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生产工艺与装备作业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瓷生产工艺与装备作业指导书
第1章陶瓷原料准备 (5)
1.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5)
1.1.1 原料种类 (5)
1.1.2 原料性质 (5)
1.1.3 原料来源 (5)
1.1.4 原料处理 (5)
1.2 原料的破碎与磨粉 (5)
1.2.1 破碎 (5)
1.2.2 磨粉 (5)
1.3 原料的质量检验与配料 (5)
1.3.1 质量检验 (5)
1.3.2 配料 (5)
1.3.3 原料混合 (6)
第2章坯料制备 (6)
2.1 坯料混合 (6)
2.1.1 原料选择 (6)
2.1.2 配方设计 (6)
2.1.3 混合设备 (6)
2.1.4 混合工艺 (6)
2.2 坯料塑化 (6)
2.2.1 塑化剂选择 (6)
2.2.2 塑化工艺 (6)
2.2.3 塑化设备 (6)
2.3 坯料成型 (7)
2.3.1 成型方法 (7)
2.3.2 成型设备 (7)
2.3.3 成型工艺 (7)
2.3.4 成型后处理 (7)
第3章陶瓷成型工艺 (7)
3.1 模具制备 (7)
3.1.1 模具材料选择 (7)
3.1.2 模具设计 (7)
3.1.3 模具加工与处理 (7)
3.2 成型方法 (8)
3.2.1 挤压成型 (8)
3.2.2 模压成型 (8)
3.2.3 滚压成型 (8)
3.2.4 浇注成型 (8)
3.2.5 振动成型 (8)
3.3 成型设备 (8)
3.3.1 挤压机 (8)
3.3.3 滚压机 (8)
3.3.4 浇注设备 (8)
3.3.5 振动平台 (9)
第4章陶瓷干燥 (9)
4.1 干燥原理 (9)
4.1.1 水分迁移:水分在陶瓷坯体中的迁移主要依靠毛细管作用和温度梯度引起的扩散
作用。
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从坯体内部向表面迁移,并在表面蒸发。
(9)
4.1.2 蒸发:水分在陶瓷坯体表面蒸发,转化为水蒸气,散发到周围环境中。
(9)
4.1.3 热量传递:干燥过程中,热量从干燥介质(如热空气)传递到陶瓷坯体,使坯体
中的水分得以蒸发。
(9)
4.1.4 干燥速率:干燥速率受到干燥介质温度、湿度、流速以及陶瓷坯体性质等因素的
影响。
(9)
4.2 干燥方法 (9)
4.2.1 自然干燥:将湿坯体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利用自然气流进行干燥。
此方
法干燥速率较慢,适用于小型、简单形状的陶瓷制品。
(9)
4.2.2 热空气干燥:利用热空气作为干燥介质,通过强制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到陶瓷坯
体,加快水分蒸发。
热空气干燥可分为低温干燥、中温干燥和高温干燥。
(9)
4.2.3 微波干燥:利用微波对陶瓷坯体进行加热,使内部水分迅速蒸发。
微波干燥具有
干燥速率快、节能、环保等优点。
(9)
4.2.4 真空干燥:在真空条件下,降低水分的沸点,使陶瓷坯体中的水分快速蒸发。
真
空干燥适用于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陶瓷制品。
(9)
4.3 干燥设备 (9)
4.3.1 通风干燥室:利用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方式,将热空气引入干燥室内,对陶瓷坯
体进行干燥。
(10)
4.3.2 热风干燥窑:通过燃烧器或电加热器产生热空气,对陶瓷坯体进行干燥。
热风干
燥窑具有干燥速率快、干燥效果好等特点。
(10)
4.3.3 微波干燥设备:利用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通过微波加热对陶瓷坯体进行干燥。
(10)
4.3.4 真空干燥设备:在真空条件下,利用热空气或微波对陶瓷坯体进行干燥。
(10)
4.3.5 转筒式干燥机:将湿坯体放置在旋转的圆筒内,利用热空气进行干燥。
转筒式干
燥机适用于大规模陶瓷生产线。
(10)
4.3.6 带式干燥机:湿坯体通过输送带进入干燥机,在热空气的作用下进行干燥。
带式
干燥机适用于连续生产,干燥效率较高。
(10)
第5章陶瓷烧成 (10)
5.1 烧成原理 (10)
5.1.1 烧结作用:在高温下,陶瓷坯体中的颗粒发生粘结,形成紧密的结构,从而提高
陶瓷的强度和密度。
(10)
5.1.2 晶体生长:在高温下,陶瓷坯体中的晶体逐渐生长,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有利
于提高陶瓷的物理化学功能。
(10)
5.1.3 排胶作用:烧成过程中,有机物被排除,从而消除陶瓷坯体中的孔隙,提高密度
和强度。
(10)
5.1.4 玻璃化转变:部分陶瓷在高温下发生玻璃化转变,使陶瓷坯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
性。
(10)
5.2.1 隧道窑:隧道窑是一种连续式高温加热设备,适用于大规模陶瓷生产。
其优点是
产量高、热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11)
5.2.2 辊道窑:辊道窑是一种间歇式高温加热设备,适用于中小规模陶瓷生产。
其优点
是热效率高、操作简便、适应性较强。
(11)
5.2.3 梭式窑:梭式窑是一种间歇式高温加热设备,适用于特殊形状和尺寸的陶瓷产品。
其优点是热效率高、温度均匀、操作灵活。
(11)
5.2.4 回转窑:回转窑是一种连续式高温加热设备,主要用于陶瓷原料的煅烧。
其优点
是产量高、热效率高、适应性强。
(11)
5.3 烧成曲线与温度控制 (11)
5.3.1 坯体类型:不同类型的陶瓷坯体,其烧成曲线有所不同。
(11)
5.3.2 坯体厚度:坯体厚度影响烧成速度和温度均匀性,需要合理设计烧成曲线。
. 11
5.3.3 窑炉类型:不同类型的窑炉,其烧成曲线和温度控制方式有所不同。
(11)
5.3.3.1 温度均匀性:保证窑内温度均匀,避免局部温差过大,影响产品质量。
(11)
5.3.3.2 温度梯度:合理设置温度梯度,使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中逐渐适应温度变化。
(11)
5.3.3.3 温度稳定性:保持烧成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避免温度波动影响产品质量。
11
5.3.3.4 温度监测与调节:采用先进的温度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窑内温度,并通过调节
燃烧设备、通风设备等手段,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
(11)
第6章陶瓷装饰 (11)
6.1 釉料制备 (11)
6.1.1 釉料成分 (11)
6.1.2 釉料制备工艺 (12)
6.1.3 釉料施釉 (12)
6.2 装饰方法 (12)
6.2.1 印花装饰 (12)
6.2.2 手工装饰 (12)
6.2.3 贴花装饰 (12)
6.3 装饰设备 (12)
6.3.1 印花设备 (12)
6.3.2 手工装饰设备 (12)
6.3.3 贴花设备 (12)
6.3.4 烧成设备 (13)
第7章陶瓷加工与修整 (13)
7.1 切割与磨削 (13)
7.1.1 陶瓷切割 (13)
7.1.2 磨削加工 (13)
7.2 打磨与抛光 (13)
7.2.1 打磨 (13)
7.2.2 抛光 (13)
7.3 修整设备 (13)
7.3.1 切割设备 (13)
7.3.2 磨削设备 (13)
7.3.3 打磨与抛光设备 (14)
第8章陶瓷质量检测 (14)
8.1 质量检测标准与方法 (14)
8.1.1 外观质量检测 (14)
8.1.2 尺寸偏差检测 (14)
8.1.3 物理功能检测 (14)
8.1.4 化学功能检测 (15)
8.2 检测设备 (15)
8.2.1 外观质量检测设备 (15)
8.2.2 尺寸偏差检测设备 (15)
8.2.3 物理功能检测设备 (15)
8.2.4 化学功能检测设备 (15)
8.3 质量问题分析与改进 (15)
8.3.1 外观质量 (15)
8.3.2 尺寸偏差 (16)
8.3.3 物理功能 (16)
8.3.4 化学功能 (16)
第9章陶瓷包装与储运 (16)
9.1 包装材料与方式 (16)
9.1.1 包装材料 (16)
9.1.2 包装方式 (16)
9.2 储运要求与注意事项 (17)
9.2.1 储运要求 (17)
9.2.2 注意事项 (17)
9.3 储运设备 (17)
第10章陶瓷生产环境与安全 (17)
10.1 环境保护 (17)
10.1.1 环境保护要求 (17)
10.1.2 废水处理 (18)
10.1.3 废气处理 (18)
10.1.4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8)
10.2 安全生产 (18)
10.2.1 安全生产要求 (18)
10.2.2 设备安全 (18)
10.2.3 电气安全 (18)
10.2.4 火灾爆炸防范 (18)
10.3 职业健康与防护措施 (18)
10.3.1 职业健康要求 (18)
10.3.2 噪音与振动控制 (18)
10.3.3 粉尘控制 (19)
10.3.4 有害气体防护 (19)
10.3.5 个人防护 (19)
第1章陶瓷原料准备
1.1 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陶瓷原料的选择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选择原料时,需关注以下几点:
1.1.1 原料种类
根据陶瓷产品的种类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料种类。
常见的陶瓷原料有粘土、石英、长石、高岭土、滑石等。
1.1.2 原料性质
了解原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颜色、粒度、纯度、含水量、可塑性、烧结温度等,以保证原料符合生产要求。
1.1.3 原料来源
选择质量稳定、供应可靠的原料来源。
对原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保证其满足生产需求。
1.1.4 原料处理
对原料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调整粒度、改善可塑性等。
具体方法有洗涤、筛分、混炼等。
1.2 原料的破碎与磨粉
1.2.1 破碎
将原料破碎至合适的粒度,以便于后续的磨粉和配料。
破碎方法有颚式破碎、圆锥破碎、冲击破碎等。
1.2.2 磨粉
将破碎后的原料进行磨粉,使其达到一定的细度。
磨粉设备有球磨机、气流磨、振动磨等。
磨粉过程中需注意控制磨粉细度、温度和湿度。
1.3 原料的质量检验与配料
1.3.1 质量检验
对原料进行质量检验,保证其符合生产要求。
检验项目包括粒度、纯度、含水量、可塑性、烧结温度等。
1.3.2 配料
根据产品功能要求和原料性质,合理搭配各种原料。
配料方法有重量配料、体积配料等。
配料过程中需严格控制配料比例,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1.3.3 原料混合
采用合适的混合设备,如螺旋混合机、轮碾机等,将配料后的原料进行充分混合,保证各组分分布均匀。
第2章坯料制备
2.1 坯料混合
2.1.1 原料选择
陶瓷坯料混合前,需对原料进行严格筛选,保证原料质量符合生产要求。
主要原料包括粘土、石英、长石等,应选择纯度高、杂质含量低的原料。
2.1.2 配方设计
根据陶瓷产品的种类和功能要求,设计合理的坯料配方。
坯料配方应考虑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烧成温度、收缩率等因素,以保证陶瓷产品的质量和合格率。
2.1.3 混合设备
选用合适的混合设备,如球磨机、振动磨、搅拌磨等。
混合设备应具备良好的混匀功能、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能耗。
2.1.4 混合工艺
混合工艺包括干法混合和湿法混合。
干法混合是将干燥的原料直接混合,湿法混合是将原料与水混合成泥浆状。
根据原料特性和产品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合方法。
2.2 坯料塑化
2.2.1 塑化剂选择
根据坯料的性质,选择适当的塑化剂,如甘油、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等,以提高坯料的可塑性和成型功能。
2.2.2 塑化工艺
将混合好的坯料与塑化剂混合均匀,通过调节塑化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使坯料达到适宜的可塑性和干燥强度。
2.2.3 塑化设备
选用专用塑化设备,如真空练泥机、高速搅拌机等,保证坯料塑化均匀、质
量稳定。
2.3 坯料成型
2.3.1 成型方法
根据陶瓷产品的形状、尺寸和产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成型方法,如注浆成型、挤压成型、滚压成型等。
2.3.2 成型设备
根据成型方法,配置相应的成型设备,如注浆机、挤压机、滚压机等。
成型设备应具备精确的成型精度、稳定的工作功能和较高的生产效率。
2.3.3 成型工艺
制定合理的成型工艺参数,如成型速度、压力、温度等,以保证坯料在成型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成型功能。
2.3.4 成型后处理
成型后的坯体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如干燥、修坯、打孔等,以提高坯体的强度和合格率。
同时注意控制坯体干燥速度,防止坯体变形和开裂。
第3章陶瓷成型工艺
3.1 模具制备
陶瓷成型工艺中,模具制备是的一环。
模具质量直接关系到陶瓷制品的形状、尺寸及表面质量。
本节主要介绍模具制备的相关内容。
3.1.1 模具材料选择
模具材料应具备高强度、高硬度、耐磨、耐腐蚀、易于加工及热稳定性好的特点。
常用的模具材料有:钢、铸铁、铝、铜及合金等。
3.1.2 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应根据陶瓷制品的形状、尺寸及生产批量进行。
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模具结构应简单、合理,便于制造和维修。
(2)模具应具有良好的排气功能,以减少成型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3)模具应具有一定的刚性和稳定性,防止在成型过程中产生变形。
(4)模具表面应光滑,以保证陶瓷制品的表面质量。
3.1.3 模具加工与处理
模具加工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电加工、化学加工等方法。
加工完成后,应对模具进行表面处理,如抛光、镀铬等,以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
3.2 成型方法
陶瓷成型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2.1 挤压成型
挤压成型适用于生产长条形、管状、异形等陶瓷制品。
该方法利用挤压机将陶瓷泥料挤出成型,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优点。
3.2.2 模压成型
模压成型适用于生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陶瓷制品。
该方法利用压力机将陶瓷泥料压入模具中,成型过程中需注意控制压力、保压时间等因素。
3.2.3 滚压成型
滚压成型适用于生产圆形、环形等陶瓷制品。
该方法利用滚压机对陶瓷泥料进行滚压,使泥料均匀分布在模具内,成型速度快,适合大批量生产。
3.2.4 浇注成型
浇注成型适用于生产形状复杂、尺寸精度要求高的陶瓷制品。
该方法将陶瓷泥料熔化后,倒入模具中冷却固化,成型过程中需控制浇注温度、浇注速度等因素。
3.2.5 振动成型
振动成型适用于生产薄壁、大型陶瓷制品。
该方法利用振动平台对陶瓷泥料进行振动,使泥料均匀分布在模具内,提高成型效果。
3.3 成型设备
陶瓷成型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3.3.1 挤压机
挤压机用于挤压成型,根据挤压方式可分为螺旋挤压机、柱塞挤压机等。
3.3.2 压力机
压力机用于模压成型,根据工作方式可分为机械压力机、液压压力机等。
3.3.3 滚压机
滚压机用于滚压成型,根据滚压方式可分为单滚压机和双滚压机。
3.3.4 浇注设备
浇注设备包括浇注机、模具预热装置、冷却装置等。
3.3.5 振动平台
振动平台用于振动成型,根据振动方式可分为机械振动平台和电磁振动平台。
第4章陶瓷干燥
4.1 干燥原理
陶瓷干燥是指将湿坯体中的水分通过物理方法去除,使其达到预定干燥程度的工序。
干燥过程遵循以下原理:
4.1.1 水分迁移:水分在陶瓷坯体中的迁移主要依靠毛细管作用和温度梯度引起的扩散作用。
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从坯体内部向表面迁移,并在表面蒸发。
4.1.2 蒸发:水分在陶瓷坯体表面蒸发,转化为水蒸气,散发到周围环境中。
4.1.3 热量传递:干燥过程中,热量从干燥介质(如热空气)传递到陶瓷坯体,使坯体中的水分得以蒸发。
4.1.4 干燥速率:干燥速率受到干燥介质温度、湿度、流速以及陶瓷坯体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4.2 干燥方法
陶瓷干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4.2.1 自然干燥:将湿坯体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利用自然气流进行干燥。
此方法干燥速率较慢,适用于小型、简单形状的陶瓷制品。
4.2.2 热空气干燥:利用热空气作为干燥介质,通过强制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到陶瓷坯体,加快水分蒸发。
热空气干燥可分为低温干燥、中温干燥和高温干燥。
4.2.3 微波干燥:利用微波对陶瓷坯体进行加热,使内部水分迅速蒸发。
微波干燥具有干燥速率快、节能、环保等优点。
4.2.4 真空干燥:在真空条件下,降低水分的沸点,使陶瓷坯体中的水分快速蒸发。
真空干燥适用于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陶瓷制品。
4.3 干燥设备
陶瓷干燥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4.3.1 通风干燥室:利用自然通风或强制通风方式,将热空气引入干燥室内,对陶瓷坯体进行干燥。
4.3.2 热风干燥窑:通过燃烧器或电加热器产生热空气,对陶瓷坯体进行干燥。
热风干燥窑具有干燥速率快、干燥效果好等特点。
4.3.3 微波干燥设备:利用微波发生器产生微波,通过微波加热对陶瓷坯体进行干燥。
4.3.4 真空干燥设备:在真空条件下,利用热空气或微波对陶瓷坯体进行干燥。
4.3.5 转筒式干燥机:将湿坯体放置在旋转的圆筒内,利用热空气进行干燥。
转筒式干燥机适用于大规模陶瓷生产线。
4.3.6 带式干燥机:湿坯体通过输送带进入干燥机,在热空气的作用下进行干燥。
带式干燥机适用于连续生产,干燥效率较高。
第5章陶瓷烧成
5.1 烧成原理
陶瓷烧成是陶瓷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目的是通过高温加热使陶瓷坯体发生物理化学反应,从而获得所需功能的陶瓷产品。
烧成过程中,陶瓷坯体中的有机物被排除,无机物发生烧结,形成紧密的陶瓷结构,提高其机械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功能。
烧成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1 烧结作用:在高温下,陶瓷坯体中的颗粒发生粘结,形成紧密的结构,从而提高陶瓷的强度和密度。
5.1.2 晶体生长:在高温下,陶瓷坯体中的晶体逐渐生长,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有利于提高陶瓷的物理化学功能。
5.1.3 排胶作用:烧成过程中,有机物被排除,从而消除陶瓷坯体中的孔隙,提高密度和强度。
5.1.4 玻璃化转变:部分陶瓷在高温下发生玻璃化转变,使陶瓷坯体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5.2 窑炉类型
陶瓷烧成过程中,常用的窑炉类型有:隧道窑、辊道窑、梭式窑、回转窑等。
5.2.1 隧道窑:隧道窑是一种连续式高温加热设备,适用于大规模陶瓷生产。
其优点是产量高、热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
5.2.2 辊道窑:辊道窑是一种间歇式高温加热设备,适用于中小规模陶瓷生产。
其优点是热效率高、操作简便、适应性较强。
5.2.3 梭式窑:梭式窑是一种间歇式高温加热设备,适用于特殊形状和尺寸的陶瓷产品。
其优点是热效率高、温度均匀、操作灵活。
5.2.4 回转窑:回转窑是一种连续式高温加热设备,主要用于陶瓷原料的煅烧。
其优点是产量高、热效率高、适应性强。
5.3 烧成曲线与温度控制
烧成曲线是陶瓷烧成过程中温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它是保证陶瓷产品功能稳定的关键。
烧成曲线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
5.3.1 坯体类型:不同类型的陶瓷坯体,其烧成曲线有所不同。
5.3.2 坯体厚度:坯体厚度影响烧成速度和温度均匀性,需要合理设计烧成曲线。
5.3.3 窑炉类型:不同类型的窑炉,其烧成曲线和温度控制方式有所不同。
温度控制是陶瓷烧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陶瓷产品的质量。
以下为温度控制的关键要点:
5.3.3.1 温度均匀性:保证窑内温度均匀,避免局部温差过大,影响产品质量。
5.3.3.2 温度梯度:合理设置温度梯度,使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中逐渐适应温度变化。
5.3.3.3 温度稳定性:保持烧成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避免温度波动影响产品质量。
5.3.3.4 温度监测与调节:采用先进的温度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窑内温度,并通过调节燃烧设备、通风设备等手段,实现温度的精确控制。
第6章陶瓷装饰
6.1 釉料制备
6.1.1 釉料成分
陶瓷装饰中,釉料起着的作用。
其主要由氧化物、硅酸盐、碱金属和辅助原料等组成。
合理的配方能够保证釉料在烧成过程中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覆盖力。
6.1.2 釉料制备工艺
釉料制备工艺包括配料、球磨、过筛和调整等步骤。
根据配方要求,准确称取各种原料;将原料放入球磨机中进行球磨,以获得细度均匀的釉料;对球磨后的釉料进行过筛,去除粗颗粒;根据需要调整釉料的比重、粘度和流动性。
6.1.3 釉料施釉
施釉是将釉料均匀涂覆在陶瓷坯体表面。
根据施釉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浸釉、喷釉、淋釉等。
施釉过程中要保证釉料均匀覆盖,避免局部过厚或过薄。
6.2 装饰方法
6.2.1 印花装饰
印花装饰是通过在陶瓷坯体表面施加具有一定图案的模具,使釉料填充模具凹槽,形成图案。
印花装饰具有生产效率高、图案重复性好等特点。
6.2.2 手工装饰
手工装饰包括刻、划、剔、堆、画等手法,依靠工匠的技艺完成。
手工装饰具有独特性、艺术性强等特点,但生产效率相对较低。
6.2.3 贴花装饰
贴花装饰是将预先印制好的图案贴在陶瓷坯体表面,然后施釉、烧成。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复杂图案的快速装饰,提高生产效率。
6.3 装饰设备
6.3.1 印花设备
印花设备主要包括印花机、模具、调釉机等。
印花机用于实现自动印花,提高生产效率;模具用于制作各种图案;调釉机用于调整釉料的流动性。
6.3.2 手工装饰设备
手工装饰设备主要包括雕刻刀、画笔、剔刀等。
这些工具用于实现陶瓷表面的手工刻画、描绘等装饰效果。
6.3.3 贴花设备
贴花设备主要包括贴花机、烘干机等。
贴花机用于将图案快速粘贴到陶瓷坯体表面,烘干机用于快速干燥粘贴后的图案。
6.3.4 烧成设备
烧成设备主要包括隧道窑、辊道窑等。
这些设备用于完成陶瓷装饰的最后一步——烧成,使陶瓷装饰效果得以固定。
第7章陶瓷加工与修整
7.1 切割与磨削
7.1.1 陶瓷切割
陶瓷切割是陶瓷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按照设计要求将陶瓷原料或半成品切割成所需尺寸。
切割方法包括机械切割、激光切割和等离子切割等。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陶瓷品种、尺寸和形状选择合适的切割方法。
7.1.2 磨削加工
磨削加工是陶瓷表面处理的关键步骤,主要用于去除切割过程中产生的毛刺、划痕和表面缺陷。
磨削方法包括干磨、湿磨和半干磨等。
磨料的选择应根据陶瓷的硬度、磨损性和表面质量要求来确定。
7.2 打磨与抛光
7.2.1 打磨
打磨是陶瓷表面处理的重要环节,主要是对磨削后的陶瓷表面进行进一步加工,以提高其平整度和光洁度。
打磨过程中,应根据陶瓷的硬度选择合适的磨料和打磨工具。
7.2.2 抛光
抛光是陶瓷表面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其目的是使陶瓷表面达到高光泽度。
抛光方法包括机械抛光、化学抛光和电解抛光等。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陶瓷的品种和抛光要求选择合适的抛光工艺。
7.3 修整设备
7.3.1 切割设备
切割设备主要包括机械切割机、激光切割机和等离子切割机等。
选用切割设备时,应考虑切割速度、切割精度和设备稳定性等因素。
7.3.2 磨削设备
磨削设备包括普通磨床、数控磨床和专用磨床等。
选用磨削设备时,应关注磨削精度、磨削效率和设备可靠性等方面。
7.3.3 打磨与抛光设备
打磨与抛光设备主要包括手动打磨机、自动打磨机和抛光机等。
选用打磨与抛光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打磨抛光效果、操作便捷性和设备维护成本等因素。
7.3.4 辅助设备
辅助设备包括切割、磨削、打磨和抛光过程中的冷却、润滑、输送和检测等设备。
合理选用辅助设备有助于提高陶瓷加工与修整的效率和质量。
第8章陶瓷质量检测
8.1 质量检测标准与方法
陶瓷质量检测是保证陶瓷产品品质的关键环节。
我国陶瓷行业已制定了一系列质量检测标准,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物理功能、化学功能等方面。
以下是常见的陶瓷质量检测方法:
8.1.1 外观质量检测
外观质量检测主要包括对陶瓷产品的形状、色泽、表面光洁度、裂纹、缺角等缺陷的检查。
检测方法主要有:
(1)目视检查:通过人眼观察,对照标准进行评定。
(2)光学仪器检查:使用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显微镜等,对陶瓷产品表面进行观察。
8.1.2 尺寸偏差检测
尺寸偏差检测主要对陶瓷产品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尺寸进行测量。
检测方法如下:
(1)卡尺测量:使用卡尺对陶瓷产品进行尺寸测量。
(2)三坐标测量仪:采用三坐标测量仪对陶瓷产品进行高精度尺寸测量。
8.1.3 物理功能检测
物理功能检测主要包括密度、吸水率、抗折强度、耐磨性等指标的测定。
检测方法如下:
(1)密度测定:采用比重瓶法、浮力法等方法进行密度测量。
(2)吸水率测定:采用真空吸水法、煮沸法等方法进行吸水率测量。
(3)抗折强度测定:采用三点弯曲法、四点弯曲法等方法进行抗折强度测量。
(4)耐磨性测定:采用耐磨试验机进行耐磨性测试。
8.1.4 化学功能检测
化学功能检测主要包括对陶瓷产品的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性、重金属溶出量等指标进行测定。
检测方法如下:
(1)化学稳定性测定:采用浸泡法、煮沸法等方法进行化学稳定性测试。
(2)耐酸碱性测定:采用酸碱滴定法、电极法等方法进行耐酸碱性测试。
(3)重金属溶出量测定: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方法进行重金属溶出量测量。
8.2 检测设备
为保证陶瓷质量检测的准确性,需要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
以下为常见的陶瓷质量检测设备:
8.2.1 外观质量检测设备
(1)放大镜:用于观察陶瓷产品表面缺陷。
(2)显微镜:用于观察微小缺陷。
8.2.2 尺寸偏差检测设备
(1)卡尺:用于测量陶瓷产品尺寸。
(2)三坐标测量仪:用于高精度尺寸测量。
8.2.3 物理功能检测设备
(1)比重瓶:用于密度测量。
(2)耐磨试验机:用于耐磨性测试。
(3)抗折强度试验机:用于抗折强度测试。
8.2.4 化学功能检测设备
(1)酸度计:用于耐酸碱性测试。
(2)原子吸收光谱仪:用于重金属溶出量测量。
8.3 质量问题分析与改进
陶瓷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如下:
8.3.1 外观质量
(1)原因:原料质量、成型工艺、烧成工艺等。
(2)改进措施:选用优质原料,优化成型和烧成工艺,加强生产过程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