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设计提问优化复习课堂——对一节复习课课堂提问的观察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设计提问优化复习课堂——对一节复习课课堂提问的观察与分
析
【关键词】课堂观察科学设计优化课堂
高三复习课要求容量大、进程快、任务具体、实效性强,于是,在巨大的教学进度压力下,授课教师往往把强力灌输、快速推进当做复习课的常态。
这种背离课堂设计科学的做法事实上并没有取得原先所期待的效果,反而将学生推向了厌听厌学的泥淖。
无论在什么阶段,课堂都应以问题的解决为基础,教师应科学地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以期达到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为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尤其是课堂提问设计,对优化毕业年级的课堂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笔者日前以我校“课堂观察”课题组成员的身份,从“课堂提问”维度对我校一节以高三复习课为主题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进行了观察分析,借此从课堂提问的设计方面探讨优化毕业年级复习课的一些方法。
一、课堂提问中的记录及分类
为了提供详尽的分析依据,笔者从教师提问、学生答案、学生应答方式、教师回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观察记录。
根据该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师实际授课情况,我将《压缩语段》这节课分为四个教学小单元:二、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入手优化课堂
优化策略1.结合教学重难点,分组合理设计问题
将本课发生的课堂提问分别归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从而可得到四个作用不同的问题组,各组提问数量的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给出的数据不难看出,本课提问的密度非常高——课堂提问显然成为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
然而,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我们同样发现教师在课堂设计方面的不足:提问次数及对应内容的分布不合理。
作为本课最主要教学目的的“技巧方法概括”单元提问偏少,而“真题分析”这个旨在让学生熟悉题目类型的单元的提问明显偏多。
所谓教学设计,当然应该是有备而来,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地预设问题,在授课中准确简洁地提问。
因为授课者对提问预设不足,导致本课在“真题分析单元”发生了过多的无谓提问,其中不少问题存在较明显的重复,影响了课堂的效率。
因而,结合教学板块的区分,以“问题组”的形式来预设问题,将能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达到优化课堂的效果。
优化策略2.从学生的应答入手,优化提问的难易度
在学生应答方面,这节课的数据呈现出这样的分布:
这组数据暴露出教师问题设置在难度上的不合理。
通常说来,“集体回答”的问题通常是较为简单的基本知识性的问题,这类提问的特点在于:思维层次较低,但是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因而在课堂设计中应予以适量安排,仅有一次显然欠缺合理性。
“无应答”的次数所占比例最大,通常说来,在两种情况下学生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无应答”的反应:一是问题太难,不能答;二是教师追问太快,来不及答。
根据“提问统计表”的显示,本课中教师在处理“高考真题”单元时出现“无应答”的情况频次最高。
这是因为学生刚刚接触这个高考专题概念,具体的解题方法尚未形成,这组提问对他们而言是有难度的。
另外,恐怕是毕业班复习课的缘故,授课教师为了在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追问的速率非常快,学生确实存在思索不及无法回答的情况。
关于“零星回答”,笔者认为这更是使课堂难易完美结合的良机。
在学生的“零星回应”中,教师可以借局部而知整体,抓住少部分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发现“藏匿”于大多数学生心中的疑问或不足,更可借机发挥。
对比“零星回答”中的差异,还可能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理解程度上的差别,适度地调整授课设计。
“讨论后回答”往往是针对高层次的思考问题,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遗憾的是本课中这样的回答竟是空白,错过了许多可能出现的课堂精彩瞬间。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结合学情设计提问,科学安排提问的难易程度,是我们优化课堂的有效途径。
提问的层次设置,不仅可以满足全体学生,更有助于尖子生的培养,使课堂更高效。
优化策略3.改变教师的回应态度,赢得更多的课堂精彩
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在回应学生回答方面总表现出“不予回应”的态度。
很多毕业年级教师更是怀有这样的观点:高三学生已经不是孩子了,就不必像低年级学生那般给予表扬回应了吧。
殊不知,伴随着这样的观点的蔓延,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正在消减。
一句肯定的话语就可能换回学生争相举手抢答问题的热情,何乐而不为呢?更重要的是,表扬不仅是提问过程中必要的一环,更是教育过程中的大学问,千万别忘了,表扬学生就是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