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优化方案讲义练习(全国卷I)第六章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三提升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5·广东高考考前模拟)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下列横线处。
①尽管巴黎保持了艺术上的主体力量,但是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也没有减弱。
②这座城市在发现、培育、力举来自外域艺术家的同时,对本地艺术家的发展尤为注重。
③巴黎是个尊重艺术的城市,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
④然而,这些抱着梦想来到巴黎定居的艺术家,都是在这里成为以后享誉国际的艺术大师。
⑤因此,巴黎的艺术主体仍是巴黎。
⑥我们知道的梵高、毕加索等都是非法国裔人,更不是巴黎本地人。
⑦莫罗、莫奈、高更、塞尚等都是居住在巴黎的法国人,是这座城市孕育出了这些艺术大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语言连贯能力的考查。
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是巴黎诞生了众多的世界级艺术大师,先写对本地艺术家的培育,再写对来自外域艺术家的扶持。
答案:③②⑦⑤①⑥④
2.(2015·福建省泉州市高三模拟)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组是( )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D.③⑤②①④⑥
解析:选C。
先提出观点,从而引出阐述的对象“默契”;然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介绍“默契”的特点。
注意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会抓取关键词。
3.(2015·河北衡水中学一模)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递丰富、质朴、真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①从“家风”入手做文章
②正是媒体不容回避的责任
③通过广大群众的参与
④应对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挑战
⑤千方百计引导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⑥恰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当代国人的价值追求巧妙结合
A.⑤④⑥①②③B.⑤④②①⑥③
C.①⑤②③⑥④D.①⑥④⑤②③
解析:选B。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整段文字的话题为“家风”,围绕现在如何对待家风,以及媒体的责任等问题进行解说,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以及标点符号来看,第②句是一个总结句,不应放在句号的后面,故按照先“引导”后“应对”的逻辑顺序可以确定句号前的语序应为⑤④②。
再结合后面语境的提示,第③句中“广大群众”参与、传递,
可知放在最后,由此确定句号后的语序应为①⑥③。
故此答案为B项。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无意颂扬苦难。
如果允许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深刻的底蕴。
①由于它来之不易,绝不会轻易丧失
②人性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③我宁要平安的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
④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
⑤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
⑥但是,我相信苦难的确是人生的必含内容
A.①⑤②④③⑥B.①⑥④②③⑤
C.③⑥④②⑤①D.③④⑥①②⑤
解析:选C。
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他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首先用排除法,③和①相比较,③更符合文意,假如④衔接③,文段显得很突兀,“它”不知指代的是什么。
如果是⑥,那么正好暗合了文段的首句。
到此已经得出答案C,而且后文“它”指代上文的“苦难”,②句中“借此机会”紧密地衔接④句的“一种机会”,①句中的“它”指代⑤句中的财富,和后文也自然地相吻合。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
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XX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B.⑤②③⑥④①
C.⑤①②⑥③④D.②④⑥③①⑤
解析:选D。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中国珠算”,围绕“中国珠算”的特点及优点分别从不同方面来解说,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②句承接上句,总说算盘的结构,第④句紧接第②句,介绍算盘蕴含的原理;第⑥句承接上文,介绍珠算口诀,第③句紧接第⑥句说明口诀的作用;第①句进一步描述“中国珠算”的优点,第⑤句描述珠算可以与电子计算器相媲美。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说文解字》里没有“饺”这个字,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面皮包起羊肉煮来驱寒的,“娇耳”即后来的“饺耳”“饺子”。
①它的意义非常单一,可见它被创造的原因,就是饺子的出现
②可以看出这种食品的源远流长
③它的出现约在魏晋南北朝前后,因物品诞生而造
④有研究认为饺子与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有关
⑤“饺”是形声字,表一种有馅的半圆形面食
⑥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从“饺”这个字的诞生
A.⑤③⑥②④①B.④③①⑥②⑤
C.⑤①③④⑥②D.③⑤①⑥②④
解析:选D。
整个语段思路是由“饺”字说到“饺子”。
根据语段首句可以确定第一句应是③,接着找出相连的两句:⑤①。
7.(2015·太原市模拟考试)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强调“意”,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
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尴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
①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
②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
③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
④《周易·系辞》说:“书不言尽,言不尽意。
”
⑤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
A.②①④⑤③B.③④①②⑤
C.⑤③②④①D.③④⑤②①
解析:选C。
先从中国说起,然后说国外。
⑤在第一位。
接着说中国应该是③②④同说《周易》不能分开。
①总结,在最后。
8.(2015·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模拟)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杭州塘栖古镇,一家名为“老刀”的传统糕点店铺前挤满了来自各地的食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老刀”指的是糕点老师傅的意思
②原来这句话出自乾隆之口
③豆酥糖、椒桃片、饿煞饼、枇杷梗
④各种江南经典小吃应有尽有
⑤与店家交谈后得知
⑥包装纸还印着一句霸气十足的广告语:“塘栖出老刀,他乡无糕点”
A.①⑤③④⑥②B.③④⑥⑤②①
C.④③⑥①⑤②D.⑤①②③④⑥
解析:选B。
考生在解答此类题时需要注意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
首先,应接着横线前面的话,交代完店铺前的情况,再是经交谈得知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还”“原来”等词语的照应作用和“这句话”的指代对象。
据此,用排除法,很容易判断出答案为B。
9.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D.楼阁新成花欲语
解析:选B。
A项“落红满地”写的是晚春景色,与“此是春来第一声”矛盾。
B项与诗歌内容和意境正好相符。
C项“春山”写的是山中景色,与第一句“城雪初消”的“城”矛盾。
“一路鸟空啼”写的显然不是一声鸟啼,与“春来第一声”矛盾。
D项未写声音,也看不出描写春天景色的意思。
10.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庭鸟迹印苍苔。
A.只道林间无人至B.小院地偏人不到
C.门巷深深过客稀D.寒气偏归我一家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开到一半的石榴花鲜艳欲滴,与浓绿的叶子相得益彰;风雨欲来,苍翠的槐树影子更为深沉,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
“小院地偏人不到”与“满庭鸟迹印苍苔”衔接最自然、紧密。
A项“林间”与“西斋”不合,C项“过客稀”不及“人不到”,D项“寒气”与全诗意境不合。
11.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文意最连贯的一句是( )
核桃林散发出苹果般的清香,油润的叶子上,反射出点点灯光,警戒的战士游动着,刺刀尖上一明一暗的亮光,__________________。
A.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B.就像一只追绕他的萤火虫
C.正是他那双明亮的眼睛
D.仿佛是天上闪烁的星星
解析:选B。
抓住语境材料中本体与选项中喻体的相似点,根据“游动”“一明一暗”这两个特征去分析。
12.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文意最连贯的一句是( )
任何一个神经细胞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系列与之有关的记忆群的活动。
情节是以“自我”来根据事物内容自问自答,边设置场景、角色,边加以深化发展的。
形象思维构出画面(可视内容),语言记忆(逻辑思维)则是“自我”根据画面内容做出的逻辑反应,成为下个画面的心理需求,概括地说,__________________。
A.逻辑思维内容确定了形象思维内容,形象思维又诱导了逻辑思维
B.逻辑思维内容确定了形象思维内容,同时又诱导了形象思维
C.形象思维内容确定了逻辑思维内容,同时又诱导了逻辑思维
D.形象思维内容确定了逻辑思维内容,逻辑思维又诱导了形象思维
解析:选D。
前面语境说“形象思维构出画面”,“根据画面内容做出的逻辑反应”,其陈述对象是“形象思维”,A、B项换成了“逻辑思维”,可排除。
“成为下个画面的心理需求”,说明“逻辑思维又诱导了形象思维”。
13.下列各句中最适合填在横线上的一句是( )
尊严的具体性不只表现在工作有岗位、生活有保障上,更表现在你可以自由、独立地存在,不会依附于强权,可以建立并实现你的自我价值。
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的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
B.国家才是有尊严的国家,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
C.才会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才使每个国民成为有尊严的国民,国家才是真正有尊严的国家
D.每个国民才是有尊严的国民,才会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重,国家才会由无数个有尊严的国民构成真正有尊严的国家
解析:选A。
注意说话的顺序,一般的顺序是由小到大,由国民的尊严到国家的尊严,再到国家受到尊重与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