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组世界各地的时间图片,如纽约时代广场的跨年庆典、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时间会有差异。接着,我会提问:“大家知道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吗?地球自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重要性。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继续关注地球自转带来的影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已有一定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然而,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仍存在理解不深、认识模糊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内化程度。
3.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如分析昼夜长短变化、时差产生等,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拓展任务,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答方法,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地理学习。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
2.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自转模型,通过实际操作,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现象。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以下问题:
a.为什么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
b.解释北半球和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不同影响。
c.计算北京(东经116°)和纽约(西经77°)之间的时差。
4.拓展阅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昼夜时长、时差等,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分享你的发现。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情,本章节教学设计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原理及实际应用。
2.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3.学生对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理解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在探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地球仪、地图等教学工具,直观展示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和地理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4.地转偏向力:讲解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方向和作用,分析地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昼夜交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2.时差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调整时差带来的困扰。
4.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地球自转速度与地球上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运用地球仪、地图等教学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提高空间想象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地转偏向力在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如风向、洋流等。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根据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计算不同纬度地区的昼夜时长。
2.给出两个城市的经纬度,让学生计算它们之间的时差。
3.分析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解释北半球和南半球风向的差异。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航空、航海、通信等,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作一份PPT展示成果。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结合所学知识,确保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拓展。
2.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鼓励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以提高作业质量。
3.作业提交时,要求书写工整、条理清晰,确保作业的可读性。
1.2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地转偏向力教学设计高二地理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原理。
2.学会运用地球自转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变化、时差产生等。
3.能够通过观察地球仪,分析地球自转对地表事物的影响,如地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等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速度等,让学生对地球自转有基本的认识。
2.昼夜交替: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原理,通过地球仪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昼夜更替的过程。
3.时差:解释地球自转导致时差产生的原理,举例说明不同地区之间的时差计算方法。
2.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的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地球仪、地图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3.学生在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能力,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4.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理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4.实践应用:设置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不同地区之间的时差、解释风向变化等。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6.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自转地理意义的重要性,巩固学生的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航班时刻、电视节目播放时间等,引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规律和速度变化。
3.地理意义:详细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差和地转偏向力等地理现象,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的形成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