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片段]
1.新课伊始出“险情”。
师:(多媒体出示三角形)请看它是什么图形?
刘正阳:(迫不及待地抢答)三角形。
师:为什么叫三角形呢?
刘正阳:因为它有3个角。
师:它的三个角在哪儿,你能上来指给大家看看吗?
刘正阳三步并作两步上台,指的却是角的顶点。
这时,敏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裴雪聪没等我说话就大声地喊了出来:老师,刘正阳指的不对,它指的不是角,而是角的顶点。
“顶点?”“顶点是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我一下子乱了方寸,不知如何是好。
2.尊重学生促生成。
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我故做平静地说:“裴雪聪,请你到前面来,结合图向大家介绍一下顶点是什么。
”
裴雪聪从容地走上台,边用手指着角的顶点边说:这只是角的顶点,根本就不是角。
(先用手比画角的两条边,然后又在两条边之间画了一个弧形)这才是角。
还没等我做出反应,他又接着说:我还知道角除了有一个顶点外,还有两条边(边说边用手指);“角”还可以不写(这个)字,用“∠”表示(边说边用手指在黑板上比画)……
3.巧用生成显灵动。
裴雪聪的“博学”让我颇感惊喜和意外。
至此,我只得告诉自己:把精心的预设收藏起来吧!师:从裴雪聪的发言中,你对角有了怎样的认识?
任佳琪:我知道我原来认识的角也是错误的,把角的顶点当成了角。
刘文斐:我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顺手拿起三角尺,用手指出顶点和边)
刘浩:现在,我不光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知道角长什么样。
师:那角究竟长模样,你能把它画到黑板上吗?
刘浩很认真地把三角板上的一个角“移”到了黑板上。
本想借助刘浩画的角教学角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的,可惜我还没来得及开口,刘晨钰又拎着学具袋跑上了台。
刘晨钰:我知道,角还有大小。
(从学具袋中拿出剪刀,慢慢张开)这样,角就变大。
(又慢慢合拢)这样,角就变小。
……
[教学反思]
理想的课堂,一直是我追求的梦想。
曾以为一帆风顺、没有异样声音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曾以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师生配合默契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曾以为……但经过《认识角》这节课后,我以为:没有异样声音的课堂缺乏跳动的节拍,没有动态生成的课堂缺乏流淌的快乐,没有智慧挑战的课堂缺乏成长的灵气。
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是尊重生成,本节课,对于“指角,摸角体会特征,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等环节,在课前我做了精心的预设,但当课堂上裴雪聪的个性思维喷薄而出时,我理智地放逐了原有的预设,尊重了现实的生成。
其次是敢于调整,具体地说,就是环节的推进可以在生成中相机“增减”,研究的主题可以在生成中适度“更换”,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变奏”,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