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可编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期广为传 播,并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传入中国
相传东汉初年,明帝一天晚上突然梦见一 位闪耀日光的金人。有人说这应当就是西方 的佛。汉明帝于是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 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 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 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 位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盛行, 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佛教是哪里产生的宗教? 何时传入中国?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时期
பைடு நூலகம்儒学
佛教
道教
汉代
汉武帝: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
呈繁荣之势
明帝于洛阳修建白马寺
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形成, 有五斗米道、太平道等
1、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2、争夺劳动力,影响小农经济的发展 3、逃避赋税,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
反佛灭佛运动
1、民间反佛: 代表人物是范缜,著有《神灭论》
2、统治者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
3、影 响: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 上受到遏制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 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 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 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儒学复兴运动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朝立国后 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佛、道“三教” 并立,使佛教、道教横流,全国弥漫着迷信风气。
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经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士大夫, 决心挽救世风,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重振儒家精神 和经典伦理道德,这就是韩愈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他从 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 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淡 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 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道人又有白徒,尼则皆畜养女,皆不贯人籍。 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南史·郭祖深传》
南北朝时期的佛寺、僧尼人数表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晚 诗风凝重沉郁,多为感时伤世之作,反映了 唐 唐朝日渐衰败。
书法 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 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 精,世称“书圣”。
王羲之《兰亭集序》




















》 拓


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 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遵劲 的柳体最为有名,世称“颜筋柳骨”。
唐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谢谢观赏
北京临川学校 杜晓明2023年10月13日制作
二、文学艺术
文学
时期 魏晋南北朝
代表人物及作品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 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时代特点
气势雄伟、 慷慨悲壮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龄、骆宾王与
(618~713) 陈子昂等
融合南北文风、 充满勃勃生机
盛唐
边塞诗:高适、岑参;山水诗:王维、孟浩然
开朗奔放、

(713~766)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领域
成就
数 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农 学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
地 理 学 西晋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 地图的方法
(隋) 赵 州 桥
(唐)《金刚经》868年
隋唐时期 建 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思想特点: 1、思想活跃、多元、融合共生; 2、三派相互影响、借鉴; 3、儒家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
多元共生 ,相素吸收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吸收

吸收

吸收 吸收
吸收 吸收

三教论道图
佛教、道教发展的影响
鉴真(688——763)
唐招提寺(鉴真与弟子在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
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历 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 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他回国时携带 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
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 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 商人、侨民、成为当 时的国际大都会。新 罗、日本两国文化都 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 多使节和留学生,有 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 中进士。唐朝后期, 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 亚商人在广州、泉州 等港口城市定居。
(唐)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雕塑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舞蹈
唐代乐舞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三、科技
祖冲之
《齐民要术》书影
《禹贡地域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
——范缜《神灭论》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 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 “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竹林七贤”是指魏 末晋初的七位名士: 阮籍、嵇康、山涛、 刘伶、阮咸、向秀、 王戎。七人是当时玄 学的代表人物。
刚健清新
中唐 (766~835)
白居易(讽喻诗)
诗风平实浅近、 讽喻诗作大量涌现
晚唐 (836~906)
杜牧、李商隐(小李杜)
凝重浓郁
试归纳社会变迁对唐诗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盛 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 唐 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中 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 唐 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课标要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 领城的新成就,体会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了解 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
【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一、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 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太上老君
道教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 等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以“道”为最 高信仰、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 典,追求修炼成神仙的一种中国本土宗教,主要 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张旭《步虚词》
怀素《自叙贴》
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 “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局部
《女史箴图》(局部),东晋,顾恺之,唐代摹本, 全卷长,高,(大英博物馆藏)
隋唐的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深厚,人物画注 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 为“画圣”。
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3)唐朝的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又到周边
国家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贞观三年(629)玄奘从长安出发, 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 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进 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 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对法 论》《集量论》《大毗婆沙论》等 论典。不久声名大起,五年后游历 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 国。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受唐 太宗召见,住大慈恩寺。
雕版印刷术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火 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四、中外文化交流
(1)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
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2)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
魏晋 南北朝 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在中国盛行,吸收儒学的精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
髓,渐趋中国本土化
“贵儒”和“尊道”
隋 代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唐代
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 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
挑战;韩愈提出儒学复兴 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