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一模)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市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一模)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催生了我国在中程干线客机市场占有率。
B .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是由于激发了大众文化心理的共鸣。
C . 国家层面第一个网约车监管法规出台,给予网约车合法、规范发展。
D . “五水共治”为以“美丽滁州”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打响了头炮。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2020·广东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但归根结底是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的问题,是人类面对生存需求所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套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人类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共性的一面,但不同的国家、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岁月中,又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程发展出各自的个性。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和发扬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近百年的深刻变革特别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一套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理想的自信,是坚持文化自信这篇大文章中一个不应被忽略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想是什么呢?就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内敛、不走极端。
例如,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死亡、战乱、杀人等都是不入画的。
人类社会或大自然的极端的、非正常的表现,都不符合中国文化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以及“和为贵”的中庸之道。
这与以执着的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有很大不同。
西方艺术以激情之极度发挥、揭示之穷尽形相、表现之繁复淋漓为最高境界,比如主张愤怒出诗人,绘画题材也是无所顾忌,战争、死亡、流血、砍头等揭示人类“原罪”及其救赎的事物,全都可以入画。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理想。
如果形象地加以譬喻,那么中国文化就是“包子”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包在里头;而西方文化则是“比萨”文化,习惯于把事物和情感亮在外头。
事实上,一个民族的审美理想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制高点,只有站在制高点上,才能真正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
100多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传统的审美理想受到强烈冲击。
当然,这其中有历史的必然和变革的必要。
无论是今日还是将来,我们始终有必要同西方文明进行对话,互相借鉴也不应停止。
但是,我们不应樊篱尽撤,甚至举手投降。
过去,各种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的文化,包括各种稀奇古怪的建筑、绘画、雕塑乃至以丑为美
的文学创作、艺术表演颇受追捧。
这一现象不能说是正常的状态。
究其原因,是由于近百年来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丧失了信心,甚至盲目自我否定,对西方文化一味顶礼膜拜。
就所谓“抽象艺术”来说,中国才是鼻祖。
世界上只有中国把文字发展成了一门高妙的艺术,书法作品就是高度抽象的线条。
八大山人笔下的花鸟鱼虫,都经过抽象处理,形成了艺术上的高度真实,连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相反,对西方艺术作品而言,艺术家和观众很难建立起共同的欣赏语境。
其实,那些发展了不过100多年的西方“抽象艺术”还很幼稚,很不成熟。
现代艺术思潮曾经覆盖整个文艺领域,但在文学、戏剧、音乐、电影等领域,很多作品突破了艺术的底线,结果失去了观众和读者。
因此,其中不少思潮早已退潮了。
回过头来看,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当真落伍了、过时了吗?当然不是。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今天仍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独特魅力。
我们必须把创作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树立文化自信,必须大力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审美理想。
只有如此,文化自信的恢复和重建才能得到更有力的保证,中国才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摘编自刘斯奋《大力弘扬审美自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不同国家的文化彼此间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其个性是由不同的生存环境决定的。
B . 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根植于中庸之道,具有重视现世生存的情结,是中华文化的制高点。
C . 中国绘画传统排斥社会与自然中的非正常现象,西方绘画则以此为创作的重点题材。
D . 追捧不乏糟粕的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文艺作品,正是我们丧失了自身文化自信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篇即确定文化的内涵,并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这为谈论坚持文化自信和审美自信奠定了基础。
B . 文章第二段运用例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分别论述了中西方审美理想的差异和中西文化的不同。
C . 文章将中西方的抽象艺术进行比较分析,有力论证了中国才是抽象艺术的鼻祖,凸显了写作意图。
D . 对于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文章先阐述内涵,再论述应如何对待,然后指出它对创作的重要性,逻辑上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若要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使其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弘扬中华传统审美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
B . 孔子认为《关雎》一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句评论体现了中华传统审美理想的特征。
C . 西方的“抽象艺术”发展历程不过一百多年,作品很不成熟,很难获得艺术家和观众的欣赏。
D . 要想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魅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3. (9分) (2020高三上·西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4年11月,中国在浙江乌镇举行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一盛会吸引了全球目光。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名字就很“响亮”。
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由中国倡导并举办世界互联网盛会,还是第一次,彰显了互联网大国的自信。
参加这次盛会的嘉宾可谓“明星云集”。
作为分析全球互联网行业趋势动向,梳理全球互联网阶段性发展成果,共商互联网业发展前景的高端会议,此次大会第一次汇集了来自全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网络界领军人物共商发展大计。
此次大会设置了8大板块、13个分论坛,涵盖网络空间各领域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
在分论坛议题的设置中,不仅第一次全景展示中国互联网发展理念和成果、全方位展示中国网络企业的发展成就,而且就世界性的互联网热点议题进行头脑风暴。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8日)
材料二:
乌镇与世界互联网大会结缘,古老历史与未来技术的牵手,赋予“万物智能互联”丰富内涵——站在屏幕前,便可通过人工智能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幅有世界名画特色的艺术照;走上传送带,就能跟随交互设计穿越到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听机械臂灵巧拔动“手指”演奏《茉莉花》,化身航天员登陆“月球”……今年也是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
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
然而迈向“万物智能互联”,有喜亦有忧。
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
中国始终发挥着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作用,努力做网络空间发展的贡献者、网络空间开放的推动者、网络空间安全的捍卫者、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建设者。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3日)
材料三:
今年是互联网发展五十周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在这个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有望成为全球互联网再出发的新起点。
全球互联网极大激发了社会传播能力,但是这个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格局充满着悖论。
一方面,互联网的跨界发展嵌入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相混杂的整体政治经济格局中,延续着不均衡、不对等、不具代表性的全球秩序。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主导的霸权话语却推崇同一性的发展与治理模式,漠视全球各地差异化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诉求,其结果是该话语体系与现实层面的断裂,既无法反映也无法解决全球范围内日益尖锐的危机和抗争。
互联网发展正进入下半场,技术发展需要追求更具代表性的道义标准。
只有克服遏制论、威胁论等零和思维和霸权模式,互联网才能成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催化剂。
(摘编自洪宇《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光明网》2019年10月25日)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 从“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名字来看,这个名字就很“响亮”,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的自信。
B . 从参会的规模来看,首届互联网大会为分析全球互联网行业趋势动向和梳理全球互联网阶段性发展成果搭建了共享平台。
C . 从大会涵盖的内容来看,这次盛会不仅全景展示了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网络企业发展状况,而且对世界互联网热议问题产生重要意义。
D . 全方位展示了第-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主要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我国首次举办这一世界性盛会的自豪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二用形象的描写和翔实的数据,阐述了“万物智能互联”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表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B . 材料三用客观审慎的态度分析了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格局已经无法解决全球互联网背景下的全球范围内的问题。
C . 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充分彰显了我国作为互联网大国和强国的责任和担当。
D .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以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主线将材料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辩证地分析了全球互联网发展
中的喜与忧。
(3)从哪些方面加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 (12分) (2017高一上·应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逸夫:香港影视大佬的大学情怀
冯琳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宁波镇海的一个商户家庭。
逸夫是他的号,他希望自己能够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安逸地度过一生。
出生在富商之家,邵逸夫从小受到家族熏陶,会做生意,也会做电影。
1934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推出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把中国观众带入有声电影时代,之后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出产邵氏电影,在香港影视界独当一面。
1965年,邵逸夫开始进军电视业。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邵逸夫打造了市值164亿的TVB电视王国,奠定了TVB在华人心中的绝对地位。
邵逸夫是史上最年长的在任上市公司主席,拍摄影片1000余部,为中国所有电影制片厂之冠;拥有最多的影院,曾超过200家,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首;同时,他建造了亚洲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
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的“吝啬”传闻倒不少。
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
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500港元的支票。
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有人说,邵逸夫之后的乐善好施起因于此,也有人说,这与他三哥邵山客之死有关。
1983年,邵逸夫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延续生命。
此时的邵逸夫不禁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
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很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齐离开人世。
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用作慈善。
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
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包括台湾国际艺术学院和澳门的东亚大学等。
商人出身的邵逸夫克俭克勤,有着一套自给自足的经商模式。
对于金钱的态度,邵逸夫也十分保守。
他手下很多导演成名之后,都希望能够获得票房分红的权利,但是在邵逸夫这里,就是痴人说梦。
正是由于邵逸夫不肯让手下人尝到更多的甜头,导致邵氏公司人才不断流走,这也是当时的邵氏公司没落的一个原因。
邵逸夫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慈善家。
”1973年,66岁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600万港元,为其兴建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
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
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巨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邵逸夫捐赠600万港元。
此举备受香港各界人士赞誉,邵逸夫也因此荣任“香港艺术节大会”主席以及“香港艺术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1987年1月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捐款。
这一年他向内地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兴建图书馆或科技馆。
他连续19年为大陆大、中、小学教育项目做大笔捐款,累计捐赠33亿港元,项目4500多个,受惠学校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这位笃信“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影视大亨,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因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据统计,二十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
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
邵逸夫说:“我相信人类的伟大在于追求、研究、传授学问、造福人类。
”目前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
该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
邵逸夫散财无数,同样也以不同的形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为邵逸夫颁发GBM勋衔。
邵逸夫凭借他的生意头脑,把自己的电影、电视事业经营得如他的人生一样经久不衰;而他的人生也如电影一般传奇跌宕;虽然已年过期颐,但邵逸夫的传奇还在延续。
在邵逸夫的身上,慈善不只是一朝一夕的善举,更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捐助解救他人的行事态度。
不管是捐款还是建楼,无论高调还是沉默,邵逸夫的善举,我们无法漠视。
(选自《人物周刊》2013年第7期,有删改)
(1)“这也是他的第一笔郑重其事的捐赠”中的“郑重其事”对表现邵逸夫有何作用?
(2)邵逸夫在香港影视界有哪些突出贡献?请简要概括。
(3)文章介绍邵逸夫早年不热衷于慈善事业的目的有哪些?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4)邵逸夫的人生经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诸子散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①;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②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敌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③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sǎng)额头。
②伪:通“为”,人为努力。
③文理:礼法。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 .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 .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 .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2)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水信无分于东西:确实
B . 犹水之就下也:趋向
C . 敌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盗贼
D . 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动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 . 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 .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都将外部因素放在第一位。
D . 孟子和荀子对待性的善恶上观点不同,但都重视弘扬人性之善。
(4)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简述。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7高二下·西宁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 .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 .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 . 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2020高二上·佳木斯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醒晚唐统治者,对于强秦盛极而亡的历史,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以史为鉴,那么就会“________”。
(3)《将进酒》中表达作者的豪迈与自信,被后世仕途失意者用作自慰之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2020·杭州模拟)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一个常见的话题。
某校举办一年一度的辩论赛,辩题是“人工智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正方有以下看法:
人工智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从日常生活的吃穿住行到医疗行业的远程操作,人工智能都发挥了很大作用。
人工智能的决策基于之前的数据记录和算法组合,更为精准,相比人工可以减少出错几率。
人工智能可以连续工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人从简单烦躁而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请站在反方立场上,针对上述看法,任选两点反驳。
要求:先填序号,再作反驳;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
所选序号:()()
反驳:________
9. (5分)阅读下面材料,简要概括我国智能手机存在安全隐患的三点原因。
(三点总字数不超过20个字)
当前,我国超过90%的智能手机使用国外手机操作系统,虽然国内手机生产企业可以对系统进行“二次加工”,但其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
而手机用户下载使用来路不明的软件或盗版软件,则又将会面临病毒感染、信息泄露等更多的风险。
同时,在移动互联网安全领域,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对应用软件的安全审查机制,相
关的法律条文还很少。
因此,我国智能手机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不容小视。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我在写作业,妈妈陪着我,她在看手机”“临睡前,我和爸爸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他在看手机……”最近,南京一群小学生记录下生活中最熟悉的“刷手机”场景,汇编成一首诗歌《放下手机,抱抱我吧》。
②《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17.8%的父母在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
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超过一半家长承认回家看手机的时间多过陪伴孩子。
回家后放不下手机的爸爸妈妈在关注什么呢?大部分家长表示,其实是随便刷刷,“微博一刷,微信群里回几条两个小时没了。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