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之家》事迹材料AAA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爱留守儿童情系祖国未来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中畦中学“留守儿童之家”事迹材料
武威市凉州区作为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日渐增多,留守儿童随之而日渐增多。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延伸,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中畦中学进行了有益探索,成立“留守儿童之家”,社会效益显著。
——这个的“家”中,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12岁,虽然他们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是在这里,他们却感受着家的温暖,享受着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关爱与幸福。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中畦中学是一所农村三年制初级中学,学校服务半径6.8公里,辐射武南镇上片7个行政村,有留守儿童161名,其中,男生92名,女生69名。
“留守儿童”中,103名儿童的父母一方在外打工,56名儿童的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还有2名孤儿,3名残疾孩子;有18位孩子还是单亲家庭。
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如何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近年来,该校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区教育局、妇联的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精神,积极行动、周密策划、精心准备,于2009年5月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2010年4月创建“乡村少年宫”,展开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有益探索。
一、建全机制,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
1.为了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工作,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政府成立了留
守儿童之家创建领导小组,镇妇联牵头负责,学校具体配合实施工作的组织网络。
学校也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管理运行领导小组,由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其他领导各负其责,各班班主任及其他老师、知心爸爸、爱心妈妈、心理咨询教师共同为留守儿童开展学习、生活、心理及健康方面的帮助和关爱,切实为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争取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
学校积极联系市区级各单位领导、企业界成功人士、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当中,这些爱心人士还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在生活、学习、精神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目前,在市、区妇联的牵头带动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93人与学校留守儿童结成了帮扶对子;各级妇联也组织女干部、致富女能人46人成为了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
3.做好四个团队建设。
一是建好思想品德辅导团队,学校充分利用德育课,发挥团支部、教导处等组织的优势,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唱响革命歌曲、读好经典书籍、观看优秀影片、帮助家庭做家务、拜访道德模范、参加义工志愿服务、写德育心得等活动。
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吸引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
二是建好情感交流沟通团队;开展校长、班主任、课任教师、好学生以及社会贤达人士与留守儿童的交友活动,把留守儿童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
三是建好身心健康指导团队。
学校安排相关老师对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和生活学习进行监护帮扶,及时全面的了解每个留守儿童,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
四是建好家庭联络团队。
通过建立家校互动平台、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接待家长来访、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等、使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在校在家情况互相知晓,
构成了教育留守儿童的密而不漏的网络,防止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二、抓好落实,突出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重点
1.制定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为了能使留守儿童之家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特制定了:“住有所,食有饭,玩有伴,学有教,难有帮,心能平,气能和”的“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目标;制订了“留守儿童之家”各项制度,管理制度、活动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卫生制度、安全制度、帮扶制度等。
2.做到“三个清楚”,建立详细的留守学生信息档案.即:清楚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如:即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级、特长、爱好、崇拜的人物、学业状况,“留守儿童之家”的班主任和辅导教师要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以及在班级中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进行相应的辅导。
清楚留守儿童托管人的情况,即托管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住址、联系电话等项目。
清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
即家庭成员、年龄、身体状况、工作单位或务工详细地址、月收入、托管人基本情况、联系电话等项目。
3.是建立“爱心爸妈”队伍。
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爱心爸妈”,做孩子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4.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班主任、教师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班主任、教师给子表彰、奖励。
同时,对“留守儿童”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表彰。
三、加大投资,完善“留守儿童之家”的配套设施
学校自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省、市、区妇联给“留守儿童之家”捐赠3万多元的配套设施;
区文明办为少年宫配备液晶屏电脑9台、投影仪1台及卡拉OK点歌系统等设备;目前学校已为“留守儿童”配备活动室4个,即少年宫室、健身娱乐室、图书阅览室、心语室。
学校在心语室里分设了“心语小屋”、“悄悄话室”、“发泄室”。
帮助孩子缓解释放压力,并且组建了一支留守儿童心理咨询辅导队伍,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为了每一个留守儿童有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学校创建了乡村少年宫,购置了钢琴、二胡、口风琴、笛子、手风琴、脚踏琴、电子琴以及卡拉OK点歌系统等设备,为留守儿童免费提供场所、免费提供器材、免费上课;还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周六和寒暑假,开展了“特色大课间”、“阳光星期六”、“特色活动课”、“卡拉OK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四、创新方式,加大留守儿童关爱力度
1.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在每周周二下午第三节课,开展了器乐、舞蹈、美术、阅读、国画等多个兴趣小组。
安排专门的老师负责项目的计划,组织和指导,并随时检查兴趣小组活动工作的实施情况。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各种主题的教育活动,如开展了“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的读书教育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朗诵大赛”;“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书信征文比赛;“祖国在我心中”的班会活动以及演讲大赛、书画大赛等;还定期为留守儿童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电视文艺节目。
3.实行“三个优先”的原则:(1)学习上优先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班级也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
由任课教师具
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
(2)生活上优先照顾。
学校要求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做到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政府省心。
遇到留守儿童生病,大风、大雨、大雪天时,在征求孩子托管人的同意下,学校还专门指派生活老师照顾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课余作业辅导等。
特殊情况下,如过生日、过三八妇女节等,学校让爱心爸妈与留守儿童共庆节日,给他们赠送礼物;过中秋佳节时,一起吃月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生活在学校大家庭里的温暖。
学校留守儿童廉荫虎同学,父亲溺水而亡,母亲改嫁,成为孤儿,生活陷入困境,学校组织师生为其捐款两千多元,积极联系武南镇政府,将该孩子纳入低保,帮助他解决了学习、生活等困难。
通过帮扶他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去年在城区高中招生考试中,位居凉州考区第四名,考入省级示范性学校——武威六中的“宏志班”。
其实像这样的帮扶例子学校有很多很多,我们一如既往的在关注这些留守儿童,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3)活动上优先安排。
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第二课堂”等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培养独立能力,还能强身健体。
五、珍爱生命,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网络体系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系列化育人途径。
学校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小手拉大手”等社会实践活动;
2.重视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等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人格上获得了健康发展。
3.探索关爱网络,加强学校和家庭以及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通过家长接待日、家长会等方式,做到了家校联系,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交通监管员等对学生进行反毒、反邪、反黄的法制教育、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六、春风化雨,点点爱心铸就关爱辉煌
三年多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支持下,学校的留守儿童工作开展的井井有条,取得了辉煌成绩,2009年学校被甘肃省妇女联合会评为“甘肃省留守儿童之家”;2010年12月学校被武威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2011年9月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11年10月被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评为“优秀留守儿童之家”、被区妇联评为“凉州区家长示范学校”。
2011年11月被市环保局、市教育局评为“市级绿色学校”、学校连续三年被凉州区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校长吴琦同志于2010年7月甘肃省妇女联合会评为“甘肃省爱心人士”;2011年度被武威市环保局、教育局评为市级绿色学校先进个人,并且连续三年被凉州区教育局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社会问题,而且将是一个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一人群正在壮大,问题正在凸显,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更多的关爱支持,使留守儿童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离开父母有关爱,留守在家也幸福”,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真正使他们与其他孩子共享一片阳光与蓝天。
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中畦中学
二〇一二年三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