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南师大附中2007—20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1)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大附中
2007—2008学年度高三综合测试(1)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25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作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拙.劣茁.壮黜.免咄.咄逼人
B.开辟.癖.好譬.如完璧.归赵
C.奴婢.裨.益捭.阖俾.众周知
D.拾掇.点缀.啜.泣日夜不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获得校园十佳称号的李华,从校长手中接过荣誉证书,对着台下付之一笑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B.他的就职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
....,台下的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C.青春旋律艺术节的节目十分精彩,看到他表演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班主任也忍俊
..
不禁
..地笑起来。

D.老师总是指责学生不认真,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
....,从自己的责任心入手检讨一番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宋楚瑜再次“登陆”大陆后表示,两岸实现直航后,两岸在科技与产业化的合作成果,将对两岸经济的繁荣昌盛具有特殊意义。

C.安徒生在中国的确是家喻户晓,但在我们大学的外国文学教材里却没有位置,他总是被摆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某个小角落里。

D.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4.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分)()海面的巨浪猛烈地撞击着岸边的岩石。

它那愤怒的咆哮声有时像大炮轰发,,,,,,海风狂卷,海涛怒立,冲击着灯塔下的石矶。

①有时又像远处的人声嘈杂
②继而又像长叹的声音,或者也像一种呜咽
③以至完全寂静
④再后来又是一阵猛厉的大声,惊心动魄
⑤像森林呼啸
A.②⑤①④③B.④⑤①③②C.①⑤③④②D.⑤①③②④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

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

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

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

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

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

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

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

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

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

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

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

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

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

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

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

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

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

客曰:“微子言,不及此。

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好游山水。

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观看,自称“卧游”。

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暇问名,颔.之而已颔:点头
B.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意:料想
C.如披.草寻磴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3分)()A.①先生祠堂在焉.②因致礼焉.,遂行
B.①若.非钓台耶②若.尝登钓台乎
C.①呼舟子劳以.酒②于是乎并以.耳游
D.①试之.良然②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作者好游山水的一组是(3分)()
①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②水流波动,势欲飞起
③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④清风徐来,无名之香
⑤日之夕矣,舟泊前渚⑥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A.①②⑥B.①③⑥C.③④⑤D.③⑤⑥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他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心想应该可以如愿以偿了吧。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如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9.断句和翻译第(9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带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②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
答: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答:
11.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诗经》)
(3)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行路难》)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先光帝遗德,,。

(诸葛亮《出师表》)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

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度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

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

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

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

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

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

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

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

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

”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

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

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

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

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

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
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

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

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

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

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

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

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

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

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

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

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

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

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

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

至此,中国服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

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

一般男服都是“直辍”,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

从寓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

如谐音,画鱼以代“余”,磬代“庆”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选自2006年12月号《森林与人类》,有删节
12.对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能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C.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1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内容的两项是()(4分)
A.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可作为汉装的原型。

D.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E.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14.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4分)
答:
15.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5分)答: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

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南边的岸
陈俊年
广东,风生水起,不特气候潮湿雨绵绵,地图上就泛现出潋滟与浩瀚,且浏览地名,也读得出她的丰盈与润泽。

一连串地级市,如湛江、阳江、珠海、云浮、江门、清远、河源、汕尾、汕头、潮州,无不在水一方,带水成名。

广州、惠州、梅州,名字里貌似缺水,事实上,珠江、东江、梅江,恰恰浓缩如“州”
字中间的三江成“川”,一一穿城而过了。

肇庆有西江,韶关有北江,揭阳有榕江,中山有岐江,佛山有汾江,东莞有小运河,茂名有小东江……至于“深圳”,客家话的原意便是“水深的小河”,那是祖国流向香港的一脉血管。

何况深圳湾连着太平洋,踮脚的浪花正从天边朝她簇拥而至。

有水就有岸,有岸就有史。

史作基石,构筑成这一条条南边的岸,漫长而悠久。

赵佗建
陀城为都,韩江因韩愈姓韩,苏东坡流放天涯,包宰相端州倡廉,文天祥伶仃绝叹,宋帝呙崖门投海,林则徐虎门销烟,丘逢甲誓保台湾,康梁维新变法……及至彭湃的农民运动,朱德三河坝激战,周恩来东征北伐,毛泽东雄文开篇,利、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甚至包括蒋介石黄埔建校接着闹出中山舰事件……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与南边水岸相关相连,莫不是史海钩沉的裂岸惊涛,飞溅着弥漫南天的荣辱悲欢。

可见,很久很久以来,南边的岸,就一直承受着历史之重。

随着长河涌动新潮,岸也变成新诗行了。

广东的巨变,令流水多彩岸多姿,亦教我多长见识多感悟,多有艳遇多惊喜。

那一回,沿着深圳新辟的滨海大道追风逐浪。

猛一抬头,正前方万顷蔚蓝托着彤红旭日,俨然硕大火球似的在蓝绸上滚动燃烧,映得满海荡金,关得慑人心魂。

记得月夜经过珠海情侣路,端的似一脚闯进了青春前线,只见树荫花丛,倩影绰约,情人依偎,奔放的海风撩动一岸的浪漫,惹得你不便久留。

转入番禺万顷沙,闻说有许多河涌,堤基却不易寻觅,但见蔗林临风摇曳,蕉树傍水舞蹈,密匝匝演化成一望无际的甜海蜜浪了。

在虎门东岸,我曾登临沙角炮台,眺望海天苍茫处。

虎门大桥直如一架耸入云际的铮铮竖琴,那特大跨度的桥拱,就像巨大的连音符,一气呵成地连贯着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屈辱与骄傲,伴和珠江入海的澎澎涛声,呜奏着虎啸龙吟般的新世纪交响乐,令人壮怀激越,血沸千度。

人们常说,天空给人以哲学的联想,其实,江水也予人以思想的启迪。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广东人开放包容的情怀,也委实与珠江的形态大有干系。

你看珠江,够奇特了,它没有统一的发源地,也没有共同的出海口。

珠江水系是一个由西江、北江、东江诸河汇聚而成的复合水系,它流经滇、黔、桂、湘、赣、粤六省(区),从而形成支流众多、水道纷纭的特征,并在珠江三角腹地漫流成网,最后更自由奔放,分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

而且,一路来个不讲究名分的一一以贯之,直至流经美丽的广州,它才亮出珍珠镶成的美名。

这就是珠江的务实与睿智。

沿江漫步,你还会发现,珠江水亲近人,垂手可掬,不像别的大江之水,不是拒人于外,就是深不可及。

珠江满腹力量,却悄然涌动,从不大肆张扬,亦不大抛浪头。

因为潮汐的作用,向往大海的珠江,从不歇脚,永不自满,每天都无私地奉献出拥有的一切,又欣欣然接纳着新来的一切。

凭栏临风望珠江,几多感慨,几多感激。

珠江滋养了千古羊城,美化了锦绣花城,丰润了金色穗城,激活了广东人的思维与情性。

珠江,我们的母亲河呵!
秀水丽岸。

此岸是起点,长岸当强弓。

愿广东之舟疾飞如箭直射向理想的彼岸……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节)16.文章说:“很久很久以来,南边的岸,就一直承受着历史之重。

”“承受着历史之重”有何深刻含义(4分)
答:
17.文章第三段怎样描绘多彩的“南边的岸”请举例加以赏析。

(5分)
答:
18.作者说:“江水也予人以思想的启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珠江同它哺育的广东人有没有一些相关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说明。

(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李岚清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

1925年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

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

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

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饭票”。

1935年秋,冼星海结束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

冼星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唱救亡歌曲。

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

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

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

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

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拿到歌词后,他收集创作素材,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还去学唱船工号子。

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完成了。

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令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

《黄河大合唱》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雄壮而激奋,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而且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联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

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19.冼星海是怎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的?(4分)
答:
20.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加以赏析评价。

(5分)
答:
21.有人说:是延河水哺育了冼星海,不去延安,冼星海就写不出《黄河大合唱》。

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答: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12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
(2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3分)
建议:(3分)
23.某学校高二年级将赴贫困山区进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年级学生分会发起了一个“多背一公斤”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准备行李时多带点书籍、文具等捐给当地贫困的学生。

请你以组织者的身份,用“多背一公斤”开头拟写两句宣传词。

要求句式整齐,运用修辞方法,能体现活动的宗旨,有感召力。

(6分)多背一公斤,;
多背一公斤,。

六、本大题共1小题,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海南著名的风景区小洞天有棵龙血树,据专家测定其树龄已6000多岁,堪称树中的寿星。

人们认为该树长寿的原因是:一、满树是虬曲而中空的枝条,为无用之材;二、焚之起烟,为不燃之木;
三、树身矮小且藏于深山,环以高大乔木,风催秀木,无碍其生,有利于它颐养天年。

故而有人据此
渗透一种人生哲理:韬光养晦,颐养天年。

然后,当今社会更加推崇锋芒毕露、锐意进取的时代“弄潮儿”。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以“韬光养晦与展露锋芒”为话题(可以两个方面都涉及,也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方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