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区执信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3月一模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越秀区执信中学2025届初三下学期3月一模考试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守则,重视规范操作。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读取液体体积
C.测定未知溶液的pH D.加热液体
2.2019年1月22日,某高速公路上发生浓硫酸泄漏事故,救灾人员通过沙土堵截、石灰掩埋等措施,化解了险情。
针对下列意外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高层楼房发生火灾,立即乘电梯逃生
B.手上溅到少量浓硫酸,立即涂上石灰水
C.夜间发生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
D.误服氯化钡中毒,立即服用碳酸钠溶液
3.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
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4.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对应选项“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试管破裂B.量取的液体偏少
C.橡皮塞弹出D.灯内酒精燃烧
5.常言道:水火无情。
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安全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关于火灾,下列原理或做法正确的是
A.在野外遇上火灾,立刻向顺风的方向逃离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时,最好使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
C.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
6.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不断加入稀盐酸,烧杯中相关量的变化与图像相符的是()
A.B.
C.D.
7.归纳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各项归纳分类正确的是
A.纯净物:高锰酸钾、铜、二氧化锰
B.可在酒精灯上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量筒
C.复合肥:硫酸钾、硝酸钾、磷酸铵
D.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碳、PM2.5
8.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电子数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
9.向盛有等量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某固体物质10g、25g、25g,如图甲所示是充分溶解后的现象,如图乙所示是该固体物质和另一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娆杯中形成的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B.烧杯②、③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Y代表该固体物质,X代表另一种固体物质
D.分别将100gX、Y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所得到的溶液质量:Y>X
10.除杂(括号内为杂质)方法错误的是
A.CO(CO2),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B.CO2(CO),点燃混合气体
C.CaO(CaCO3),高温煅烧D.KCl(MnO2),溶解、过滤、蒸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下列反应是中和反应的是_____
A 2NaOH+H2SO4=Na2SO4+2H2O
B CO2+Ca(OH)2=CaCO3 +H2O
C 6HCl+Fe2O3=2FeCl3+3H2O
D 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制取氢氧化钠,80克碳酸钠溶液与100克石灰水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称得滤液的质量为160克,求:白色沉淀的质量为___克;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根据下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1020304050607080
溶解度KCl31.034.037.040.042.645.548.351.1
/g KNO320.931.645.863.985.5110138169(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_;70℃时,在50 g水中最多溶解KNO3的质量是________g;将180 g KNO3和34 g K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放入100 g80℃水中充分搅拌,当降温到20℃时有较多固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析出固体后的溶液是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
B降温到20℃时析出的固体中只有KNO3
C在80℃时固体经充分搅拌后完全溶解
14.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配料表上的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
他们用泥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在少量泥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过滤后,用pH试纸测试所得滤液的酸碱度,下列操作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A 将pH试纸剪成几段使用
B 将pH试纸直接插入待测液中
C 将pH试纸湿润后放在表面皿上
D 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E 玻璃棒每一次蘸取溶液后要洗净擦干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滴加几滴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发现没有气泡产生。
其主要原因是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
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a.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混合制成的。
b.氯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均呈中性。
①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探究乙醇燃烧的生成物: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烧杯内壁_____
实验结论说明酒精燃烧生成_____说明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从上述实验可得出酒精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
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沉淀的形成:_____,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同学们分组进行探究。
①甲组同学取适量的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溶液变红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清液中有氢氧化钠清液中有_____
②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_____。
于是他们另取烧杯中的上层清液,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再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乙组同学的实验中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发现,通过下列方法也可以判断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观察到_____,说明样品真的变质了。
该实验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6.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
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性,还可能呈_____性。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色酚酞试液变_____溶液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溶液呈_____
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无明显现象,则溶液呈_____性。
如图是小亮同学根据实验绘制的溶液的pH随加入溶液的质量变化的曲线。
①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_____7(填“>“<”或“=”)
②根据曲线判断,小亮是将_____(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下同)滴入_____中。
③当滴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颜色为_____色,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解析】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A错误;
B、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错误;
C、测定溶液的pH,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比,不能直接将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故C错误;
D、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斜向上倾斜45°,试管内液体量不超过试管容量的1
3
,故D正确。
故选D。
2、C
【解析】
A. 发生火灾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以防断电后被困电梯内,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选项错误;
B. 手上溅到少量浓硫酸,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选项错误;
C. 夜间发生燃气泄漏,应立即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防止发生爆炸,选项正确;
D. 误服氯化钡中毒,可立即服用硫酸钠溶液,因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能与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钡,使人中毒,选项错误。
故选C。
3、D
【解析】
A、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手帕不是可燃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酒精燃烧消耗了空气,氧气不充足,故选项说法错误;
C、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而不是着火点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D、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A、由于焰心的温度很低,加热时,试管接触到焰心,会使试管因骤冷而炸裂;故正确;
B、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要平视,如果俯视会使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偏少;故正确;
C、给固体加热时,在固定试管时,试管口要稍稍向下倾斜,这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药品中含有的湿存水就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流向导管,当它遇到温度较低的试管口时,又会冷凝成水珠,如果试管口向上,这时水就会倒流到温度很高的试管底部,从而导致试管底部因骤冷而炸裂;而不是橡皮塞弹出;故错误;
D、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入灯内,引燃灯内的酒精蒸汽及酒精,可能会导致灯内酒精燃烧的现象发生.故正确。
点睛:
量筒使用应注意:
1.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稀释溶液;
2.量液时,可将量筒倾斜,用倾倒的方法把所量液体倒入,边倒边看液面与刻度线,当液面接近所需刻度线时,应将量筒放平,换用胶头滴管向里滴加,边滴边看,直到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与所需刻度线保持水平为止;
3.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
5、D
【解析】
A、在野外遇上火灾,火会顺着风势燃烧,应该立刻向逆风的方向逃离,A选项做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时,可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其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的损坏,不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因为残留物太多不好清理,B选项做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降低,C 选项原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可以隔绝可燃物,阻止火势蔓延,D选项做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灭火的原理、火灾自救的方法以及灭火器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灭火的原理包括:隔绝可燃物;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用性选择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掌握火灾发生、灭火、火灾逃生等相关知识,保护自身生命安全。
6、D
【解析】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A.原烧杯中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中钠元素的质量不为零,故错误;
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前,盐酸的质量为零,加入盐酸后,在二者恰好完全中和之前,盐酸的质量仍为零,恰好中和后,随着盐酸的加入,盐酸的质量在不断增大,而不会不变,故错误。
C.原烧杯中的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其中溶剂的质量不为零,故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
++
NaOH HCl=NaCl H O
2
4036.558.5
未加入盐酸之前,溶液中存在一定质量的溶质,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大,当二者恰好完全中和后,继续加入稀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仍然增大,只是增大的幅度变小,故正确。
故选:D。
7、A
【解析】
A、高锰酸钾、铜和二氧化锰分别由一种物质组成,都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量筒是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用于加热或作反应容器,不符合题意;
C、硝酸钾中含有氮和钾两种植物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磷酸铵中含有磷和氮两种植物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硫酸钾中含有钾一种营养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D、空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PM2.5等,不包括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解析】
A、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选项正确;
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和电子,但不一定含有中子,如氢原子中只含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不含中子,选项错误;
C、一个质子或中子的质量都约为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且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选项正确;
D、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选项正确,故选B。
9、D
【解析】
A.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第一个烧杯中溶液不饱和,烧杯②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B. 烧杯②固体没有完全溶解,溶质的质量比烧杯③的少,烧杯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烧杯③中的小,选项错误;
C. 由图可知,该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X代表该固体物质,Y代表另一种固体物质,选项错误;
D. 分别将100gX、Y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X的溶解度减小,有固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小,而Y的溶解度变大,溶质不析出,溶液的质量不变,所得到的溶液质量:Y>X,选项正确。
故选D。
10、B
【解析】
A、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错误;
C、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会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剩下氧化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
D、混合物加水后,过滤将二氧化锰除去,蒸发滤液可以得到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正确。
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除杂质实际是要除杂质的离子,在除杂质的同时不要引入新的杂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AD NaOH+HCl=NaCl+H2O(合理即可)
【解析】
A、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正确.
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是金属氧化物和酸,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合理即可),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属于中和反应.
故答案为:AD;NaOH+HCl=NaCl+H2O(合理即可).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20 10%
【解析】
(1)白色沉淀的质量为:80g+100g﹣160g=20g。
(2)设C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2323
Na CO+Ca(OH)=2NaOH+CaCO
80100
x20g
则10020g
=
80x
,解得x=16g。
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6g
160g
×100%=10%。
故答案为(1)20g;(2)10%。
沉淀质量的求算,是根据反应前后质量的差值即沉淀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硝酸钾69 AB
【解析】
(1)由表格数据可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是硝酸钾;
(2)7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8g,也就是在该温度下的100g水中最多溶解138g硝酸钾,所以在该温度下的50g 水中最多溶解KNO369g;
(3)由数据可知,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氯化钾的溶解度为51.1g,所以将180gKNO3和34gKCl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放入100g80℃水中充分搅拌,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而氯化钾完全溶解,为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0g,因此降温到20℃时,析出硝酸钾的质量为:180g-31.6g=148.4g,而氯化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
A、析出固体后的溶液仍然是KNO3和KCl的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B、降温到20℃时析出的固体中只有KNO3,故选项正确;
C、在80℃时固体经充分搅拌后,仍有不溶解的硝酸钾晶体存在,故选项错误。
故选AB。
14、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 BC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
【解析】
根据氧化钙、纯碱的性质分析加入水中发生的反应;pH试纸的使用方法;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分析回答。
【详解】
(1)在少量泥料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了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故填:CaO+H2O=Ca(OH)2、Na2CO3+Ca(OH)2=CaCO3↓+2NaOH
(2)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可以剪成几段,节约了试纸;不能将pH试纸伸入溶液中检测溶液的pH,否则会污染试剂;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试纸不能先用水润湿;玻璃棒每一次蘸取溶液后要洗净擦干;读数时,在30秒内将pH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时间不能过长。
故填:BC
(3)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有生成的氢氧化钠,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滴加几滴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发现没有气泡产生。
其主要原因是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
故填:滴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方法即可分析解答。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氢CaCl2+Na2CO3=2NaCl+CaCO3↓Na2CO3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除去溶液中碳酸钠,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盐酸有气泡冒出
Na2CO3+2HCl=2NaCl+H2O+CO2↑
【解析】
[实验探究]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书写化学方程式;
(3)①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解答;
②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除去碳酸根离子的干扰进行分析解答;
(5)根据碳酸钠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由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知酒精燃烧生成了水,说明酒精中一定含有氢元素;证明生成二氧化碳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中含有碳元素,故答案为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氢;
(2)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生成了碳酸钙,反应物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l2+Na2CO3=2NaCl+CaCO3↓;故答案为CaCl2+Na2CO3=2NaCl+CaCO3↓;
(3)①在清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答案为Na2CO3;
②甲组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因为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答案为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是为了除去溶液中碳酸钠,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故答案为除去溶液中碳酸钠,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
(5)由于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可用盐酸进行检验: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再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观察到有气泡冒出,说明样品真的变质了。
该实验中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故答案为盐酸有气泡冒出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
16、NaOH+HCl=NaCl+H2O酸中红色酸性或中性Zn+2HCl=ZnCl2+H2↑中性=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红NaClNaOH
【解析】
[实验探究]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填:NaOH+HCl=NaCl+H2O;
[提出猜想]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后,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若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若氢氧化钠过量,溶液显碱性。
故填:酸;中;
[实验验证]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故填:红色;酸性或中性;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所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原因是锌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锌和氢气;若无明显现象,则溶液呈中性;故填:Zn+2HCl=ZnCl2+H2↑;中;
[分析论证]①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完全反应时,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7;故填:=;
②根据图象,在反应未进行时,溶液的pH<7,为酸性溶液,所以该曲线反应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故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
③当滴入溶液的质量为bg时,所得溶液的pH>7,显碱性,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此时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故填:红;NaCl;NaOH。
本道题主要考查了溶液酸碱性的探究方法,若要证明溶液显碱性,一般用酚酞溶液,若要证明溶液显酸性,一般用碳酸盐或活泼金属,若溶液既不显碱性,也不显酸性,则溶液显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