宝衣皆焚烧净尽。

(叙事)在赴任路上看到江山易主的南国山川,古都破败的景象。

请你答题:
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用典。

借庾信思归的典故,庾信枉费了思归之心,如今的“旧帝畿”已经破败不堪了,没有什么值得留恋之处了。

(或双关,明写庾信思念江陵,暗喻诗人牵挂长安)表达诗人对宋齐梁陈几个朝代的灭亡的惋惜(或南国昔盛今衰的感慨)和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更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经典精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山形依旧、寒江流淌,抒发了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世变化的兴亡之感。

②对比的手法。

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③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句是对当年历史的回
顾。

公元279年(西晋咸宁五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的大业,下令伐吴。

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发动了全面进攻。

当时身为龙骧将军的王濬,在益州造战船,“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处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晋书•王濬传》),此即诗中所言之“楼船”。

船造好后的第二年,王濬带兵从益州出发,沿江东下,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是承上联具体地写出金陵政权“黯然收”的景况和原因。

“千寻铁锁”是东吴在西塞山下江险碛要处的设防。

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孙皓政权尽管腐败,但还是不愿轻易失国,而进行拚死抵抗的;二是渲染王濬的足智多谋,英勇善战。

当时的东吴,为防御晋武帝的讨代,曾在西塞山一带筑营垒,设江防,并用铁锁链横截长江,以阻挡王濬的楼船。

但王濬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铁链,直抵金陵城下,迫使吴主孙皓举“降幡”投降。

从历史上看,当时的东吴,非兵不多,将不广,城不固,地不险。

只因孙皓不修内政,荒淫误国,致使“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所以必然要导致“铁锁沉”“降幡出”的下场。

这个历史教训是深刻的,不能不令人感慨深思。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
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因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皇帝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

藩镇割据愈演愈烈。

如诗人认为,这种情势若继续维持下去,必然要加速衰败,重蹈历史的覆辙。

所以“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

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心叹喟。

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西塞山怀古》一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真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链接(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鋭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那两个句子起领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2)此中写了那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牛刀小试】
过华清宫(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写作本诗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咏叹天宝轶事,旨在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

写作手法,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生活的讽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