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说明文(精选2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的说明文(精选20篇)
清明的说明文(精选20篇)
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说明文,说明文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清明说明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的说明文篇1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前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清明节主要指节日而不是节气,但是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应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的说明文篇2
今年的四月四日,我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清明节。
这天,我们为在疫情中牺牲的同胞们默哀,寄予了无限哀思。
作为最为人们熟知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究竟有什么来头?
提及清明节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说起,另外两个今日已逐渐为人们淡忘的节日——上巳节与寒食节。
在宋朝之前,这三个同位于三月上旬的节日,是同时存在的。
上巳节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相传是为纪念黄帝诞辰而设置,是中华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招魂辟邪,因传说柳条可以招魂辟邪,故在上巳节这天,人们会编柳条,折柳枝并随身携带。
此外,上巳节能进行的传统活动,还有许许多多,例如在巫师道士的指导下,进行一项称作“祓禊”的活动。
甚至,据说就连汉武帝都在上巳节当天求过子。
正因习俗活动众多,官方钦定的上巳节,受到了众多百姓的喜爱。
而寒食节的起源,则伴随着一个传说。
传说春秋时期,因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流亡乡野。
与其同行者中,有一个人名叫介子推。
一天,重耳病倒,但因钱财几乎用尽,没有食物可以供其养病,无奈之下,介子推一咬牙,割下了自己大腿上一块肉,熬了一锅肉汤,献给重耳。
重耳后来知道真相后,感动非常。
后来重耳成功即位,称晋文公,他赏赐了几乎所有流亡时期的随行者,却偏偏忘记了介子推。
后经人进谏后,晋文公忙去寻找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带着老母亲隐居山中,不愿出山了。
《异苑》中这样记载:“介子推不出,晋文公焚林求之,终抱木而死。
公抚木哀嗟,伐树制屐,每怀割股之恩……视屐曰:‘悲乎足下!’”晋文公放山火逼介子推出山,却不幸烧死了介子推。
晋文公后悔非常,为纪念介子推,他下令,一段时间内,所有人不准用火,只可食冷饭,故称“寒食节”。
寒食节这天,人们通常扫墓上坟。
最初的“清明”,其实并非一个节日,而是一个节气,出现在冬至后一百零八天。
清明能成为一个节日,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其紧随在距冬至一百零五天的寒食节之后。
在寒食节,人们进行了严肃的
祭祖活动,恰好清明就为人们提供了出门踏青郊游的欢乐时光。
不过,虽然清明成了一个节日,但人们仍然偏爱活动丰富的上巳节。
直到一个富足且百姓生活安定幸福的朝代——唐代诞生了。
在唐朝,清明这天踏青郊游,成了几乎为所有百姓所热爱的一项习俗。
而且不但人们在这天加入了大量娱乐活动,朝廷还确立了一个为期七天的“小长假”,这让清明节为百姓着喜爱的程度,甚至一举赶上上巳节。
到了宋代,人们推崇“理学”,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就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
理学家们认为,上巳节的一些习俗是“伤风败俗”的,于是上巳节便渐渐没落。
取而代之的,是寒食与清明的组合,这时的清明,还没有现在扫墓等习俗。
后来,因寒食节只有单一沉闷的祭祖功能,清明脱离了寒食,成为了一个娱乐性节日,在宋代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节日。
到了明清时期,上巳节与寒食节基本消失,于是清明节融其自身的踏青,寒食节的扫墓,上巳节的插柳于一身,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清明节的雏形。
而到了今天,清明节更演变出了新的民族色彩——缅怀先烈,纪念英雄。
这是我们,对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的一次传承与升华。
四月四日的默哀便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它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见证了华夏人民对历史精粹的发扬,更标志着国人将一个个人的节日,上升到了民族集体的层面。
这可以作为我们传承东方古典文化的一个楷模。
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们,每一个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与时间的积淀。
迈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我们,不仅要传承祖辈们的优良文化,更要对其加以顺应时势的改良优化,让古老的中华文明继续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
清明的说明文篇3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的时候,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
而非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那才是真正的节日。
而作为节气的清明节,却晚了一天,但是他却意味
着春天的到来。
清明时,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纯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
写到这里有人会问扫墓的习俗呢?
—扫墓的习俗出现在汉代,最初的清明节仅仅只有踏青的习俗,清明代表的是踏青的最好季节。
扫墓的出现是因为汉朝的皇帝经常在清明节时祭拜祖先,所以老百姓们也开始在这一时节扫墓了。
唐朝时,皇帝在这一节日里还发过禁令,‘禁止在清明节是扫墓和踏青一起进行。
’因为很多人在扫墓时哭哭啼啼,踏青时有嘻嘻哈哈,朝廷觉得不严肃所以才发布的。
但是实际上,古故人们把清明这个节气看作生命转化的节气,因为它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交汇。
现在的清明节,它不仅仅是人们祖先和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之人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维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的说明文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这首诗句我们很熟悉,是讲清明时节为亲人扫墓的特殊氛围。
清明节那天,我和爸爸去给奶奶扫墓。
爸爸先把一些鞭炮、纸和纸钱装进塑料袋,然后拿出一个小茶壶,往里面倒了一些开水和冷水,然后把酒倒进里面。
这叫“祭祀汤”。
我们准备好一切后,去了奶奶的墓,一路上鞭炮一直响。
杨旭在天空中飞翔,似乎给清明节增添了一丝苍凉。
到了那里,我拿出一张纸,放在墓上。
父亲用铁锹铲起土,压着给墓里添新土。
然后我把一些纸、纸钱、祭品放在墓前,用打火机把纸点着,把纸钱放在上面烧。
我听到爸爸嘴里念叨着告诉奶奶不要舍不得用。
我走到一边,折了一根绿色的新枝和一朵花,放在墓上。
“噼里啪啦”的声音让我想起了奶奶的点点滴滴。
然后我们俩都跪下来磕了个头,表示对奶奶的时间的尊重。
最后,我拿起一个小茶壶,在坟前转了一圈,洒了水和酒,“点了汤”。
然后,我们磕了个头,吃了果肉食物,整个扫墓活动圆满结束。
清明节不仅表达了年轻一代对祖先的尊重,也养育了后代。
我觉
得扫墓很有意义!
清明的说明文篇5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绝。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主要表现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同时凸显了清明时节的气候特征。
春雨绵绵,雨水充足。
在我国,每年公历4月5日左右。
这期间,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风和日丽。
雨水增多,天清地明,万物复苏。
对于农民来这是一年最佳的耕种时间。
“清明时节,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人们在无限的春耕劳作,同时也尽情地享受着明媚的春光。
清明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俗都以扫墓、插柳,斗鸡等为主。
清明间扫墓祭祖的风俗,大概始于唐朝,杜牧的《清明》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写出了人们纷纷怀着悼念先人,追忆先人,去拜扫坟墓的这一风俗。
历代相沿十分盛行,一直相连到现在。
如今,我们不仅扫自己祖先的墓,而且还要扫烈士的墓,缅怀革命先烈,牢记烈士为祖国付出的生命代价,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美好的今天。
在清明节的风俗中,我们最想去春游。
春游时,我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风光。
在郊外的清山绿水中,开展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有的放风筝,有的斗鸡,有的踢足球,有的荡秋千。
我喜欢清明,喜欢清明的无限春光。
清明的说明文篇6
清明是祭扫逝去亲人的节日,缅怀亲人目的是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
每到清明节,我都会想念起我已经去世的奶奶和爷爷。
我的奶奶是一个慈祥和蔼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她圆圆的脸上总是露出可亲的笑容。
尽管她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我常常想念她。
记得我5岁的时候,一次在小区的小河边玩,奶奶紧紧跟在我后面,十分担心我出现意外。
可是偏偏我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奶奶看到后,顾
不上拖鞋,直接跳进河里,把我抱起来,紧紧贴在胸口。
当时,她脸都吓白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她抱着我,飞快地跑回家,给我洗了一个热水澡,换上干净衣服,害怕我生病。
晚上,奶奶说她没有照看好我,她十分担心我白天受了惊吓,晚上会丢魂,做噩梦,不利于身体健康。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我的奶奶是多么爱我啊!
我的爷爷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听爸爸说,爷爷在1965年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没有能够去上学。
他高中毕业后,就到大山里的小学教书育人。
那时候,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是爷爷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自学了各种乐器和书法等。
他的二胡拉得特别好,琴声就像月光下的清泉一样,潺潺流淌。
他能写一手好书法,很有名气,老家那里的春联、婚联和挽联都是他写的。
他还有一门绝活,就是自学了裁剪和缝纫,小时候爸爸和姑姑的很多的衣服都是他做的.。
可是,爷爷的身体很不好,他在4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尽管我出生、生长在常州,但是我十分热爱安庆,因为那里是我的故乡,是奶奶和爷爷生活的地方。
我常常向爸爸问起奶奶和爷爷过去的事情,希望能够经常回到故乡去看看。
我从爸爸的身上,能够看到奶奶勤劳俭朴、爷爷坚强好学的品质,我也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学习好、品德好的学生!奶奶、爷爷,今年清明节我不能回去看你们了,但是国庆节一定回去看你们!祝福你们在天堂生活得幸福快乐!
清明的说明文篇7
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特别富有人情味。
那,就是清明。
扫坟节、鬼节、死节……这些如繁星般数不胜数的别称统统都属于清明。
它一般在公历4月5日拍拍手两袖清风地来。
它这一来,也带来了香气四溢的食物和欢笑声。
踏青,是比较传统的一个习俗,脚踏青草,观赏那春意盎然的大地。
在中国,古往今来,祭祀祖先早已蔚为习惯。
铲除杂草,放上事
先准备完毕的供品,每当此时,家家户户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如果要数孩童的最爱,定是放风筝莫属了。
这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古时候,如果某人生病,只要把他的病状写在风筝上,将风筝放飞,等风筝线断了,他的所有病都会随风飘走,人也会逐渐恢复健康。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不仅只有那绵绵的雨点儿找不到家,落在湖边、帽子上……到处都有它们的足迹,也是杨柳发芽抽绿之时。
插柳,也就开始了。
除此之外,还有牵钩、蹴鞠、蚕花会等妙趣横生的项目正等着你一起去参加哦!
唔……哪里飘来一阵诱人的香味?顺着味道望去,近了!近了!咦?怎么回事?人们在张罗着什么?哇!绿油油的艾草团子、肥嫩的螺蛳……这次真的是大饱眼福,“口水直流三千尺”啊!对了!说起这些寒食,还有一个令人为之敬佩和惋惜的传说呢。
请听我细细道来……
春秋时期,重耳被迫流亡出走。
在此期间饿昏过去。
一名叫做介子推的忠臣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后给重耳吃。
重耳回国后做了君主,也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大加封赏了那些忠臣,却惟独忘了介子推。
得知介子推和老母隐居深山后,晋文公派人去找,但却没找着。
有人出个主意,晋文公便三面放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出来。
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着老母已经在柳树边死了。
晋文公发现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从此,晋文公就把4月5日定为清明节,介子推死亡的山就叫作“介山”,在今江西一带。
“来帮忙挂一下艾草!”
呀!不好!妈妈已经来催我了!下次,我们再来吸收更多的知识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妈妈!等我!马上来……”
清明的说明文篇8
电脑给人们带来了快乐和方便,让我们聊天、学习、看新闻和玩游戏……正因为如此,许多人都对计算机着迷。
放假玩通宵,甚至逃学去网吧,都是因为游戏,所以很多孩子都戴上了眼睛。
首先,玩电脑游戏需要时间。
如果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太多,那么我们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除非是不需要学习的天才。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学业成绩很难保持不下滑!其次,玩电脑游戏,尤其是长时间玩,对我们的视力和健康非常有害。
当你沉迷于电脑游戏带来的快乐时,你的视力会一天天地衰退,不知如何学习。
当你终于醒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也许以你的健康状况。
再玩电脑游戏是浪费钱。
作为小学生,我们的零花钱属于父母。
你想想,谁给我们钱上网?所以为了能在网上玩游戏,我们会争钱,我们哪里还有心思学习,有的同学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何必呢?电脑游戏有很多危害。
是的,电脑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电脑,学习电脑,放松我们,并且有很多好处。
在我看来,玩电脑的坏处远大于好处,所以我还是坚信,为了我们自己的钱,请远离电脑!
清明的说明文篇9
春风阵阵,天空晴朗,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我们学校放假三天。
我爸爸领我去上坟,我们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我家的北山,那儿离我家很远,要走很远的路。
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的这一天,爸爸就领着我上坟去。
我总是很高兴去上坟,因为爸爸在坟前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到处玩,直到爸爸来找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
准备齐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地跟随着爸爸去上坟了。
走到半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明要上坟呢?”于是我询问起爸爸来,爸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爸爸顿了顿接着讲道“清明节上坟一方面怀念亡故的亲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
”
我看到人来人往前往上坟,扶老携幼的情形,看着、看着,爸爸又在叫我了,过了一会,我们回到了家。
感觉很累。
不过,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学到了知识,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我想一定是很有意义的。
大家想必也去上坟了吧?不妨把你们上坟的过程也说说吧!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烈士陵园,当我看到那些为祖国而牺牲的英雄们,我真想高喊:"同学们,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吗?"
在那一张张烈士的脸上,流露出对我们这些祖国后代栋梁之材的期望。
他们好像在说:"同学们,好好读书吧,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那一个个英雄们,也只不过都是20出头,却为了我们,献出了他们那宝贵的生命。
今天,有许多同学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了烈士陵园,我想:他们应该都和我一样,对这些烈士表示深切的敬意!
同学们,我们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没有那些烈士们与敌人顽强拼搏,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呼吁:同学们,现在要认认真真的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让烈士们在九泉之下得以安息!
今天是清明节,爸爸妈妈和我去老家祭祖宗。
路上,我们看到金灿灿的油菜花,像一大片金色的地毯。
小朋友们在田野溜达。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目的地。
我们来到了太公、太婆的墓前,爸爸点了一把香,妈妈把之前准备好的食物、酒水之类的东西摆放整齐,然后我们一起烧了一些纸钱,在他们墓前拜了拜,燃烧的之前烟雾弥漫,纸灰四处乱飞,对环境有许多污染。
这个季节,虽是小草刚刚发芽的时候,但是天气干燥,烧纸很可
能会引起火灾,后果挺可怕的。
我真希望现代人能用文明的方式来祭祖,这样既环保又不失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的说明文篇10
按照传统习俗,每年的4月4日便是我国人民缅怀先人、烈士的清明节。
为纪念这个有着深远意义的节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学校举行了清明节扫墓活动。
这天一早,全校师生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鲜红的旗帜,来到了革命烈士陵园,师生们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在寄托哀思的悲凉乐曲声中,怀着无比敬仰和怀念的心情有序的向革命烈士们献上无数朵小白花。
接着同学们讨论了关于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这时我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烈们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用鲜血换来的;于是,我的心中便生起了一个念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练好各项本领,增强身体和心理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呵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高举旗帜,沿着他们没有走完的路奋勇向前,开拓进取,让星星火炬代代相传!
清明的说明文篇11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
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的说明文篇12
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
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
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
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
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