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相声历史(上):相声沿袭100余年,晚清民国英才辈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相声历史(上):相声沿袭100余年,晚清民国英才辈出
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倒
像是活的一样。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八角鼓满族票友随缘乐(本名:司瑞轩)在他的《随缘乐》书中写到的,在“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这句话中,提及了“相声”“张三禄”,而张三禄也成为了当前文字记载中最早的相声艺人。
“管儿张”张三禄漫画像
张三禄,原为八角鼓艺人,因表演时喜欢现场抓哏(即:现挂),使得很多同行都不愿与其合作,无奈之下,他开始在北京天桥撂地演出,并逐步脱离八角鼓的表演定式,将“说学逗唱”融入表演过程,并为他的这种表演取名:相声。
旧时北京天桥盛景
“相声”,取“相”貌之“相”,“声”
音之“声”,谓之相声。
这是相声真正作为艺术形式予以沿袭的开端,而相声真正走上艺术舞台,则需要从张三禄的徒弟“穷不怕”朱绍文开始,而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穷不怕油画形象
“穷不怕”朱绍文:撂地演出仪式感,对口相声奠基人当时的天桥演出,与现在的园子演出很不一样,不提前卖票,而是靠路人打赏,有些像西方街头艺人,大家八仙过海,各凭本事,你唱你的小曲,我打我的大鼓,吸引来人驻足观看,才有可能得到赏钱,可以说,当时是一个凭本事吃饭的时代。
“穷不怕”朱绍文的天桥雕像
朱绍文的演出很有仪式感。
他在天桥撂地表演时,往往先用白砂石磨成的细粉末在天桥一隅画出演出的场地,随后,仍然用白粉末一边在地上勾出“福”“寿”字样,一边唱着《太平歌词》,招徕人群。
朱绍文从始至终,一直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即使当时有王府宴请他去表演,也不过寥寥数场,不愿被养在内院,这一点,他的一位后辈倒是颇有他的风采!
一开始时,朱绍文以单口相声见长,随着他收徒“穷有根”、“贫有本”之后,不时地以二人,或三人进行集体表演,这便是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的雏形。
“穷不怕”朱绍文用过的竹片,上书文字可见其风骨
关于朱绍文,相声第四代(如以张三禄为第一代,算是第五代)门长张寿臣曾经说过:
在朱绍文(也作:朱少文)之前也有相声,
但那是“暗相声”,是口技和故事的组合,而
“明相声”的形成,始祖就是朱邵文。
张寿臣(左二)、常连安(右二)与志愿军战士合影
张寿臣老先生的论断是有根据的。
那么,朱绍文为何会超越“管儿张”张三禄,而成为相声的祖师爷呢?大致有以下几条理由:第一,对口相声奠基人。
朱绍文自收徒之后,单口、对口,乃至群口都有尝试,更多的是对两人合作下的对口相声进行了艺术揣摩。
两人在表演对口时,往往会因为一精明、一痴傻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达到相声的艺术效果。
第二,传统相声作品流传至今。
《大保镖》《黄鹤楼》《字相》等传统相声作品均出自他手,除此之外,朱绍文还编撰并长期演唱《过新年》《十八黑》《千字文》等曲目,可以说,朱绍文的“高产”,为传统相声的演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三,为相声门定规矩,以师徒形式代代传承。
从朱绍文开始,相声拜师定下规矩,明确拜师的三种情况,即:拜师学艺、代拉师弟、带艺投师,明确拜师的程序,“引保代”缺一不可,正是从朱绍文起,相声一门规矩不断完善,以师徒形式代代传承。
朱绍文(又作:朱少文)徒弟徒孙十分兴盛
关于朱绍文,本世纪初,郭德纲在他的相声作品《五十年来的相声现状》(郭德纲逗哏、张文顺捧哏)里也对朱绍文是相声祖师爷进行了说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张寿臣老先生的观点。
郭:从今天说起,今天是相声的开山祖师
穷不怕朱绍文先生
张:朱老先生
郭:诞辰一百七十六周年
张:对
……
郭:朱先生,不是第一个发明相声的人
张:这不假
郭:在他前面,象张三禄,还有很多老先
生们,是大家共同的智慧,创造了相声
张:恩
……
郭:在相声界,认为朱先生是我们的开山
祖,第一代祖师
——选自郭德纲、张文顺《五十年来的
相声现状》片段
郭德纲、张文顺当年搭档演出
朱绍文的相声艺术成就,对于相声门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不仅在逐步收徒的过程中,沿袭了张三禄的单口相声,创新了对口相声,尝试了群口相声,而且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相声作品,初步订立了相声门的规矩。
朱绍文对于相声门的发展,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而在第三代,逐步涌现的相声八德,则成为民国时期相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声八德同台争艳,各有所长平分秋色
在上世纪30年代,以马德禄、裕德隆为代表的八位相声大师合称:相声八德。
这八位大师有五位来自于朱绍文一脉,剩余三位师从恩绪,是阿彦涛的徒孙。
正所谓:“相声八德同台争艳,各有所长平分秋色”。
关于相声八德的生平,已有多人研究,所以,本文着重从他们的艺术特点,及其对相声门的师徒传承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马德禄、周德山等人合影
第一,相声八德,各有千秋。
相声八德中的每一位大师,都有其相声艺术造诣上的过人之处。
刘德智爱好文学,善于从文学入哏,他创作的《批三国》可称一绝!
马德禄台风稳健,擅长白沙撒字,捧哏诙谐有趣,很多精力用于培育相声后辈,赵佩茹、郭荣起、刘宝瑞等都得到过他的指导。
刘德智早年珍贵照片
张德泉,捧逗全才,时而逗哏,时而捧哏,与李德钖合作时,常常难以界定两人的捧逗关系,互为捧逗的艺术展现,常常给人不一样
的新鲜感。
焦德海是对口相声持续发展的大贡献者,他的相声活路很宽,可以演绎200多段作品,对于相声内容的多样化做出了很多努力。
藏于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焦德海泥塑作品
刘德智、马德禄、张德泉、焦德海等人,各有特点,或擅长文学入哏,作品文风袭袭,或台风稳健,有大家风范,或表演风格宽泛,能够带来多样化的艺术体验,他们在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活跃,带动了当地的相声市场,让相声的影响力逐步遍布北方。
裕德隆,撂地卖艺,擅长白沙撒字,且多以捧哏见长,其捧哏功力深厚,现挂随手拈来,“三分逗七分捧”,不妄虚言。
周德山,常年在天津活动,他的作用在于,改变了以往相声撂地卖艺的状态,将相声带进了园子,这一壮举对于之后的相声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周德山
李德钖又称为:“万人迷”,以“小孩哏”见长,他的四句定场诗在当时有很高知名度。
滑稽昔说东方朔,后世遗传贾凫西,由清
末迨及民国,称王唯我万人迷!
李德祥,艺术特点不详,相关论著也记录偏少,特有此遗憾。
李德钖
相声八德,各有所长,且在相声演绎上多有交集,比如:马德禄、张德泉都先后为李德钖捧哏,相声八德作为相声门第三代杰出人物,技艺日渐纯熟,且能使的活儿很多,动辄几十上百段作品,都可以完美演绎,与其相比,现如今很多相声演员则差之千里,愧不如也!
第二,承上启下,功绩彪炳。
相声八德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相声技艺的多样化展现之上,更多地体现在师徒的传承上。
从第四代开始,一批我们耳熟能详的相声名家不断涌现,很多都是出自相声八德的门下。
自制表格,虽然简陋,尚可一观
相声八德门下,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名家,成为当代很多仍然活跃在相声舞台人员的重要师承,比如:周德山高足马三立为代表的马派,时到如今,都有很深的影响力。
可以说,相声八德的重要性,不仅影响上世纪三十年代,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当代相声的发展,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虽然,从当代相声角度来看,相声八德的个人艺术表征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却代表着相声门一代人的探索与尝试,比如:互为捧哏的探索,得益于李德钖、张德泉两位大师的揣摩,后世牛群、冯巩的早期作品也有这样的痕迹。
晚清、民国时期,相声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传统文化林立的当时,能够闯出一片艺术天地,是与一系列重要元素息息相关的。
藏于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的北京天桥盛景图
•相声师徒制源远流长,代拉师弟、拜师学艺、带艺投师都起到了艺术传承的核心作用。
相声师徒制自朱绍文开始,不断在探索中完善。
有徒必有师,代拉师弟、拜师学艺、带艺投师等不同相声学艺方式的贯彻,使得晚清、民国的相声技艺不断在师徒传承下得以延续,得以更好发展。
比如:李德钖拜富有根为师之前,已经在十五岁时就跟随徐有禄学习单口表演,属于带艺投师。
•相声是当时的“快餐文化”,与其他传统艺术相比,节奏更明快,气氛更活跃,更能得到观众青睐。
在晚清、民国,相声可谓是真正的“快餐文化”,少则几分钟,多则几十分钟,便可以在相声艺人的演绎下,感受到相声带来的快乐与轻松,这是很多传统文化所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而且,当时的相声艺人在撂地演出时,多以太平歌词开场,加上竹板唱和,能够很快吸引民众驻足观赏,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容易得到广大贫苦民众的青睐。
•相声针砭时弊,讽刺意味鲜明,能够得到广大劳苦大众思想共鸣。
相声的作用在于针砭时弊,具有极佳的讽刺意味,广大劳苦大众可以在听相声的过程中,感受到不一样的思想共鸣,这也是晚清、民
国相声能够闯出一片天地的要义所在。
比如:传统相声作品《大保镖》专门讽刺那些不学无术,却喜欢自吹自擂的人。
相声路上,不忘初心
相声艺术,流传百余年,既有张三禄、朱绍文早期先辈们的艰辛探索,也有发展过程中,相声八德的砥砺前行,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广泛传播,得到观众青睐的,虽然,如今的相声,演出环境更好,演出费用更高,但是,相声艺人仍然需要记住当年撂地而生的老前辈们,正是因为他们的艰苦卓绝,才有了今日相声的浑厚底蕴。
与艺偕行,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