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分回解析《红楼梦》第五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王分回解析《红楼梦》第五回
第五回的回目是: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这一回说到,黛玉自到荣国府以后,受到贾母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
与宝玉亲密友爱,“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可谓言和意顺---因为亲密无间,“二玉”之间就难免不时有些小小摩擦。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
更大的区别似乎还是,黛玉只生在“云”间,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而宝钗则懂得如何生活在人间,行为豁达,随分随时,所以就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
因此,黛玉就有些忧郁不忿之意,而宝钗却浑然不觉...以上这段叙述,既交代了钗黛二人天性的不同,也让人隐隐约约感到了此时二人对待宝玉从内心深处的,一个无心,一个有意的微妙差别——此先按下不表。
单说这一天,因东边宁国府花园的的梅花盛开,宁国府的女主人贾珍之妻尤氏乃置酒请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赏花,宝玉也随之来到宁国府。
家宴酒饭之后,宝玉倦怠,欲睡中觉。
就由贾蓉之妻秦氏安排宝玉休息。
几经选择后,来到了秦氏的卧室。
曹公在这里用了一些游戏之笔,对秦氏的居室摆设、用品用了一些貌似“荒唐”的描写,让人联想到某种特别之处。
这些陈设,似乎都是历史上跟某些风流故事沾上点儿边儿,让人隐隐约约感到到居室主人的某些偏好。
读过这回,曾经有喜欢“八卦”的读者,甚至猜测宝玉与秦氏大概有什么暧昧关系,这当然言之无据。
然而像宝玉这样正当青春懵懂期的少年,出现类似“少年维特的烦恼”,或者按照现在流行的,有某种类似“梦中情人”的联想,应该也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特别是,在几回之后,当相关人物的命运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宝玉的超常的反应,基本可以坐实这个判断(为了留一点儿悬念,请原谅只“剧透”这些)。
奇妙之处在于,宝玉在这个“白日梦”中,悠悠荡荡地来到了一处所在---就是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梦中无缘进入的那个“太虚幻境”。
在梦中,宝玉在“警幻仙子”的带领下,在“孽海情天”间,饮得名为“千红一窟(哭)”的仙茗一盏,和名为“万艳同杯(悲)”的仙醪数杯,在欣赏美妙的仙舞中,听到的十二支《红楼梦》仙曲。
并在无意间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画册以及人物命运的“判词”。
这些判词,则透露了书中相关女性人物的未来命运结局。
这一回被认为是全书的“总纲”。
历来论者甚多。
然而,究竟“总”在哪里?“纲”为何物?不同的论者和不同的读者的理解未必都一样。
也许有人说,是《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以及十二钗的判词所提示的人物命运结局。
然而,人物的命运本身当然并不是作品的主题,而只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而“太虚幻境”在前五回中第二次出现,特别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再次醒目的出现则是不能忽略的。
这两句话被有识的研究者称为涵盖全书的关键。
须反复细思。
有研究者指出,曹公所在之世,虚假之风盛行。
所以,“真、假”的问题,是曹公心中必须表达因而也是贯穿全书始终的问题。
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各种涉及真、假的问题不断显现。
所以如果要理解本书的主题,应该对这副对联所蕴含的深意进行一下分析:上句的“真、假”,既说的是创作的写实与虚构,同时也是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揭示和讽刺。
伟大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所揭示的问题具有普遍和现实的意义。
“真、假”这种情况,恐怕不止在曹公所生活的时代,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中,甚至拿到今天的现实中,仍有其认知价值。
放眼历史和现实,人世间,有多少假被当做真?又有多少人费尽心力地在以假乱真?反之,又有多少真被认定为假或被宣布为假?特别是当今网络世界,几乎每天都有人主观臆断地“发现”虚假的“真相”,并被信以为真?这种现象恐怕是个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存在过程吧。
下句“无为有”,“有还无”,则是对世道之变的总概括。
今日的有,也许预示着明日的无,而当勘破了有和无的本质之时,则无便是有。
联系到第二回贾雨村路过破败的智通寺,看到的那副对联:“身
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可谓警世通言。
可叹的是,有余之时,世人皆不知缩手,而待到眼前无路时,则为时已晚。
至于本回“云雨”之类,从根本上说,不过是障眼法,明眼的读者更应该看到的是其所掩盖的,是借宁、荣二公之灵的口中,说出的:“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
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的末世之叹。
即全书的主旨,末世的“孽海情天”,以及末世之结局的预示。
而作者所描写的末世,并非仅只贾家的末世,而应扩展为对当时社会的末世的揭示。
贾家“无可以继业”的子孙中当然也包括贾宝玉,但贾宝玉的“不肖”与贾家其他子孙的不肖又全然不同,他不是那种仅属于“不争气”“不长进”或者腐败堕落的情况。
而是从思想到行为的对“正统”观念的“叛逆”。
这一点,我们在后边会逐步体会到。
因而,尽管有荣宁二公之灵的警示,宝玉的叛逆与不肖,并未受到警醒。
在解说第三回时,老王提到,对宝玉的描写是多次完成,反复皴染的过程。
这一回中,随笔借警幻仙姑意中,也写出宝玉“天分高明,性情颖慧”的赞词。
因为这“太虚幻境”的牌坊,特别是那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对联是第二次出现,所以,这一回宝玉的游太虚,似应该与甄士隐的梦游,对照和联系起来看,还应该与甄士隐因梦游而“开悟”之后,所做的《好了歌解》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