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模块综合测评 湘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6·潍坊四县一区期中)读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状况图(A图)、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坐标图(B图),回答1~2题。
A图B图
1.A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中,人口总数最多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2.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所示人口增长特点与A图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基本对应的是( )
A.①-甲B.②-乙
C.③-丁D.④-丙
【解析】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就会增加。
该地区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四阶段一直都是正值。
第2题,根据B图中①②③④四点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和数值判断其人口增长模式;根据A图判断,甲为原始型,乙、丙为传统型,丁为现代型。
【答案】 1.D 2.A
3.(2016·广州调研)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解析】由题干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时间段我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年均增长5.23%)明显高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4.46%),说明该阶段我国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滞后于城镇空间的扩张速度。
【答案】 D
(2016·大连调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
读图,回答4~5题。
【导学号:64490100】
4.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②下水道多③绿地多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②禁止开采地下水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解析】第4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
第5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能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 4.A 5.C
(2016·温州市十校联合体期中)某品牌电子商务平台2015年“双十一”网上购物交易金额高达912.17亿元,并产生了约6.8亿件快递量。
据此完成下题。
6.“双十一”巨量快递能及时投送,主要得益于( )
A.娱乐业发展B.工商业发展
C.物流业发展D.金融业发展
【解析】巨量快递能及时投送需要发达的物流业。
【答案】 C
下图为农业分类示意图。
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甲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B.精耕细作,劳动力投入多
C.机械化程度高,单产较高
D.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
8.乙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水稻种植业B.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D.乳畜业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从产品种类看甲和乙都是作物为主,属于种植业;从劳动力密集程度看甲劳动力密集程度高,乙劳动力密集程度低;从产品用途看,甲主要是自给用,乙主要是出售为主;综合以上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
【答案】7.B 8.C
(2016·太原模拟)图1中的铁路线是2014年底贯通的兰新高速铁路局部路段,为保障列车正常运营,该路嵌建有许多地上隧道,在隧道一侧留有通风和采光的窗口。
图2是该路段甲地隧道施工现场。
据此完成9~10题。
图1 图2
9.图示路段线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 )
A.生态B.气候
C.地形D.水文
10.地上隧道的主要作用是( )
A.阻挡风沙B.遮阳防雨
C.避寒保温D.防御滑坡
【解析】第9题,图示地区地势高差较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兰新高速铁路近似沿等高线延伸,因此其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地形。
第10题,西北地区风沙大,地上隧道主要是阻挡风沙。
【答案】9.C 10.A
(2013·福建高考)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下题。
1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D.闽浙丘陵
【解析】根据农产品的分布进行空间定位。
从图上看,该地区种植甘蔗、水稻,还能养鱼,应位于较低纬度的水乡。
选项中的河套平原、黄淮平原、辽东丘陵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热量不能满足甘蔗种植的需求,只有D项闽浙丘陵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8分)
材料一澳大利亚最大钢铁公司在印度投资建立多家工厂,以满足印度汽车制造商和建筑商对钢材的大量需求。
材料二印度已成为向澳大利亚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材料三澳大利亚(左图)和印度(右图)略图。
(1)A地是澳大利亚重要的混合农业区,说明促进该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并指出该地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
(8分)
(2)简析印度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建厂的主要区位条件。
(10分)
(3)分析促使大量印度人移民澳大利亚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对迁入地的影响。
(10分)
【解析】第(1)题,农业发展的社会因素可以从市场、交通、技术和劳动力方面回答;澳大利亚农业区位于大分岭西侧,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所以水资源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自然条件。
第(2)题,印度吸引澳大利亚钢铁公司建厂结合工业的区位条件回答即可。
第(3)题,促使印度人移民澳大利亚的原因可以从印度人口压力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回答;人
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可以从利弊两方面说明。
【答案】(1)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
(答对其中三点得6分) 限制性自然条件:降水少(或灌溉水源不足)。
(2)印度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市场广阔;政策支持;海陆交通便利。
(答对其中三点得6分)
(3)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压力大;就业困难;社会福利保障差。
(或答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好。
)
影响: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加人口对社会、环境的压力。
13.(2016·重庆七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已连续19年位居全国首位,为推动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材料二澳大利亚常年植棉面积50万公顷,平均一个农场400公顷(6000亩),是我国户均植棉面积的2000倍;澳大利亚棉花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大面积种植同一个品种,采用同一个生产模式,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材料三图1为“新疆棉花种植区域分布图”,图2为“澳大利亚农业区域分布图”
图1 图2
(1)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共同的不利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针对该不利条件当地应提倡大力发展____________农业。
(6分)
(2)据材料总结澳大利亚的棉花种植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4分);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社会经济条件是( )(1分)
A.市场狭小B.劳动力价格低
C.政策扶持力度小D.科技水平低
(3)图2中A地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与下表中的____________(甲或乙)对应。
该农业地域类型具有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8分)
(4)
【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与新疆都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发展棉花种植共同的自然条件都是光照充足,不利自然条件都是水资源不足,因此都要发展节水农业。
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以总结澳大利亚棉花种植特点。
第(3)题,图2中澳大利亚农业区属于混合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各占一定比重且商品率高。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具有的优点可以从生态、市场适应和农民自主性方面回答。
第(4)题,可以从澳大利亚棉花种植业的优点方面回答我国新疆棉花发展的方向。
【答案】(1)光照充足水源不足节水
(2)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任答2点4分) D
(3)混合农业乙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充分保持土壤肥力;合理安排农业时间;市场适应性强(任答2点得4分)
(4)扩大棉花生产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加强研发,培育良种,提高市场竞争力;延长棉花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利润(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