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_《溜冰圆舞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溜冰圆舞曲》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溜冰圆舞曲》,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培养学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对待自然、对待生活。
2、过程和方法
(1)想象溜冰的场景,视唱第一圆舞曲的A主题。
(2)分别聆听四支圆舞曲,从音乐要素与情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每支圆舞曲的曲式结构。
(3)完整聆听《溜冰圆舞曲》感受圆舞曲的节拍、情绪、音乐风格及结构特点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圆舞曲体裁,知道圆舞曲的三拍子特点、强弱规律、典型节奏及了解强调第一拍的节拍重音。
(2)能够感知音乐要素的变化,体验不同的情绪。
(3)学习模进的创作方法,能够以模进的方式发展旋律。
※教学重点
聆听四支圆舞曲,从音乐要素与情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每支圆舞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
把握《溜冰圆舞曲》音乐要素的变化,创造性地树立合理的音乐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冬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有很多有趣的户外游戏,像滑雪、溜冰,同学们是不是都非常喜欢?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视频花样溜冰,请同学们在观赏时注意用耳朵听,感受优美的音乐,注意音乐的节拍、强弱规律怎样、注意音乐的速度、情绪如何?
生讨论回答:四三拍子,强弱规律是强、弱、弱,中速度,优美抒情、欢快活泼等
师提问:看到这个画面,根据听到的音乐,我们给乐曲起一个什么名字呢?
生:《溜冰圆舞曲》
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只有画面,没有音乐会是怎样的呢?
总结出如果没有音乐就不会这么精彩,这么震撼人心了。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首《溜冰圆舞曲》
二、新课学习
1、介绍圆舞曲体裁:圆舞曲起源于奥地利,是一种三拍子的民间舞曲,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
舞蹈时,由两个人成对旋转,故被称作“圆舞曲”。
2、介绍《溜冰圆舞曲》
《溜冰圆舞曲》是法国作曲家瓦尔特费尔于1882年创作的一首
管弦乐曲.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同样风行,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之一,作曲家将圆舞曲和溜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写成。
乐曲由序奏、四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每个段落都像一幕冰上芭蕾。
3、分段欣赏:第一圆舞曲
(1)聆听A、B两个主题,想一想,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有什么区别?旋律进行分别有什么特点?节奏分别具有什么特点?分别描绘了什么场景?生听完小组合作讨论回答
师总结;
A主题长音、长时值,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宽广平稳、流畅明丽,使人联想到溜冰的人们舒展优美的舞姿。
B 主题运用了短促的八分音符并强调其节奏,旋律活泼跳动,使乐曲充满了轻松活泼的情绪。
(2)视唱第一主题
师生一起分析乐谱,随琴视唱
(3)师生互动一起认识第二主题的节拍重音记号,了解圆舞曲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
(4)完整聆听第一圆舞曲,记录AB两个主题出现的顺序及结构如何?学生听音乐时划拍、跟唱。
学生:第一圆舞曲结构:
A B A
4、分段欣赏:第二圆舞曲
(1)请同学们先看第二圆舞曲的A主题的乐谱,一起分析旋律特点,划出旋律线
(2)聆听第二圆舞曲,请边听音乐边用手势表现音乐,思考A、B段音乐情绪是怎样的?A主题会让你联想到溜冰者怎样的动作和姿态?B主题好像听到了什么声响?
生小组合作,讨论回答
师总结:
A主题运用了直线上升的旋律线,忽上忽下的大跳音程以及频繁的休止符,表现溜冰中矫健的腾空动作,乐曲情绪欢快而有力,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在溜冰场上大显身手的溜冰者洒脱的姿态。
B用快节奏的装饰音,轻巧而诙谐,仿佛腰上系着铃铛的溜冰者在冰上表演着滑稽的舞蹈动作。
(3)完整聆听第二圆舞曲,记录AB两个主题出现的顺序及结构如何?
师生互动听音乐时A主题用手势表示,B主题用打击乐器表示学生:
第二圆舞曲结构:
A+B+A
5、分段欣赏第三圆舞曲
(1)聆听第三圆舞曲,思考音乐有几个主题,有何不同?出现的顺序及结构如何?主奏乐器是什么?典型节奏如何?
小组合作回答问题
师总结
A主题由弦乐奏出,具有与第一圆舞曲同样舒展平稳,流畅悠闲的特点,展现了优美的舞姿。
B主题轻松活泼,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情绪对比。
(2)节奏练习:1. X - - X - - X - -
2. O X X X X X X
师生一起口读、手拍节奏
6、分段欣赏第四圆舞曲
(1)聆听第四圆舞曲,思考音乐有几个主题,主题出现的顺序及结构如何?音乐的情绪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什么引起的?
小组合作思考讨论回答
师总结
第四圆舞曲结构:
A+B+A
A主题抒情优美的乐段,旋律采用模进手法发展而成,乐队如同微风般柔和轻盈、委婉甜美的旋律。
B主题在八分音符上进行,非常活泼。
学习第一主题旋律的创作方法:模进
(2)随音乐舞动起来
舞动起来:抒情的音乐轻轻摇晃身体;活泼的轻轻拍手跺脚。
三、评测练习
1、测测你的灵不灵
放四个圆舞曲的主题让学生听辨
2、圆舞曲的节拍()强弱规律()
3、《溜冰圆舞曲》的曲作者()作品结构()
四、完整欣赏演奏版视频《溜冰圆舞曲》
五、总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溜冰圆舞曲》,你一定从音乐中感受到溜冰者婀娜的舞姿,也体会到冬天带给人们的快乐,愿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主动学习音乐,深刻感悟音乐,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学情分析
1、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音乐素质很差,音乐知识和音乐技都较差。
2、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观念不正确,学习兴趣较低,胆子又小,缺乏自我表演能力。
3 、初中生正处于变声期,唱歌较困难。
音乐鉴赏水平也很低。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目标达成也很好,因为我紧紧抓住音乐的本身特点,围绕一系列审美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并表现音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原因是:
1、音乐是视觉、听觉的艺术,我先用花样溜冰视频充分调动了
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
2、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看视频、听音乐、打手势、视唱练习、节奏练习、舞蹈等音乐实践活动,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3、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认真聆听,积极的探究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记住了四个圆舞曲个音乐主题。
教材分析
《溜冰圆舞曲》作于1882年,原名《溜冰的人》。
这部作品是法国音乐家瓦尔特费尔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圆舞曲。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巴黎,溜冰和圆舞曲同样风行,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之一,乐曲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写成,即序奏接上四支双主题短小的圆舞曲,再加上尾声。
乐曲开始是序奏,A大调。
采用第一圆舞曲音调素材,速度缓慢,节奏自由,描绘了冬日美丽的景色。
接下去是四支小圆舞曲,每支舞曲有A、B两个主题,描写了溜冰人愉快的心情和优美的舞姿。
每个段落都像一幕冰上芭蕾。
四支圆舞曲一一呈现之后,第一圆舞曲和第三圆舞曲相继再现,最后接尾声。
这里用了一系列快速的上、下行音,形象地描绘了溜冰人已尽兴,正向岸边划去。
乐曲最后结束在主和弦上。
评测练习
1、《溜冰圆舞曲》曲作者是()国()作品结构()。
2、圆舞曲的拍号是()强弱规律是()。
3、聆听《溜冰圆舞曲》音乐片段一、二、三、四,说出是圆舞曲的哪个主题。
课后反思
1、本科教学中,首先采用视频导入,让学生感受三拍子的律动,花样溜冰配圆舞曲,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带到了一个溜冰的氛围,从这个环节中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兴趣,瞬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前面比较感兴趣,都很积极的配合,但是由于曲子较长,后面的时候感觉学生有些乏味,效果不如前面。
2、在分段欣赏时,抓住重点和难点,分析和聆听了四个小圆舞曲,运用对比的手法,听赏,感知,分析,体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掌握圆舞曲的三拍子感受。
同时加上学生的亲身体验,肢体的表演律动加深了音乐的理解。
虽然学生很少接触圆舞曲,但感觉本堂课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掌握了圆舞曲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
并结合视唱,身体、手势动作,节奏练习,舞蹈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记住了几个圆舞曲的主题旋律。
学习效果非常好!
课标分析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演途径之一。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初中7-9年级能够在感知速度、节奏、旋律、音色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了解其音乐表现作用。
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运用音乐表情术语进行描述;能够感知音乐情感的变化,并能简要地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