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 阅读材料 杜甫心影借兵回纥素材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兵回纥
安、史叛乱之后,由于唐玄宗的猜忌、杨国忠的干扰,哥舒翰兵败潼关,二十万军队一朝覆没。

尽管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依然率军转战,但因势单力薄,要想收复长安,消灭叛军,实非易事。

由于回纥愿意助战,经郭子仪建议,唐王朝借兵回纥,以资平乱。

当时平叛如同救火,一切都从此着眼,为此着想,至于其后果会怎样,已无暇多想,实也难以料及。

过去有些人根据《北征》中的几句诗:“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认为杜甫已事先料到“借兵回纥,终为国患”。

其实杜甫当时并没有这种深忧远虑。

这几句诗的文势直贯下面“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浦起龙认为杜甫“深以速收京阙,直捣贼巢为望”,“盖此时所急,尤在克复,不与《留花门》同旨”(《读杜心解》)。

这种看法,还是比较符合杜诗原意的。

联系杜甫同时所作的《喜闻官军已临贼境》看,就更清楚了:“花门(回纥的代称)腾绝漠,拓羯渡临洮。

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

”在此只见喜悦之情,绝无忧虑之意。

在杜甫写了上面所引两首诗后仅一个月,即肃宗至德二年(757)十月,回纥精骑和郭子仪的朔方军一起克复西京(长安)。

当时杜甫还在鄜州家中,但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没有沉没在一片欢庆声中,而能见微知著,心怀隐忧,以期上下共戒,防患未然:“汗马收宫阙,春城铲贼壕。

赏应歌《杕杜》,归及荐樱桃。

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

万方频送喜,无乃圣躬劳。

”(《收京》)为了尽快收复长安、洛阳,唐肃宗事前曾不惜以牺牲两京年轻妇女和金银财宝为代价,求取回纥的帮助,和回纥统帅定下一个可悲更可耻的盟约:“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资治通鉴·唐纪》肃宗至德二年)杜甫担忧收京之后,回纥恃功邀赏,肆其淫威,诸将僭奢无度,骄横跋扈,这万方送喜之时,正是祸起忧生之端。

而回纥入东京之后,果然纵兵掳掠,洛阳市民最后交出罗绮万匹,方才罢休。

至于以后诸将跋扈,藩镇割据,更成了唐朝后期最大内患。

杜甫的忧虑,不幸竟一一成为现实。

不过唐肃宗显然并没有因回纥的大肆掳掠而觉悟,更没有从中汲取教训,还接受了回纥屯兵沙苑的要求,从此以后,回纥骑兵豕突,骚扰不已。

正是耳闻目睹了这种状况之后,杜甫写了《留花门》这首诗,诗中主要写了留花门的危害,其意则为花门不该留。

“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

这些诗句,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回纥兵不能剿叛,反而害民的景象。

但当时的唐王朝,对此却显得束手无策。

肃宗用以羁縻笼络回纥的本领,除了奉送金银财帛,就是出卖女色了。

乾元元年(758)七月,肃宗将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为妻,临别时,公主发誓说:“国家事重,死且不恨。

”(《资治通鉴·唐纪》)国家的安危,竟系在一个弱女子的身上,真可羞可怜。

虽然宁国公主深明大义,不惜牺牲自己,有所作为,但结果却并不如意。

一年后,回纥兵败,可汗死去,公主不愿殉葬,最后忍耻含羞,剺面而归。

“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却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髻,腰支媵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即事》)。

这首诗既是当时和亲失败的记录,也是对朝廷和亲政策的批判。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

中原有驱除,隐忍用此物”(《留花门》)。

借兵异族,原是不得己的事,其危害是众目共睹的。

诗人忧深思切,比一般人要看得更远:“闻道花门将,论功未尽归。

自从收帝里,谁复总戎机?蜂虿终怀毒,雷霆可震威。

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

”(《遣愤》)回纥恃功邀赏,骄横肆虐,固然是时事之可愤者,但更令人愤慨的是:当时朝廷蔽于近幸,猜忌大臣,养毒贻患,自取其侮。

杜甫认为,要讨叛平乱,最重要的是上下之间的同心协力,如果不思修德奋发,只知依赖外力,结果无不由借兵而召侮,自食其苦果。

杜甫晚年曾作过一首小诗:“贞观铜牙弩,开元锦绣张。

花门小箭好,此物弃沙场。

”(《复愁》)这首诗,绝非仅仅为“铜牙弩”、“锦绣张”的废弃而可惜,也是对
唐王朝不思自振的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