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框架】
一般到个别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主要讲物质、意识及其关系
包括第四、五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包括第七、八、九、十课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
包括第六课的主要内容
社会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综合探究)







【哲学原理整理】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观)(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1、世界的物质性(包含了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1)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具体事例。


•(2)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低碳经济等。


•(3)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原理
•【原理】①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离开运动谈物质或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应用】这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刻舟求剑;仁者心动;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事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等。


•(4)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稳如泰山”;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等。

•【关键词】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发展经济必须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本地的实际;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

(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
•【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要求我们要增强认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积极主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各种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要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灾精神等);
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受益、满招损。

【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
※复习注意:
①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认为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③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不可分割的。

④任何情况下从理论(马列主义、毛思想、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出发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⑤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够从个别的、静止的实际出发,必须从全面的、变化发展着的客
观实际出发。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
又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应用】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坚持以此为指导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就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

•②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所取得的成果,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实际的结果。

•③自主创新的过程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非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人类改造自然受到惩罚、神舟系列飞船顺利升空并顺利返回、“非典”和“禽流感”的肆虐、抗击“非典”及抗击“禽流感”取得伟大胜利、可持续发展问题、求真务实。

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审时度势;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建设;
奥运健儿的顽强拼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功倍与事倍功半;揠苗助长。

•【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
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是什么?
•就是指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
•(1)哲学依据: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重要性):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党和政府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么办?(方法论要求):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
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
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真理观、认识观(追求真理的历程)】
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

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学以致用;事实胜于雄辩;说了不算,做出来看;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书到用时方恨少;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钓久知鱼性,樵
多识树木;吃一堑,长一智;神农尝百草。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实践决定意识原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真理的绝对性:
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的,一是因为其反映的内容即客
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二是因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②真理是唯一的: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转移,所以对同一
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且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权力、地位而改变)。

(2)真理的相对性
①真理是有条件性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
会变成谬误。

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离开这一特定的过程,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方法论】①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②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和唯一性)要求我们要坚持真理。

•③真理的相对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发展真理,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

“有用即真理”就是一种典型的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中颇具代表性的真理观。

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随人的主观意识变化而转移的东西。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第一次提出某种正确的观点或认识╱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山外有山,学无止境╱
•三、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辩证否定)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
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七~十课)
•唯物辩证法:①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②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一.联系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反对】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统筹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载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神舟飞船、嫦娥工程)。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看问题;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分析和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主观臆造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统筹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载人航天(神舟飞船、嫦娥工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统一╱意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关╱处理……关系╱同时╱导致、后果╱离不开╱一致性、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前后相继历史联系)╱空间相邻------左邻右舍
•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相互依赖。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②相互影响。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③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做法。

•【应用】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分析说明一事举而三役毕;一箭双雕;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维护中央权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实现祖国统一;坚持集体主义。

•【关键词】顾全大局╱国家与各地区或某地区、国家与部单位、各部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全过程与某一阶段之间的关系╱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强调的是相互配合、整体势力,要培养队员集体意识、全局观念╱事关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期的思想╱东、中、西部与全国╱组成部分╱环节╱全局、大局、局部╱战略长远高度╱三农工作与全国工作╱地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分裂、独立


•5、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深化:系统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