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
【考情分析】
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文体融合了散文的抒情与小说的叙事,既有散文的优美意境,又有小说的生动情节,因此深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喜爱。
在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散文化小说无疑是一个重点复习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其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首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
其次,要注意散文的抒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最后,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评价。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阅读题,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多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要求。
相信通过认真复习和不断练习,考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散文化小说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散文化小说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复习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体特点】
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散文化小说往往采用自由灵活的叙述方式,不受传统小说严格的结构限制。
作者可以随意切换时空背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将不同的事件和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散文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往往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在语言表达上,散文化小说具有散文的优美意境和诗意的语言风格。
作者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文字以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提升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叙事手法自由灵活、人物塑造立体丰满、语言表达优美诗意等文体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散文化小说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备受青睐,同时也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学的盛宴。
(一)“散文化小说”主要特征
1.淡化情节。
淡化冲突,缺少悬念,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展示生活的本色;故事的讲述方式灵活多变,有形散神聚特点。
2.淡化人物形象。
故意淡化人物的个性化,呈现人物的本真面貌。
3.注重意境营造。
营造意境表现气氛,让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生存状态客观再现,让作者情感、情绪自然流露。
4.语言优美生动。
语言或简洁生动,多用白描,更贴近日常生活表达;或运用多种修辞,语言典雅形象生动。
(二)“诗化小说”主要特征
情节不追求完整,不追求激烈的矛盾冲突;
虚化人物形象,不追求人物个性化特征;
注重意境的营造,展示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特有情绪,常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4.语言简洁凝练、典雅华丽,富于暗喻和象征,音乐性强,有浓郁抒情意味;
【考教衔接】
下面举几个散文化小说的例子,以便更直观地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并帮助考生熟悉答题方法。
1. 《荷塘月色》(朱自清)
这篇散文化小说以荷塘为背景,通过描绘月色下的荷塘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阅读时,考生可以关注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荷塘的静谧与月色的朦胧融为一体,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
同时,也要注意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独白,理解其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2. 《故都的秋》(郁达夫)
这篇散文化小说以故都的秋天为背景,通过叙述作者在故都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故都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阅读时,考生可以关注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将故都的秋天描绘得如此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同时,也要注意作者对故都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描绘,理解其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 《边城》(沈从文)
这篇散文化小说以湘西边城为背景,通过叙述主人公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
阅读时,考生可以关注作者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边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呈现得如此鲜活而富有魅力。
同时,也要注意作者对主人公翠翠的塑造和刻画,理解其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考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散文化小说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多做一些类似的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要注意总结答题技巧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阅读题。
【方法指导】
针对散文化小说的阅读,有以下几点方法:
1. 注意整体感知:首先,要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散文化小说往往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因此整体感知对于理解文章至关重要。
2. 关注语言特点:散文化小说的语言往往优美生动,考生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作者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的音韵和节奏。
这些语言特点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也是作者表达情感和意境的重要手段。
3. 分析情节结构:虽然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情节。
考生还是要关注文章中的事件和场景,分析它们是如何被有机地串联起来的,以及这些情节对于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作用。
4. 深入人物内心:散文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考生在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流动,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这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
5. 品味意境氛围:散文化小说常常通过营造意境来展现特定的情感氛围和心理状态。
考生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文章中的意境氛围,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
6. 注意文化背景:散文化小说往往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考生在阅读时要结合文章的文化背景进行理解和分析。
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类题举隅】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
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
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
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
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
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
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
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
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
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
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
好:冯富贵。
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
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
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
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
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
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
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
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
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
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
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
很久,没有人答应。
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
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
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
谁不想富贵呀。
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
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
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
他的名字不惹人。
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
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
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地活了一辈子。
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墓碑上。
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像名字下的人全死了。
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上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
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村庄没一点关系。
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
你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时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
他看了你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字,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
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
你答应了另外一个名字。
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走,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
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
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
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
(节选自《虚土》)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
B.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
C.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
D.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直接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
B(B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
)
2. 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请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从俗/从众心理。
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
②狭隘自私心理。
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
③封闭的心理。
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
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
④冷漠的心理。
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
(6分,每条2分)
3. 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6分)
①淡化情节。
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
②虚化人物。
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也没有语言、动作等多样化的描写手段。
③营造意境。
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④抒情性味浓。
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6分,每条2分,答对任意3条满分)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芦花深处是老家
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
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
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
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
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
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
因为河两岸长久以来的土地之争,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有一个大家默许的“潜规则”——不可通婚。
那曾哲友,也是血气方刚少年郎,拒了家里安排好的亲事,撑着一只小渔舟,随波而去……
后来有人说,他的渔船翻了,五大三粗的个头被大鱼给吞了。
还有人说,他撑着小渔船,搭上了人家的大船,到了上海,做起了买卖,成了有钱的大老板。
且不说他,这人再也没出现过了。
河那边的杨玉兰,家境不错,读过几年私塾,不说是大家闺秀,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偏偏心随那打渔郎去了。
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过了适婚年龄,不想给家里添堵,卷了几件衣裳几本诗书,在冬季河水枯竭的时候,半摸半趟地过了那条河,到了河这边,过了大半辈子。
这些故事,也是我零零星星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婆婆从未对我提过。
婆婆其实也不是我的婆婆,我是婆婆捡来的孩子。
不知是生来瘦弱难养,还是女孩遭嫌弃。
婆婆把我捡来的时候,是深秋,河边芦花开得最盛的时候。
当时婆婆正在砍芦苇杆子,准备回家扎晒花帘子。
听见我嘤嘤的哭声,先是一惊,随后慢慢扒开深深的芦苇丛,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
我躺在一只旧的竹编篮子里,身下垫着一件红被褥,小脸已经皴得很难看。
婆婆丢下镰刀,在裤子上拍拍双手,小心翼翼地把我搂起来,亲我,抚摸我,像是在芦花地里捡起了一颗珍珠,我笑了。
婆婆养了两头羊,我是喝羊奶长大的,婆婆还有一亩七分地,种点杂粮和棉花。
我们住在村子的最远处,好像与世隔绝,好像世外桃源,无非是日子艰苦一些。
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是上不起学的,婆婆便教我读诗写字。
竟然不是从一二三写起,而是先学写名字“玲珑”,太难了,学了很久很久。
春天的时候,我与婆婆一起种棉籽。
三月底的时候便开始培土,小河边有很多好的土,用小板车拉到我们的田当头,堆好。
婆婆便用一种叫“栽钵器”的东西,插到土堆里,再提起来,用脚一蹬,一个圆圆的实心土筒子就掉了出来,顶上还有一个窝窝,那儿专门用来放棉籽,这个圆土筒子叫“营养钵”。
婆婆年纪大了,一天蹬不了多少个,好在我们的田也不多。
婆婆蹬,我就摆,把营养钵们摆成小方阵,然后将买来的棉籽一粒粒放进窝窝里。
直到每一个窝窝里有了一颗棉籽,婆婆就用一些碎土,在小方阵上铺上薄薄的一层,为了保暖,最后还要给它们架起塑料薄膜,夜晚的时候密封起来,边上用土或者砖压住,早上气温升了后,掀开塑料薄膜,让它们呼吸。
我每天蹲在田边等那些棉籽发芽,它们发芽了,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再慢慢长高,再
开花,结棉桃。
等棉桃相继炸开成雪白的棉花,便已经是金秋十月了。
婆婆说攒够了钱就送我去学校,而那时候我已经快十岁了。
但上不上学的,对我来说真没多要紧。
那些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夯实了我一生的力量。
我小的时候,婆婆总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
比如她说大青虫和蛾子是庄稼的攻击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春天,守护好了春天,米缸才能满满的。
她说棉花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我们采集星星去卖钱是很有趣的事。
寒风刺骨的时候,她推开我们那吱吱呀呀的木门出去搬柴火进来,还要说一句:“好尖好尖的风啊,辣得脸疼!”我就不明白了:风是看得见的吗?是有形状有味道的吗?为何不仅是尖的,还是辣的?
长大后,我发现,她真是天生的诗人啊!她的诗意,她不切实际的浪漫,在悲苦的一生里竟然越活越浓烈,继而影响了我。
深秋的时候,地里没什么活了,婆婆便在河边静坐,抽叶子烟,时不时敲一下烟锅。
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河对岸是她的老家,她却一生没有再跨过去。
那岸边的芦花都开了,轻轻盈盈的,随风摇摆,沙沙沙。
我越来越大,她越来越老。
我用采集星星挣的钱去上了学,由于她教我的很多字,还有许多的生活基础,追到同龄人竟也没有那么难。
等我念到大学,不用她种地供我了,我做家教,勤工俭学,寒暑假打工,我可以养活婆婆了。
但彼时的她也是八十有余,已到暮年。
开始耳背,与她说话要用吼的才能勉强听得见。
“婆婆,你说我是你捡来的,真的假的哦”
“你是芦花变的,小妖怪夹的”她又开始胡说八道。
“婆婆,他们都说你在等一个人,他是谁呀?”
我不止一次打探她年轻时候的秘密。
婆婆好像没听见,呆呆地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吧嗒了一口叶子烟。
她的脸已经皱得像当年被遗弃在芦花地里的我了,但眼里还有光,大概便是那一丝光,支撑着她这一生的浪漫,这一生的诗意,这一生的等待吧!不然她为何为我取名“玲珑”呢?玲珑骰子安红豆,这是入骨的相思啊!
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
(节选自农视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个大家默许的“潜规则”毁掉了一桩本该美好的姻缘,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两岸土地之争的激烈,矛盾的不可调和。
B.“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这“小性子”写出了婆婆的任性与执拗,也是导致她爱情悲剧的原因。
C.“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劳动的本领,也不乏直面生活艰难的信心与勇气。
D.“我”称婆婆是“天生的诗人”,指生活中的婆婆在有意无意间表现出的诗人素养,如婆婆口中的风有形状还有味道。
当然,还有不切合实际的浪漫。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讲述婆婆的故事,娓娓道来,不徐不疾,亲切自然。
B.小说充分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等手法,成功刻画了婆婆这一大胆追求爱情、执着坚守的鲜明形象,感人至深。
C.曾哲友撑小舟随波而去,人们的传言以及这个人再未出现过,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想象的空间。
D.小说里画横线句子中的“老家”,婆婆却一生都没有再跨过去,在表现婆婆决绝的同时,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些许的悲凉。
3.小说两次写到婆婆为“我”取名“玲珑”,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其作用。
(5分)
4.与孙犁的“诗化小说”《荷花淀》相比,《芦花深处是老家》同样注重诗化意境的营造,请结合小说进行赏析(至少两处)。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一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
渊明的脑子昏昏沉沉地,他从枕边书箧摸出一本书,是慧远和尚送给他的那本经论,原是他最心爱的,自从慧远死后,他虽看过几次,却终于看不下去。
灯盏盘里已没了菜油。
他合上书,闭眼默想。
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
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不见他发过火。
闲来就擎一本相书,批评别人的眉生得低、鼻太尖、嘴太小之类的。
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
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
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
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渊明叹着气,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低头沉思。
猛的他脑中划过一个念头:“刘寄奴不会做皇帝吧?”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能有什么吩咐呢?渊明挖空肚皮想了一回“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京城里可有什么消息来?”渊明的面上充满忧虑。
“没有,爹爹。
”
赵老连殷勤地招待着。
席地围坐着连主人的五个。
渊明对面那个酒糟鼻子,堆着笑招呼渊明来尝是不是好酒,渊明咂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酒糟鼻子得意地笑起来,一面望着斜对面的教书先生,正想说话,不料教书先生先开了口,他朝渊明说:“昔闻先生贵体欠安,今日得见芝颜,想必已经霍然了。
”“是!是!”渊明恭敬地回答。
酒糟鼻子正要箱夹第二只河虾,连说:“呃?我倒忘了,陶先生还生病的哩!我老早想来望望你,可是终没空。
”说着向着左肩下的一个:“桂生哥!我是对你说过哦?”那个微微笑了笑。
“是!是!”渊明很恭敬地回答着。
“请呀!请呀!”主人指着菜肴说。
大家边吃边闲谈。
桂生说到今年又要加粮税,酒糟鼻子嘶着声音喝道:“真他妈!都是这些官府们玩的鬼把戏,那里能加到皇上库里去?官!做官的都爱钱。
”
“这话说的对!譬如陶先生就不肯做官。
”老连的口气像是分解,像是赞叹。
教书先生摇着头,说道:“贤者避世,这叫贤者避世。
避世者,避开了世事也。
”
渊明没有理会这些。
他朝桂生追问:“有没有关于相国宋王的消息?”“没有。
”
教书先生晓得不少伟大人物的事迹,且非伟大不谈,这时他找到机会,赶忙说,“宋王真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
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
渊明的心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的缘故。
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
他满满地喝了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