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
2020/1/12
(三)应激反应
32
应激生理反应 应激心理反应 应激行为反应
2020/1/12
1. 应激的生理反应
33
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心身 中介机制(mediating mechanism)涉及: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2020/1/12
家 庭 支 出 方 面
18
2020/1/12
工作职业方面
19
身心健康方面
2020/1/12
20
2020/1/12
时间分配方面
21
生 活 保 障 方 面
2020/1/12
22
文化性应激源
2020/1/12
祈求保佑 23
2020/1/12
24 2020/1/12
25 2020/1/12
(二)应激的中介机制
创伤性经验在病人记忆中反复地、不由 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之中,萦绕不去,梦 境中也经常出现。
2020/1/12
70
有时患者出现短暂“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 身临其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 强烈情感反应(闪回) 。儿童则在游戏中反复 模拟。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34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
刺 激
下 丘 脑
2020/1/12
交感 神经肾上 腺髓 质轴 激活
肾上 腺素、 去甲 肾上 腺素 释放 增高
心理警觉 性增强
骨骼肌兴 奋
交感神经 功能亢进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35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下 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
也称退化,当人遭遇 严重挫折时,使用早 期幼稚的不成 熟的方 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 足自己的欲望,这就 是退化机制。
2020/1/12
幻想 (fantasy)
51
脱离实际的空想。现实社会 中遇到了难以实现的愿望和 困境时,人们以幻想进入异 想天开的境界,以满足自己 的欲望,就是幻想机制。 “白日梦”等都是对幻想机 制的生动写照。
生理反应
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
健康 疾病
(一)应激源(stressor)
4
应激源是能够引件。
按事件的属性分类: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 文化性应激源。
2020/1/12
5
躯体性应激源
2020/1/12
物理刺激 化学刺激 生物刺激
6
2020/1/12
第三章 应激与应激障碍
一、应激(stress)的定义
2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 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 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020/1/12
二、应激过程
3
应激源
应激中介机制
应激反应
生 活 事 件
2020/1/12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社会支持
个性等等
心理防御机制—幽默
59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 坏老婆的代名词。常使著名 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399年)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 什么要 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 “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 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 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 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 的人了。”
2020/1/12
37
2. 应激的心理反应
不良情绪反应 认知能力降低 自我评价丧失
2020/1/12
行为的自控力下降或丧失
38
不 良 情 绪 反 应
2020/1/12
39
认 知 能 力 降 低
2020/1/12
40
自 我 评 价 降 低
2020/1/12
41
行 为 的 自 控 力 下 降 或 丧 失
2020/1/12
13 2020/1/12
2020/1/12
14
被 袭 的 五 角 大 楼
15
生活琐事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且无 法逃避的琐事, 都可能引起应激.
2020/1/12
工作 职业
身心 健康
2020/1/12
家庭 支出
生活 琐事
时间 分配
16
生活 保障
生活 环境
2020/1/12
17
2020/1/12
反向(reaction)
54
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 规范的制约,潜意识 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 的欲望和冲动,以完 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 来,这是一种“矫枉 过正”的防御形式。
2020/1/12
55 2020/1/12
升华 (sublimation)
56
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社会 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感受,导向能被社 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目标和方向上去,这 就是升华机制。
63
应激相关障碍——病因
病因: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因素
应激源 自然灾害: 人为集体灾难: 个人重大生活事件:剧烈的或持久的(如人际关 系)
个人素质 人格特点: 性格怯懦,固执,敏感多疑,情绪不 稳定或感情用事。 躯体状况: 躯体健康状况不佳,有慢性疾病或智 力低下者等。
2020/1/12
潜抑 (repression)
60
把不能被意识所接 受的那些具有威胁 性的冲动、欲望、 情感体验等抑制到 潜意识领域,以保 持心境的安宁。
2020/1/12
61
第三节 应激相关障碍
一、概念
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 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 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不包括癔症、神经症、 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 病性障碍。
刺激
下丘脑
腺垂体
肾上腺
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释放因子 (CRH)释放 增高
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 (ACTH) 释放增高
皮质激素 释放↑
血糖↑,抑制炎症,蛋白质分解,抗体增加 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类激素增加,合成代谢类激素减少
2020/1/12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36
短暂或不强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 中度应激增强免疫应答; 强烈应激显著降低免疫功能。
2020/1/12
心理防御机制分类
48
自恋型 神经症型 不成熟型 成熟型
2020/1/12
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49
否认(denial)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 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做根本没有 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
2020/1/12
退行(regression)
50
有效
问初
次 可改变 问题关
有效
题
评有 评
注应对
利 害 不可改变
无效
关
系
情绪反应
不适应
情绪关注应对
无效
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的作用
2020/1/12
2. 应对方式
28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 :是指个体 对付应激使自身适 应或摆脱某种情景 的手段。
2020/1/12
3. 社会支持
29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个 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 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 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 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 质上的联系程度。
2020/1/12
转移 (displacement)
52
当一个人因限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 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 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例 “迁怒于人” 。
2020/1/12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53
又称文饰作用,遭受 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 所追求的目标时,常 常会以各种“理由” 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 己而摆脱痛苦。如 “知足常乐”、“比 上不足,比下有 余”“酸葡萄”心理。
2020/1/12
62
应激相关障碍
共同特点
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 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流行病学资料
患病率:0.68 0/00(国内12地区流调资料) 性别:男女无明显差异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可见于少年和老年
2020/1/12
生活事件
搬家 更换学校 调换工作岗位 工作性质改变 饮食习惯改变 假期 圣诞节 打架
LCU
20 20 39 36 15 13 12 11
2020/1/12
LCU的评定及其意义
12
1.社会生活事件有正性、负性之分;
2.社会生活事件有民族区域性差异。
年内LCU总分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
LCU
< 150,近期健康安泰; 150-300,患病机率50%; >300,患病机率70%。
2020/1/12
64
二、急性心因性反应:
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诱因。 在遭遇精神打击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内
发病。持续几天到一周后缓解。 个体易感性,适应能力较差或附加躯体过
度疲劳消耗及脑器质性因素,则发病几率 增加。
2020/1/12
临床表现
65
意识障碍:表现为恍惚或朦胧状态,意识范围 缩小,注意狭窄,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理解 困难(可茫然出走,表现神游症状)。
病人常伴有失眠、易激惹、注意困难、高 度警觉、惊跳反应。
病程短暂,特别在离开创伤性环境后,症 状迅速消失,缓解后对发作情况可部分或 全部遗忘。
2020/1/12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67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
也称延迟性应激障碍,指由异乎寻 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 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台湾大地震
7
老鹰扑向正在海滩玩耍的孩童
2020/1/12
8
2020/1/12
患病
心理性应激
9
挫折 心理冲突
2020/1/12
10
社会性应激源
2020/1/12
11
表6-1 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举例)
生活事件
配偶死亡 离婚 结婚 退休 家庭成员患病 家庭添员 突出成就 与上级矛盾
LCU
100 73 50 45 44 39 29 23
2020/1/12
特点:
68
事件发生后数日到6个月内发病,大多数 病人一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 女性较男性易患。
精神障碍有三方面的主要表现:
(1)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2020/1/12
临床表现(无意识障碍) 69
1.精神创伤性情境的反复重现:
2020/1/12
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
30
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 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 相关,社会支持对健 康具有保护性作用, 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 发生和促进疾病康复。
2020/1/12
4. 个性特征
31
个性影响认知评价;
个性影响应对方式;
A型行为: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 急躁易怒。概括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意倾 向。
2020/1/12
二、应对的方法
46
从应对的指向看
情绪集中性应对: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 应针对情绪反应。
问题集中性应对:直接指向应激源,针对事 件或问题。
2020/1/12
心理防御机制
47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 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 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 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 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作用。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是人们适应环境最具 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防御机制。
2020/1/12
心理防御机制—升华
57
2020/1/12
幽默 (humor)
58
处于尴尬的境地时,有的人常会自发地以 发笑、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 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看的局面,是自己 摆脱困境。
2020/1/12
有自发言语(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可有 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激越,喊叫,情感 爆发,动作杂乱,无目的性,可有冲动行为。
有的病人呈运动性抑制,情感迟钝、麻木,行 为退缩,少语少动,或昏睡,呈亚木僵状态。
2020/1/12
临床表现
66
创伤经历常因想象、梦境、触景生情等多 种途径引发个体反复重新体验。
2020/1/12
3. 应激的行为反应
42
退化与依赖 逃避与回避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2020/1/12
(四)应激反应结果
43
应激反应结果
适应功能 导致疾病
2020/1/12
第二节 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
一、应对的概念
45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是个体解决生活 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故又称为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26
1.认知评价 (cognitive appraisal):个体从 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 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两重评价学说(Lazarus):
初级评价:判断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个体对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即对自己
的能力作出估计。
2020/1/12
适应
27
无利害关系
2020/1/12
(三)应激反应
32
应激生理反应 应激心理反应 应激行为反应
2020/1/12
1. 应激的生理反应
33
应激的生理反应以及最终影响心身健康的心身 中介机制(mediating mechanism)涉及: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2020/1/12
家 庭 支 出 方 面
18
2020/1/12
工作职业方面
19
身心健康方面
2020/1/12
20
2020/1/12
时间分配方面
21
生 活 保 障 方 面
2020/1/12
22
文化性应激源
2020/1/12
祈求保佑 23
2020/1/12
24 2020/1/12
25 2020/1/12
(二)应激的中介机制
创伤性经验在病人记忆中反复地、不由 自主地涌现,闯入意识之中,萦绕不去,梦 境中也经常出现。
2020/1/12
70
有时患者出现短暂“重演”性发作,再度恍如 身临其境,出现错觉、幻觉、意识分离性障碍, 强烈情感反应(闪回) 。儿童则在游戏中反复 模拟。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34
心理-神经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交感神经 -肾上腺髓质轴进行调节。
刺 激
下 丘 脑
2020/1/12
交感 神经肾上 腺髓 质轴 激活
肾上 腺素、 去甲 肾上 腺素 释放 增高
心理警觉 性增强
骨骼肌兴 奋
交感神经 功能亢进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35
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主要通过下 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节。
也称退化,当人遭遇 严重挫折时,使用早 期幼稚的不成 熟的方 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 足自己的欲望,这就 是退化机制。
2020/1/12
幻想 (fantasy)
51
脱离实际的空想。现实社会 中遇到了难以实现的愿望和 困境时,人们以幻想进入异 想天开的境界,以满足自己 的欲望,就是幻想机制。 “白日梦”等都是对幻想机 制的生动写照。
生理反应
心理应激作用过程示意图
健康 疾病
(一)应激源(stressor)
4
应激源是能够引件。
按事件的属性分类: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 文化性应激源。
2020/1/12
5
躯体性应激源
2020/1/12
物理刺激 化学刺激 生物刺激
6
2020/1/12
第三章 应激与应激障碍
一、应激(stress)的定义
2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 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 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2020/1/12
二、应激过程
3
应激源
应激中介机制
应激反应
生 活 事 件
2020/1/12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社会支持
个性等等
心理防御机制—幽默
59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 坏老婆的代名词。常使著名 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399年)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 什么要 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 “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 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 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 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 的人了。”
2020/1/12
37
2. 应激的心理反应
不良情绪反应 认知能力降低 自我评价丧失
2020/1/12
行为的自控力下降或丧失
38
不 良 情 绪 反 应
2020/1/12
39
认 知 能 力 降 低
2020/1/12
40
自 我 评 价 降 低
2020/1/12
41
行 为 的 自 控 力 下 降 或 丧 失
2020/1/12
13 2020/1/12
2020/1/12
14
被 袭 的 五 角 大 楼
15
生活琐事
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且无 法逃避的琐事, 都可能引起应激.
2020/1/12
工作 职业
身心 健康
2020/1/12
家庭 支出
生活 琐事
时间 分配
16
生活 保障
生活 环境
2020/1/12
17
2020/1/12
反向(reaction)
54
由于社会道德或行为 规范的制约,潜意识 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 的欲望和冲动,以完 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 来,这是一种“矫枉 过正”的防御形式。
2020/1/12
55 2020/1/12
升华 (sublimation)
56
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不为社会 所认同的动机、欲望和感受,导向能被社 会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目标和方向上去,这 就是升华机制。
63
应激相关障碍——病因
病因: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因素
应激源 自然灾害: 人为集体灾难: 个人重大生活事件:剧烈的或持久的(如人际关 系)
个人素质 人格特点: 性格怯懦,固执,敏感多疑,情绪不 稳定或感情用事。 躯体状况: 躯体健康状况不佳,有慢性疾病或智 力低下者等。
2020/1/12
潜抑 (repression)
60
把不能被意识所接 受的那些具有威胁 性的冲动、欲望、 情感体验等抑制到 潜意识领域,以保 持心境的安宁。
2020/1/12
61
第三节 应激相关障碍
一、概念
应激相关障碍: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 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精神障碍, 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不包括癔症、神经症、 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 病性障碍。
刺激
下丘脑
腺垂体
肾上腺
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释放因子 (CRH)释放 增高
促肾上腺 皮质激素 (ACTH) 释放增高
皮质激素 释放↑
血糖↑,抑制炎症,蛋白质分解,抗体增加 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类激素增加,合成代谢类激素减少
2020/1/12
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36
短暂或不强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 中度应激增强免疫应答; 强烈应激显著降低免疫功能。
2020/1/12
心理防御机制分类
48
自恋型 神经症型 不成熟型 成熟型
2020/1/12
几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49
否认(denial) 把已经发生,但又不愿被 接受的痛苦事实加以否定,当做根本没有 发生过,以减轻心理负担。
2020/1/12
退行(regression)
50
有效
问初
次 可改变 问题关
有效
题
评有 评
注应对
利 害 不可改变
无效
关
系
情绪反应
不适应
情绪关注应对
无效
认知评价在应激过程的作用
2020/1/12
2. 应对方式
28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 :是指个体 对付应激使自身适 应或摆脱某种情景 的手段。
2020/1/12
3. 社会支持
29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个 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 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 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 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 质上的联系程度。
2020/1/12
转移 (displacement)
52
当一个人因限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 某一对象的情绪、欲望或态度,在潜意识 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例 “迁怒于人” 。
2020/1/12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53
又称文饰作用,遭受 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 所追求的目标时,常 常会以各种“理由” 为自己辩解以原谅自 己而摆脱痛苦。如 “知足常乐”、“比 上不足,比下有 余”“酸葡萄”心理。
2020/1/12
62
应激相关障碍
共同特点
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 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流行病学资料
患病率:0.68 0/00(国内12地区流调资料) 性别:男女无明显差异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可见于少年和老年
2020/1/12
生活事件
搬家 更换学校 调换工作岗位 工作性质改变 饮食习惯改变 假期 圣诞节 打架
LCU
20 20 39 36 15 13 12 11
2020/1/12
LCU的评定及其意义
12
1.社会生活事件有正性、负性之分;
2.社会生活事件有民族区域性差异。
年内LCU总分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
LCU
< 150,近期健康安泰; 150-300,患病机率50%; >300,患病机率70%。
2020/1/12
64
二、急性心因性反应:
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诱因。 在遭遇精神打击后若干分钟至若干小时内
发病。持续几天到一周后缓解。 个体易感性,适应能力较差或附加躯体过
度疲劳消耗及脑器质性因素,则发病几率 增加。
2020/1/12
临床表现
65
意识障碍:表现为恍惚或朦胧状态,意识范围 缩小,注意狭窄,定向障碍,对周围事物理解 困难(可茫然出走,表现神游症状)。
病人常伴有失眠、易激惹、注意困难、高 度警觉、惊跳反应。
病程短暂,特别在离开创伤性环境后,症 状迅速消失,缓解后对发作情况可部分或 全部遗忘。
2020/1/12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
67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
也称延迟性应激障碍,指由异乎寻 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 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台湾大地震
7
老鹰扑向正在海滩玩耍的孩童
2020/1/12
8
2020/1/12
患病
心理性应激
9
挫折 心理冲突
2020/1/12
10
社会性应激源
2020/1/12
11
表6-1 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表(举例)
生活事件
配偶死亡 离婚 结婚 退休 家庭成员患病 家庭添员 突出成就 与上级矛盾
LCU
100 73 50 45 44 39 29 23
2020/1/12
特点:
68
事件发生后数日到6个月内发病,大多数 病人一年内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不愈。 女性较男性易患。
精神障碍有三方面的主要表现:
(1)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 (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持续的回避。
2020/1/12
临床表现(无意识障碍) 69
1.精神创伤性情境的反复重现:
2020/1/12
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
30
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 引起的心身反应成负 相关,社会支持对健 康具有保护性作用, 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 发生和促进疾病康复。
2020/1/12
4. 个性特征
31
个性影响认知评价;
个性影响应对方式;
A型行为: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 急躁易怒。概括为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敌意倾 向。
2020/1/12
二、应对的方法
46
从应对的指向看
情绪集中性应对: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 应针对情绪反应。
问题集中性应对:直接指向应激源,针对事 件或问题。
2020/1/12
心理防御机制
47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是 潜意识的,当本我的欲望与客观实际条件 出现矛盾而造成潜意识心理冲突时,个体 会出现焦虑反应,此时潜意识的心理防御 机制就起到减轻焦虑作用。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是人们适应环境最具 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防御机制。
2020/1/12
心理防御机制—升华
57
2020/1/12
幽默 (humor)
58
处于尴尬的境地时,有的人常会自发地以 发笑、说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进行自我解嘲, 既无伤大雅又可解除难看的局面,是自己 摆脱困境。
2020/1/12
有自发言语(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可有 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激越,喊叫,情感 爆发,动作杂乱,无目的性,可有冲动行为。
有的病人呈运动性抑制,情感迟钝、麻木,行 为退缩,少语少动,或昏睡,呈亚木僵状态。
2020/1/12
临床表现
66
创伤经历常因想象、梦境、触景生情等多 种途径引发个体反复重新体验。
2020/1/12
3. 应激的行为反应
42
退化与依赖 逃避与回避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2020/1/12
(四)应激反应结果
43
应激反应结果
适应功能 导致疾病
2020/1/12
第二节 应对和心理防御机制
一、应对的概念
45
应对(coping)又称应付,是个体解决生活 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 故又称为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26
1.认知评价 (cognitive appraisal):个体从 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 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两重评价学说(Lazarus):
初级评价:判断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个体对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即对自己
的能力作出估计。
2020/1/12
适应
27
无利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