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学仍然是一门前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CRETARY ’S
COMPANION
理论探讨
美国当代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塞缪尔·库恩(Thomas Sammuel Kuhn )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反常与危机→新的科学革命……的科学演进动态模式,这一科学演进过程实际上是学科范式从无到有以及转变的过程。
秘书学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已经有了3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学科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因为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秘书学的发展阶段,才能明了秘书学的发展状态,据此确定秘书学的发展方向,不断推动秘书学进一步发展。
本文拟就目前有关秘书学发展阶段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并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以求得对秘书学发展阶段的共识。
由于目前秘书学界的学科意识还不强,对秘书学自身元问题的研究不够重视,因而有关秘书学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不多。
由于秘书学产生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因而目前对于秘书学的发展阶段基本上认为还是处于前科学阶段,这应该没什么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钱世荣认为秘书学是临近常规科学界点的科学,
譹
訛一是潘连根、何宝梅认
为秘书学处于前科学时期,但在21世纪将由前科学阶段迈向常规科学阶段。
譺
訛应该说,
这两种观点在本质上并没有根本性区别,都认为秘书学是前科学,但细微的差别还是有的。
尽管当时钱世荣认为,“‘临近界点’并非‘处于临界点’”,但笔者认为毕竟是临近界点,因而他对秘书学发展阶段的判断还是比较乐观的。
笔者当时相对保守,基于20世
纪90年代良好的秘书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态势,认为秘书学在21世纪才会由前科学向常规科学过渡。
当然,21世纪才过去1/5,这个判断是否正确有待于以后秘书学学科发展的实际来验证。
由于当时笔者在文章中只是作了个判断,并未详细论述。
现在时间又过了10多年,回过头再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会更清晰。
笔者现在对秘书学发展阶段的判断是:秘书学仍然处于前科学时期,但能否在21世纪由前科学迈向常规科学要根据未来秘书学的发展态势来定,不敢妄下结论。
为什么笔者现在反而有点悲观,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从目前秘书学的研究现状来看,有关秘书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基础理论既是秘书学理论体系之基,也是秘书学发展的根基。
□潘连根
4
SECRETARY ’S COMPANION
理论探讨
秘书学基础理论的深广度是衡量秘书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从秘书学产生以来30多年的研究状况看,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学科初创,且重点在于培养社会紧缺的秘书专业人才和迫切需要解决大量秘书工作实践中的问题,因而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秘书工作实践中的实务问题;同时为了满足培养秘书专业人才的需要而将理论研究的触角集中在搭建秘书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满足编写教材的需要,而对秘书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则缺乏足够的投入和深入,秘书学基础理论处在较为肤浅的层次。
到了20世纪90年代,秘书学的研究则开始有了质的提升。
主要表现为对秘书学元问题的研究(如秘书学的概念、范畴、性质、学科归属、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等)有所重视,开始系统的建设性研究;同时,对秘书活动深层次的一些理论问题(如秘书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价值、职能、规律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一定水平的成果。
甚至可以说,目前的秘书学水平基本上还是当时成果的体现。
这就是所谓秘书学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爬坡”
譻
訛。
进
入21世纪后,秘书学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延续20世纪90年代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出现所谓的第三次“爬坡”,反而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
目前秘
书学基础理论的文章不仅数量少,而且很少有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成果问世,秘书学基础理论研究呈现迷茫的状况。
一方面许多学者基于各种客观的现实因素(秘书学学科地位低、刊物级别低、申报课题难、成果获奖难、职称评定难等)越来越对秘书学的研究缺乏兴趣;另一方面不像学科初创时期可研究的问题多,觉得该研究的问题都已经研究过了,找不到研究的新领域、新方向。
秘书学的这种研究状况,反映在已有秘书学成果上,体现出“两多两少”现象,即实务性论文多理论性论文少、教材多研究专著少,且不少论文、教材存在着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现象,体现出秘书学的研究还未真正进入到本质提示的阶段,是学科尚未成熟的表现。
这也是秘书学处于前科学阶段的特点,即对于秘书学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如秘书定义、秘书分类、秘书职能,以及秘书学的性质、类型、归属、体系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缺乏基本的共识,难以形成学术流派,最终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学科范式。
笔者近几年来一直在研究档案学的元问题,发现进入21世纪后档案学研究已经从现象描述为主转入理论本质的研究,“至今已经形成了广义文件学派和传统档案学派两大学派,
从而结束了档案学前科学时期的‘多重态’,基本达成了两家共存的局面”。
譼
訛“学科
范式是和理论流派高度相关的术语,一种学派自然会有一种自身特定的范式,并以某个主导概念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派的研究路径和逻辑操作。
”
譽
訛如广义
文件学派是以广义文件概念作为学科范式的核心概念,从而在研究解决档案学中有关理论问题(文件/档案的定义、文件与档案的关系、文件运动规律等)和档案工作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文档一体化管理、电子文件的管理等)方面,与传统档案学派(以传统档案概念为主导)具有完全不同的解题方式与能力。
笔者认为,档案学已经是一门常规科学。
反观秘书学,其学科研究始终处在“多重态”,缺乏自己独有的学科范式,难以形成相应的学术流派,仍然是一门前科学。
秘书学的这种现状,导致其他学科的学者对秘书学学科持有疑义。
长期以来,有些其他学科的学者看不起秘书学,甚至否认秘书学的存在,质疑之声不断。
2018年有学者发文认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学科化冲动“的现象,其中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一些并不太具备独立学科条件的专业也一直争取要成为学科,比如秘
5
SECRETARY
’S COMPANION
理论探讨
书学、编辑出版学”。
秘书学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也被质疑为“是具备‘学科’潜质的专业成为学科应有的奋斗,还是带有相当冲动、不够理性的学科化诉求呢”?由于“秘书学的理论研究相当薄弱,一直缺乏相对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无法构建出一套属于本专业的学科系统,也没有呈现出独特的学科规律,难以开展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很少有独特且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问世”。
譾
訛尽管笔者对于该文的一
些论述不敢苟同,但这也印证了秘书学在整个科学之林学科水平不高、学科地位低下的现实。
事实上,之所以有人质疑秘书学学科的存在,与秘书学仍然是一门前科学有关。
笔者认为,秘书学仍然是一门前科学,这并不是否定秘书学在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不是否定许多秘书学者为此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只是对于秘书学发展所处的状态,我们不能盲目自信或悲观,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清醒认识。
其实,时至今日,比秘书学产生发展早、学科水平高的许多学科,如图书馆学、档案学等都还有被认为是前科学的,且这种认识还来自于学科自身的学者。
按照库恩的认识,自然科学各学科已经全部形成范式,而直到20世纪“少数社会科学中
第一次出现了部分的一致意见”
譿
訛,形成了自己的学科范
式,如心理学、经济学。
可见,在他看来大量的社会科学都还处于前科学阶段。
且不论这种认识是否正确,但承认秘书学是一门前科学,并不会在事实上贬低秘书学的社会地位。
因此,对于秘书学是一门前科学,我们不必为此悲哀,积极的心态应该是在承认这一现实的基础上,积极作为,去推动秘书学进一步发展,才能早日让秘书学成为一门常规科学。
首先,秘书学者应该端正研究的动机,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不要受外界名利得失等影响,耐得住寂寞,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以不断取得的秘书学理论成果去充实秘书学的内涵,提升秘书学的学术水平,推动秘书学的学科发展。
其次,秘书学研究的视角、范围、内容乃至研究的方法等要不断拓展,特别是要从早期的学科建设性研究转入学科的反思性研究,从而在建设性研究与反思性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要积极鼓励培育不同的学派,并对学派之间的竞争适度进行引导,逐步达成一些理论问题的共识,形成有关的理论规范,为秘书学由前科学向常规科学过渡做好铺垫。
当然,这个过程应该是需
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无法预计。
最后,秘书学的进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它不仅与秘书学者的研究素质、研究能力等密切相关,还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
只有社会对各学科一视同仁,科研政策更为科学合理,考核机制更加公平健全,才能真正使秘书学研究者全身心投入到秘书学的研究中去。
但这需要假以时日,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不管秘书学处在何种发展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多出成果,以实际行动为秘书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譹
訛钱世荣.秘书学:临近常规科学界点的科学———秘书学在科学演化结构中的定位[J ].秘书之友,1997(11).
譺
訛潘连根,何宝梅.秘书学元科学层面的研究亟待加强[J ].秘书,2000(3).
譻
訛钱世荣.中国当代秘书学研究:第三次“爬坡”[J ].当代秘书,2002(3).
譼訛潘连根.档案学元理论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125.
譽訛潘连根.档案学元理论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109.
譾
訛姚怡然.高等教育中“学科化冲动”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142-167.
譿訛
[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M ].范岱言,纪树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28.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