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第一篇: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

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往昔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

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寥寥可数的几首诗能够唱出高昂的别调,大多数总以抒发缠绵悱恻、哀婉悲伤的感情为主。

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几乎涵盖古诗中用以表现离情别绪的所有常见要素,意境清丽凄美,堪称千古名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起首三句通过对三种典型景物的铺叙,不仅点明地点和节序,更以离情别意笼罩全篇:寒蝉为初秋特有之景,长亭为即将分手之地,一场骤雨,将离人的心绪浇刷得分外凄凉。

在渐起的暮色中,在秋雨的凉意里,断续蝉声撕扯着、侵蚀着词人的心灵。

这三个四字句式蝉联而下,形成二二、一二一、二二的节拍,急促斩捷,单调中包含变化的因素,似乎在以节奏强调着“离别”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

接下来三句则以写实笔法描写典型场景,突显留恋与分离的矛盾:别宴上的美酒佳肴引不起词人的丝毫兴致,他将目光移向江面,精美的兰舟已扬帆待发,催促他尽快结束眼前这份缠绵。

词人以万般不舍之情观照“兰舟”这一寻常而典型的景物,使其成为离别之紧迫与残酷的象征,具有了惊心动魄的力量。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世死前唯有
别”,伤感、牵挂、叮咛、祈盼,执手相对之际,万千言语哽在喉头,唯有相对流泪而已。

这一场景太直白,太逼真,又太典型,它不仅是此次离别之情的凝结,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次离别的浓缩,因而能够超越个体感受,具有永恒的感染力。

无语相对中,他们的目光投向江面,行人将从此地登舟启程;他们内心的视线穿透沉沉暮霭,浩瀚烟波,遥望寥阔南天,那是行人将去的地方。

由“念”字引领的这三句,表面上是通过写景,将哽咽浓情宕开一笔,实则进一步形象表达了去路茫茫、相聚何期的慨叹,同时自然而然过渡到下片中对别后情景的悬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将此次离别放入无数离别的背景之中,在“多情伤离,自古皆然”的慨叹中,似有将令人窒息的浓情冲淡之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此次以冷落清秋为背景的离别所引发的伤感更甚于寻常,方见舒缓的情绪复又扣紧。

“今宵”描绘想象中的旅途况味,风景清丽如画,意境凄美寥落,为全篇警策之语:今宵醉中黯然登舟,酒醒
诗人极目远望,暮色苍苍,李曹即将乘船远去的海门遥远深邃,目不可接;唯有远处江树浸润在湿漉漉的雨雾中,苍茫寂寥,隔断诗人眺望的视线。

诗人总是选取使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笼罩着的重帆、迟鸟、海门、浦树,都染上浓重的离情,凝成阴沉压抑的意境。

诗人情难自已,潸然滚落的泪珠,与飘散的雨丝浑融交织在一起。

将泪珠比作雨丝,不仅使飘忽的情感得到具象化的展现,又赋予漫天飘洒的雨丝以缠绵忧伤的情感色彩,使眼前的自然之景又添一层令人回味的意蕴。

以上三首诗词都着眼于表现某次特定的离别,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则将离别作为生命中的必然要素,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进行观照: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表达人生有限的慨叹,离情别绪的困扰,鼓励自己在及时行乐中解脱生命与情感的烦恼。

片刻的光阴啊,有限的生命!时间催人
老去,这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样凝炼的对比语句劈空呼出,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随随便便的一次离别,都占去宝贵年光的一部分,都让人伤感不已,词人唯有强自宽解,积极享受每一次宴会,聊慰有限之身。

登山临水,徒然引发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满目山河空念远”,照应上片次句;风雨之中繁花飘零,更让人感慨春光的容易消逝,“落花风雨更伤春”,照应上片首句。

这两句气象恢弘,意境莽苍,在山河风雨中寄寓人生哲理的思索。

既然空间难以逾越,时间无法挽留,不如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这才是多情人对抗短暂生命、销魂离别的最可能的途径。

“离别”意境的阅读提示:

因:离情别意
留恋
关键词: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泪眼
绮筵
别路
暮雨
来帆
去鸟
散丝
念远
伤春
离别
情感基调:悲凉
缠绵
伤感
表现手法: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
第二篇:意境杨春俏: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的离别诗│ 说诗文意境杨春俏: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的离别诗│ 说诗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点击音频,听张轶男朗读全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

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往昔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

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等寥寥可数的几首诗能够唱出高昂的别调,大多数总以抒发缠绵悱恻、哀婉悲伤的感情为主。

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几乎涵盖古诗中用以表现离情别绪的所有常见要素,意境清丽凄美,堪称千古名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起首三句,通过对三种典型景物的铺叙,不仅点明地点和节序,更以离情别意笼罩全篇:寒蝉为初秋特有之景,长亭为即将分手之地,一场骤雨,将离人的心绪浇刷得分外凄凉。

在渐起的暮色中,在秋雨的凉意里,断续蝉声撕扯着、侵蚀着词人的心灵。

这三个四字句式蝉联而下,形成二二、一二一、二二的节拍,急促斩截,单调中包含着变化的因素,似乎在以节奏强调着“离别”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

接下来三句则以写实笔法描写典型场景,突显留恋与分离的矛盾:别宴上的美酒佳肴引不起词人的丝毫兴致,他将目光移向江面,精美的兰舟已经扬帆待发,催促他尽快结束眼前的这份缠绵。

词人以万般不舍之情观照“兰舟”这一寻常而典型的景物,使其成为离别之紧迫与残酷的象征,具有了惊心动魄的力量。

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世死前唯有别”,伤感、牵挂、叮咛、祈盼,
执手相对之际,万千言语哽在喉头,唯有相对流泪而已。

这一场景太直白,太逼真,又太典型,它不仅是此次离别之情的凝结,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次离别的浓缩,因而能够超越个体感受,具有永恒的感染力。

无语相对中,他们的目光投向江面,行人将从此地登舟启程;他们内心的视线穿透沉沉暮霭,浩瀚烟波,遥望寥阔南天,那是行人将去的地方。

由“念”字引领的这三句,表面上是通过写景而将哽咽浓情宕开一笔,实则进一步形象表达了去路茫茫、相聚何期的慨叹,同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中对别后情景的悬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将这一次离别放入无数次离别的背景之中,在“多情伤离,自古皆然”的慨叹中,似有将令人窒息的浓情冲淡之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此次以冷落清秋为背景的离别所引发的伤感更甚于寻常,方见舒缓的情绪复又扣紧。

“今宵”描绘想象中的旅途况味,风景清丽如画,意境凄美寥落,为全篇警策之语:今宵醉中黯然登舟,酒醒梦回之际,已看不见眼前这可爱的容颜,唯有那习习晓风吹拂岸边萧疏的杨柳,一弯残月斜挂在枝头。

结尾四句全用情语,分别之后,美景无人同赏,风情无人共话,“应是”之句的毫无疑问,“更与”之句的无疑而问,烘托出词人万般无奈的凄凉心境,在无限惆怅中收束全篇。

同是从别宴写起,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一诗,也因善于融情入景、营造意境,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诗人即将告别家乡、奔赴东都洛阳去求取功名,友人设宴为他送行。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对宴会场景的渲染落笔:晶莹洁白的蜡烛喷吐着袅袅青烟,金灿灿的酒杯点缀着丰盛的筵席。

这一联铺陈宴会隆重热闹的场面,遣词华美,形象鲜明,尤其突出色彩对比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

但这毕竟是别宴,欢声笑语掩盖不住伤感惆怅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引入离别主题:厅堂上优美的琴声撩人心绪,诗人不由地想到自己即将踏上未知的旅途,一个“绕”字,不仅形象展现出跋山涉水的艰难行程,更赋予想象中的道路以一种飘忽延伸的动感。

在黯然神伤里,在觥筹交错中,诗人和朋友沉湎于醉意别情,待到发现明月已隐到高树之后,银
河已融入曙色之中,方知依依惜别的长夜已然逝去,分手迫在眉睫。

此去洛阳,悠悠万里长路,不知何日方是重会之期?同是通过铺叙宴会场景渲染离情,同是在对行程的悬想中寄寓别意归思,柳永的《雨霖铃》以冷落清秋为背景,意境凄美如画,感情细腻缠绵;陈子昂这首告别友人的诗则以明月辉映银河的春夜为背景,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又以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映衬离情的深沉真挚。

虽是离别,诗人毕竟对前途踌躇满志,充满建功立业的幻想与渴望,故而诗中即使难免感伤色彩,终不同于柳词的沉郁低迴。

古人有赋诗送别的传统,若干人参加的送别仪式上,常常每人分赋一种时物或时景,寄寓离情,标题中则直接出现“赋得××送××”字样。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以飘飞的暮雨作为送别背景,暗喻离情的缠绵凝重: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微雨里”点出“雨”,“建业暮钟时”点出“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

微雨笼罩楚江,暮钟萦回天际,描写景物的同时,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也勾勒出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

接下来四句描绘雨中江景:濛濛雨雾中,来帆湿重悬垂;飞向冥冥天际的鸟儿也因翅膀被雨打湿,失去往日轻盈迅疾的姿态。

对来帆与去鸟情态的描绘,不仅侧面表现了暮雨的细密迷离,“迟”“重”二字尤有深意:上水船只航速缓慢,似乎暗示别后再见之不易;鸟飞天际的迟滞,似乎暗示着行人的恋恋不舍。

沉重的画面,对应着雨中送别时凝重的气氛与心境。

诗人极目远望,暮色苍苍,李曹即将乘船远去的海门遥远深邃,目不可接;唯有远处江树浸润在湿漉漉的雨雾中,苍茫寂寥,隔断诗人眺望的视线。

诗人总是选取使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笼罩着的重帆、迟鸟、海门、浦树,都染上浓重的离情,凝成阴沉压抑的意境。

诗人情难自已,潸然滚落的泪珠,与飘散的雨丝浑融交织在一起。

将泪珠比作雨丝,不仅使飘忽的情感得到具象化的展现,又赋予漫天飘洒的雨丝以缠绵忧伤的情感色彩,使眼前的自然之景又平添一层令人回味的意蕴。

以上三首诗词都着眼于表现某次特定的离别,北宋词人
晏殊的《浣溪沙》则将“离别”作为生命中的必然要素,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进行观照: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落花风雨此词表达人生有限的慨叹,离情别绪的困扰,鼓励自己在及时行乐中解脱生命与情感的烦恼。

片刻的光阴啊,有限的生命!时间催人老去,这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样凝炼的对比语句劈空呼出,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

随随便便的一次离别,都占去宝贵年光的一部分,都让多情人伤感不已。

词人唯有强自宽解,积极享受每一次宴会,聊慰这有限的生涯。

登山临水,徒然引发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满目山河空念远”,照应上片次句;风雨之中繁花飘零,更让人感慨春光的容易消逝,“落花风雨更伤春”,照应上片首句。

这两句气象恢弘,意境莽苍,在山河风雨中寄寓人生哲理的思索。

既然空间难以逾越,既然时间无法挽留,不如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这才是多情人对抗短暂生命、销魂离别的最可行的方式。

意境离别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综观古典诗词的历史长河,很多优秀作品都呈现出优美的意境,诗人们常常通过营造意境来表情达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

这其实也为我们阅读古诗词提供了一把钥匙:从解读意境入手来理解全诗的思想主旨。

本栏目将以几种典型意境的“意”(思乡、离情、隐逸等)为统领,结合教材、高考出现过的古诗词及其他作品,具体讲解如何鉴赏古诗词。

“离别”意境的阅读提示【起因】离情别意、留恋【关键词】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绮筵、别路、暮雨、来帆、去鸟、散丝、念远、伤春、离别【情感基调】悲凉、缠绵、伤感【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用书面语言将鉴赏结果表达出来时,要注意语言的专业化和规范性,上文中粗体部分可作同学们组织语言时的参考。

本文原载《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4年第7期未经授权,谢绝转载部分图片与音频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说诗文”栏目栏目主持:杨春俏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人社部考试录用专家责编何汉杰朗读张轶男美编李煜说诗文用正确的方式打开诗文,让阅读不再艰涩用当代的视角审视诗文,让距
离不再遥远用专业的眼光鉴赏诗文,让学习不再隔膜
第三篇:多情自古伤离别舍弃三千繁华情感散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舍弃三千繁华,只为固守那一份初见的美好。

曾经沧海,只为了圆一个梦,求个结果。

何不退到原点,选择放手?有人曾说过: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发现需要一张床,一套房,一个证…离婚的时候才想起,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

人性贪婪,总是无法放下世俗的种种诱惑。

当你失去一切的时候,你才知道唯一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

一开始,感激不尽。

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

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

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

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

耐心点,坚强点,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

我们最先衰老的不是容貌,而是不顾一切的闯劲。

有时候,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预料的包袱,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

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阳光下也会有阴影,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生活。

人生不过如此,要不你驾驭自己的一生,要不被生活牵着鼻子走,该怎么走还取决于你自己。

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记忆,岁月的河流太漫长,大部分的人与事都会被无情地冲走。

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尽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还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最无情的不是人,是时间;最珍贵的不是金钱,是情感;最有力的不是老板,是大自然;最可怕的不是灾难,是灾后无援;最拿手的不是专业,是旁观;最可怕的不是失恋,是心身不全;最舒适的不是
酒店,是自家。

不去追逐你所渴求的,你将永远不会拥有。

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生命短暂,就几十年,活着是福,健康是福,既然活着,选择快乐是一天,选择痛苦也是一天,那为何不选择快快乐乐,平平淡淡地过完我们的这一生呢?或许生活有些许不仅人意的地方,但还有什么不活着还重要?还有什么比健康重要呢?
如果你还是单身,就好好享受这一切。

你单身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说明目前还没有人配得上你。

人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得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

人最愚蠢的,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精彩美文)陷阱,而是第二次又掉了进去。

人最寂寞的,并不是想等的人还没有来,而是这个人已从心里走了出去。

人最无聊的,并不是随便拨通一个电话号码,而是别人拨错时,他还一直地说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理会别人的质疑,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所谓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我们却还能保持微笑;总会有一次流泪,让我们瞬间长大。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

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珍惜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

没有哪件事,不动手就可以实现。

世界虽然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看不到美好,是因为你没有坚持走下去。

前进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太阳并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

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
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
人生在世,总要多个心眼保护自己,并不是心计越高越高城府越深,而是大浪淘沙依然坚强的幸福。

信仰能给一个人的,是内心的平安与依靠,而不是与神明“谈条件、换好处”——我信了你,我就可以发财;我信了你,我就可以家庭和睦;我信了你,我就可以从此心想事成。

当信仰沦为利益的交换,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

人的一生中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即使远隔千里,数年没有联络,见面时仍然轻松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或者,相邻而坐,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数小时只是恩啊小语,仍然温暖充实;在这个人面前,你可以低眉哀叹,可以恣意张狂,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全身是缺点,这个人就是知己。

人生没有绝望的路,只有绝望的心。

绝望的另一端就是希望,危机的尽头就是转机。

有些东西,注定与你无缘,你再强求,最终都会离你而去;有些人,只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再留恋,到头来所有的期望终究成空。

不属于你的,那就放弃吧,大千世界,莽莽苍苍,我们能够拥有的毕竟有限,不要让无止尽的欲求埋葬了原本的快乐与幸福。

如果你想什么都抓住,最终只能什么都抓不住。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

只有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会宽广。

当一个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在其中。

当一个人感到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

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第四篇: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芗城中学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即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
教学设想: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堂类型:鉴赏课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徐小凤《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渲染情境)“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

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古诗中的离别意象。

二、解读意象
(一)折柳赠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

“柳”者,留也。

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采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