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内成岩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岩演化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南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层序格架内成岩矿物发育特征及成岩演
化规律
余瑜;林良彪;翟常博;李晔寒;王亚男;郭炎
【摘要】通过岩石薄片分析、物性资料及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方法,结合钻井资料,对川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自生成岩矿物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显示:①碳酸盐矿物、硅质胶结、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是研究区内须家河组砂岩主要的自生成岩矿物.碳酸盐胶结物可据形成时间分为早期碳酸盐矿物和晚期碳酸盐矿物,岩石中碳酸盐矿物含量与储层孔隙度负相关;自生硅质与储层孔隙关系较为复杂,这与硅质的来源及形成机制有关;环边绿泥石的发育对储层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有利的,然而对储层整体的孔隙度并没有积极意义.②各成岩矿物不同的沉淀机制影响着在层序格架内发育的位置,早期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沉积时水体性质有关,易于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后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而成岩晚期的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岩石内部所含泥质和临近的泥页岩层中的黏土矿物转化有关,同时自生白云石在具海相沉积背景的须二段更加发育;硅质胶结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与泥质含量的高低有关,易于分布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晚期和下降半旋回;环边绿泥石、黄铁矿及海绿石受海(湖)侵作用明显,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不过海绿石多见于须二段的上升半旋回.③层序格架内砂体的成岩演化差异显著,根据各自生矿物的分布发育特征,川南须家河组储层上升半旋回更易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
【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
【年(卷),期】2018(018)026
【总页数】11页(P6-16)
【关键词】须家河组;层序格架;成岩矿物;成岩演化
【作者】余瑜;林良彪;翟常博;李晔寒;王亚男;郭炎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无锡214126;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9.2
沉积岩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矿物称为成岩矿物,也称之为自生矿物,成岩矿物是成岩作用、成岩流体与物质颗粒的直接产物,是建立成岩系统、刻画成岩演化模式的关键,影响着岩石的孔隙结构与分布,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储层的优劣[1—3]。

在中国各沉积盆地的碎屑岩层系中,常见成岩矿物包括碳酸盐矿物、硅质胶结、黏土矿物、沸石类矿物等,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成岩矿物不仅与成岩作用有关,部分成岩矿物的形成与层序地层、沉积作用亦有关联[4—7]。

层序地层学是预测生储盖组合和沉积相空间分布的一门学科[8—11],层序地层学
研究的关键是层序界面的判别,而在层序界面附近,如不整合界面,往往会留下可指示成岩作用的痕迹,例如地表暴露,在大气淡水淋虑的影响下形成的表生岩溶作用;受海(湖)平面升降变化的影响,在远离层序界面的层序格架内部,其物质组成、沉积速率、孔隙流体特征也发生相应的变化[1,11]。

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有着紧
密联系,层序地层影响着原始沉积物质、孔隙水等决定成岩作用特征的条件,而成岩作用也可为层序地层的划分提供依据。

起初地质学家着重于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层序格架内的成岩作用[12],近年来,不少的学者将成岩作用置于碎屑岩的层序格架中进行研究,建立成岩演化途径,并预测对应的物性特征和成岩相的时空分布规律,更加精确地进行储层评价及有利区块优选[2,13—15]。

本文以川南地区须家河组须二、须四段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层序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物性资料等手段,结合钻测井资料,详细研究层序格架内各成岩矿物的赋存特征,进一步探讨成岩矿物在不同体系域中的分布发育特征,并精细刻画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储层成岩演化模式,从而可以更加高效地精确预测优质储层的时空分布规律,为研究区的油气地质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1 地质背景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面积约180 000 km2,是一个多层系、多旋回的沉
积叠合盆地[16],是中国重要的生产天然气盆地之一。

四川盆地北部及北东部以米仓山、大巴山为界,西部以龙门山为界,盆地东部以齐岳山为界,南部以大凉山、大娄山为界[16]。

从震旦纪至中三叠世,盆地基底之上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中-晚三叠世,随着印支构造运动造成的中国北方、南方板块碰撞使得四川盆地进
入陆相沉积演化阶段,并在西缘龙门山逆冲推覆带的影响下形成了前陆盆地[17,18]。

在此构造背景下沉积的碎屑岩层系,即须家河组,主要发育有冲积扇、海(湖)相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19],岩性自下而上分为六个岩性段,其中须一(T3x1)、须三(T3x3)、须五(T3x5)段以黑色、灰色泥页岩夹砂岩、薄煤层为主;须二(T3x2)、
须四(T3x4)、须六(T3x6)以浅灰色砂岩夹泥页岩为主,为须家河组主要的储集层段。

四川盆地内部划分为川西低陡构造区(I)、川中低平构造区(II)、川北低平构造区(III)、川西南低缓构造区(IV)、川南低陡构造区(V)、川东高陡构造区(VI)(图1)。

川南地
区包括了川西南、川南等构造分区,区内须家河组与下伏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及上覆下侏罗统均呈假整合关系[15,18]。

漫长的成岩埋藏史为须家河组成岩作用的发
生及自生矿物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条件。

图1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与构造分区Fig.1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partition of Sichuan Basin
2 地层层序格架
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在四川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及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地位,众多地质学家先后对须家河组的层序地层划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23]。

对于须
家河组地层层序格架的划分方案总体上较为一致,林良彪等[20]、刘君龙等[22]将须二段~须五段划分为2个构造层序(三级层序组),4个体系域分别对应盆地内部盆扩-盆缩;郑荣才等[21]将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别为
须下盆和须上盆两个成盆期次;王昌勇等[23]在川东地区须家河组中发现了舌形贝化石,确定在须家河组底部发育海相沉积,结合野外露头、钻测井资料,认为须家河组发育6个长期旋回。

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研究区内的须家河组发育特征,将川南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构造层序、6个长期层序(图2)。

2个构造层序分别对应须上盆及须下盆,6个
长期旋回层序对应须一段至须六段,其中须一段与须二段之间呈冲刷面接触,须一段的基准面下降半旋回被须二段冲刷,只保留了上升半旋回的沉积。

其余5个层
序均发育海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及下降半旋回,保留了相对较为完整的海(湖)进-海(湖)退的沉积序列。

须家河组顶底的平行不整合界面,是印支运动时期盆地升隆侵蚀所致,须家河组内部可识别岩性转换面及最大海(湖)泛面,均可通过岩性及测井
曲线进行有效划分。

图2 川南东峰6井须家河组层序地层划分Fig.2 Sequenc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of Xujiahe Formation of Well Dongfeng-6 in South Sichuan
3 岩石学特征
通过对须二段、须四段储层岩石共计268块岩石薄片进行镜下鉴定,须二段、须
四段岩性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含有少量的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岩屑石英砂岩(图3)。

石英含量60%~72%,长石含量8%~21%,岩屑含量14%~32%,
主要为变质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少见火成岩岩屑。

须二段与须四段砂岩岩石类型类似,不过须四段具有更低的长石含量,因此在砂岩三角投点图上离F端元更远。

镜下薄片观察可见须二段、须四段砂岩中杂基含量较低,平均体积分数<5%,以
泥质杂基为主。

自生胶结物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硅质胶结、环边绿泥石、黄铁矿、海绿石等(图4),其中海绿石含量极低未计入。

须二与须四对比可知,除白云石自
生矿物含量有所差别,其他自生矿物含量近似。

而须二段相对富白云石自生矿物可能与彼时的海相沉积环境有关[24]。

I为石英砂岩;II为长石石英砂岩;III为岩屑石英砂岩;IV为长石砂岩;V为岩屑长石砂岩;VI为长石岩屑砂岩;VII为岩屑砂岩图3 须二段、须四段砂岩成分三角投点图(268个砂岩薄片鉴定结果)[25]Fig.3 Plot of Q, F, R of the 2nd and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thin section analysis results of 268 sandstone samples)[25]
图4 须二段、须四段自生矿物含量柱状分布Fig.4 Column of authigenic minerals for 2nd and 4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4 层序格架内自生矿物发育及对储层的影响
4.1 碳酸盐矿物
须二段、须四段储层砂岩中碳酸盐矿物包括(铁)方解石、(铁)白云石。

据镜下薄片
观察,可根据胶结类型分为早期碳酸盐矿物和晚期含铁碳酸盐矿物,早期连生碳酸盐矿物多呈基底式胶结,大量碳酸盐矿物充填颗粒间,几乎堵塞全部粒间孔隙[图
5(a)、图5(b)],很少充填次生孔隙,说明形成于有效压实作用之前。

在宏观上,
大量早期的碳酸盐矿物胶结形成砂体中的钙质夹层,将厚的砂体储层分割为数个薄的储层,增强砂体的非均质性。

晚期形成的自生碳酸盐矿物呈亮晶状、连晶状分布,往往充填于次生溶孔、裂缝之间,也可交代长石[图5(b)]。

在埋深较大的砂岩中,可见铁方解石或铁白云石的出现,铁方解石染色后在镜下呈深红色、暗红色[图
5(c)],铁白云石呈蓝色。

自生碳酸盐矿物严重影响着储层的孔隙发育,随着储层
岩石中碳酸盐矿物含量的增加,储层孔隙度呈降低的趋势[图5(a)]。

4.2 硅质
川南须家河组砂岩中自生硅质胶结多呈石英次生加大边,包裹于石英碎屑颗粒表面[图5(d)];或充填孔隙[图5(e)]。

石英次生加大使颗粒之间呈凹凸接触或镶嵌接触,石英次生加大边与石英颗粒具有相同的消光位[图5(d)];自生硅质多充填次生孔隙,往往晶粒较小。

自生硅质与储层孔隙发育的关系较为复杂[图6(b)],当硅质含量低于3%时,硅质含量与储层孔隙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推测这与硅质的来源和形成机制有关,酸性流体进入岩石溶蚀硅铝酸盐矿物时,在形成次生溶孔的同时伴有硅质的析出,以钾长石为例:
2K[AlSi3O8]+2H2O+CO2Al[Si2O5][OH]4+4SiO2+K2CO3,硅质是溶蚀作用增孔的产物,因此当硅质含量低于3%时,硅质含量随着储层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硅质含量大于3%时,随着硅质含量的增加,储层孔隙却减少,这与硅质的来源增加有关,除硅铝酸盐矿物的溶蚀可形成硅质之外,黏土矿物在成岩期间的转化及碎屑石英压溶作用亦可形成硅质胶结,更多的硅质堵塞储层孔隙,造成了孔隙的减少。

4.3 环边绿泥石
对川南地区须家河组砂岩进行室内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发现,研究区内自生绿泥石矿物形态呈针状、鳞片状,围绕碎屑颗粒生长,呈绿泥石环边[图5(f)~图5(h)]。

自生绿泥石的发育具有如下特征:①机械压实作用使碎屑颗粒接触前,已有自生绿泥石生长于颗粒表面,因为可以观察到部分线接触的碎屑颗粒之间见有绿泥石的发育;②环边绿泥石的形成时间早于溶蚀作用,依据是发生溶蚀作用而形成粒内溶孔甚至铸模孔的长石内未发现自生绿泥石,而在溶蚀的长石表面可见自生绿泥石的发育。

镜下观察表明环边绿泥石主要形成于同生阶段-早成岩A期,在碎屑颗粒接触之前甚至沉积时已包裹颗粒。

环边绿泥石的发育对储层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有利的[图6(c)],然而环边绿泥石对储层整体的孔隙度并没有积极意义[图6(d)]。

4.4 其他成岩矿物
川南须二段、须四段除上述成岩矿物外,在镜下还可见海绿石、黄铁矿等自生成岩矿物。

黄铁矿多呈带状分布[图5(i)]或呈粒状零星分布于粒间[图5(j)],海绿石是典型的沉积自生矿物,镜下颜色以翠绿色、亮绿色为主,较之绿泥石更加鲜艳,多以不规则的团状、粒状[图5(k)、图5(l)]出现,这是因为海绿石刚沉积时,是一种质地较软的胶体,易被其他碎屑颗粒挤压而形成不规则的外形。

黄铁矿通常形成于弱还原环境下,海绿石被认为是海相特别是海侵相的指示矿物,形成于有机质丰富的温暖浅海[26]。

图5 川南须家河组自生矿物镜下特征Fig.5 Characteristics of authigenic minerals of the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South Sichuan
图6 自生矿物与储层孔隙度投点图Fig.6 Plot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authigenic minerals and reservoir quality
5 层序格架内自生矿物的分布及成岩演化
5.1 自生矿物的分布特征
随着基准面的升降变化,沉积物质的成分组成、沉积时水体介质性质均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着砂体中自生矿物的发育分布特征。

不同的自生矿物的形成条件与沉淀机制有所差异。

方解石自生矿物具有多期次的成因。

具早期方解石胶结物的岩石具有较高的负胶结物孔隙度,表明早期方解石的沉淀时温度较低,与沉积时水体有关,方解石形成的反应式为
(1)
说明具Ca2+的碱性的水体中易沉淀方解石,这使得早期方解石胶结物易于形成于海(湖)平面较高的环境下,即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后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图7)。


岩后期的亮晶方解石的形成同样离不开Ca2+及C,埋藏成岩期间,Ca2+可来源
于钙长石的溶解,反应式为
CaAl2Si2O8+H+Al2Si2O5(OH)4+Si4++Ca2+
(2)
也可来自于黏土矿物之间的转化,反应式为
4.5K++8Al3++蒙皂石伊利石+Na++
2Ca2++2.5Fe3++2Mg2++3Si4+
(3)
在成岩过程中,蒙皂石向伊利石的转化过程是持续不断的,Ca2+、Fe3+不断被排出,可为(铁)方解石胶结物的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因此在泥质含量较高的岩石或在夹有薄层泥页岩的砂岩中更易形成自生方解石矿物,而当海(湖)平面升高时,陆源碎屑的注入随之减少,沉积物中泥质沉积增加,造成岩石中泥质杂基含量增加或沉积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

碳的来源则有可能是来自于沉积时圈禁的原始沉积水体,亦有可能来源于深部热液流体,同时与有机质的成熟热演化也有关[27,28]。

同为碳酸盐矿物,白云石自生矿物形成所需条件类似于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反应
式如下:
2CO2+2H2O+Ca2++Mg2+CaMg(CO3)2+4H+
(4)
相比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还需Mg2+的加入。

Mg2+在海水中的平均含量远高于在淡水中的含量[23],因此相比须四段,具海相沉积背景的须二段白云石胶结更加发育(图4)。

除此之外,白云石胶结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特征与方解石类似(图8)。

砂岩中硅质胶结的硅质来源多种多样,硅质胶结的形成温度为60~145 ℃[29],几乎贯穿了整个成岩演化史。

前文提到,长石的溶解是须家河组的硅质胶结的硅质来源之一,此外,砂岩中的泥质杂基、泥岩岩屑的转化也提供了硅质,如反应式(3)。

同样的,砂岩上下临近的泥页岩层也可提供硅质,如图7(b),岩石成分与图7(a)相似,同样发育环边绿泥石,反应泥质含量高低的GR值也相当,然而图7(b)的硅质胶结极其发育,样子堵塞孔隙,这与其上伏的泥页岩段有关。

因此硅质胶结在层序格架内主要分布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晚期和下降半旋回,总体上泥质含量的高低影响着其分布特征,泥岩中黏土矿物的转化提供硅质,同时泥岩中相对更加富有机质,当有机质成熟后,形成的酸性流体(气体),进入邻近砂岩中,在溶解长石的同时,也释放了硅质。

图7 包36井须四段层序格架内成岩矿物分布Fig.7 Distribution of authigenic minerals i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of Xujiahe Formation 4th Member of Bao36 well
图8 威东2井须二段层序格架内成岩矿物分布Fig.8 Distribution of authigenic minerals i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of Xujiahe Formation 2nd Member of Weidong 2 well
环边绿泥石是一种富铁、镁的黏土矿物[30],形成于水体呈弱碱性、弱还原的沉积
环境中[4,31]。

前人研究表明,碎屑岩中自生绿泥石中的Fe离子的来源主要有:富铁岩屑的蚀变排出的Fe离子[32,33];河流汇入海洋时,河水中Fe离子形成
絮状沉淀,成为绿泥石还边胶结物的来源[34];泥岩排出的流体富含Fe、Mg离
子[35]。

须二段和须四段砂岩中富铁岩屑,如火山岩岩屑含量低,难以为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提供铁质;而在中成岩时期,泥岩才能释放Fe、Mg离子进入砂岩,因
此须家河组的自生绿泥石的铁质来源主要为河流来源。

河流入海(湖)时,随着流量的增加,基准面开始上升,当上升到一定时期,富铁质的絮状沉淀开始出现,并包裹碎屑颗粒形成环边绿泥石。

因此自生环边绿泥石倾向于形成基准面上升时期的中晚阶段(图7、图8)。

黄铁矿的出现代表弱还原环境,而海绿石被认为是海相特别
是海侵相的指示矿物,形成于有机质丰富的温暖浅海[24]。

因此在须二段的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可见环边绿泥石、海绿石及黄铁矿共生(图8),而在须四段的上升半旋回未见海绿石(图7)。

5.2 层序格架内储层成岩演化
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的砂体自生矿物的分布发育特征相异,导致砂体成岩演化过程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须二段为例,探讨川南须家河组层序格架内的储层成岩演化模式(图9)。

图9 川南须家河组层序格架内砂岩成岩演化模式Fig.9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model i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South Sichuan Basin
川南地区须二段、须四段目前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须二段局部地区埋藏深
度较大达中成岩阶段B期。

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的砂体分选相对较差,分选系
数较低,使得砂体沉积时的初始孔隙度偏低,同生期和早成岩A期主要发生压实
作用,造成原生粒间孔隙大量减少。

进入早成岩B期,长石开始溶解,发生反应
如式(2),同时有少量硅质沉淀,覆于颗粒表面形成石英次生加大,长石的溶解增
孔作用、硅质沉淀持续至中成岩A期。

中成岩A期-中成岩B期(铁)白云石开始沉淀,充填粒间、粒内孔隙,亦可交代长石或部分岩屑。

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晚期的砂体分选好于上升半旋回早期的砂体。

在同生期,绿泥石包裹颗粒形成环边绿泥石,黄铁矿与海绿石随颗粒一起沉积下来,至早成岩B期
之前,压实作用是砂体主要的成岩作用。

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少量长石碎屑发生溶蚀,形成次生溶孔,并有少量的硅质沉淀充填于粒间孔隙。

然而,若砂体上下临近存在着泥页岩层,泥页岩中黏土矿物转化如式(3),在早成岩B期-中成岩A 期,释放出的SiO2流体进入砂体中,则会形成大量的硅质胶结沉淀,堵塞孔隙。

基准面下降半旋回的砂体主要成岩演化模式类似于上升半旋回早期的砂体,最终形成以硅质胶结、自生白云石胶结为主的储层,储层孔隙以次生溶孔为主。

然而,当基准面相对较高,即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早期时,海水具有较高的pH,这种情形下易使得砂体发生早期方解石胶结,大量的方解石胶结形成连生方解石。

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的砂体的成岩演化过程显示上升半旋回更易形成相对优质的储层,自生环边绿泥石的存在保证了原生孔隙的保存,并为酸性流体进入储层提供了通道空间,有利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而下降半旋回受相对强烈的方解石胶结、硅质胶结和环边绿泥石缺失的影响,储层物性质量相对较差。

6 结论
(1)川南地区须二段、须四段发育的自生矿物包括碳酸盐矿物、硅质、环边绿泥石、海绿石及黄铁矿,其中须二段自生碳酸盐矿物以白云石为主,须四段以方解石为主。

(2)自生碳酸盐矿物可分为早期碳酸盐矿物和晚期碳酸盐矿物,早期碳酸盐矿物呈
基底式胶结,晚期形成的碳酸盐矿物呈亮晶状、连晶状,自生碳酸盐矿物与储层孔隙呈负相关性;硅质胶结多呈石英次生加大边或充填孔隙,当硅质含量低于3%时,硅质含量随着储层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硅质含量大于3%时,随着硅质含量的增加,储层孔隙却减少;环边绿泥石主要形成于同生阶段-早成岩A期,其对储层
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有利的,而对于储层整体孔隙度并没有积极意义。

(3)层序格架内自生矿物的分布有如下特征:成岩早期碳酸盐矿物易于形成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后期和下降半旋回早期,而成岩晚期的碳酸盐矿物的沉淀与岩石内部所含泥质和临近的泥页岩层中的黏土矿物转化有关,同时自生白云石在具海相沉积背景的须二段更加发育;硅质胶结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与泥质含量的高低有关,易于分布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晚期和下降半旋回;环边绿泥石、黄铁矿主要分布与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海绿石主要见于须二段上升半旋回。

层序界面对川南须家河组自生矿物的影响较小。

(4)层序格架内不同体系域的砂体储层成岩演化过程因自生成岩矿物分布发育特征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总体而言,上升半旋回的砂体更加有利于相对优质储层的发育。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Morad S, Ketzer J M, Deros L F.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iagenetic alterations in siliciclastic rocks: Implications for mass transfer in sedimentary
basins.Sedimentology, 2002; 47: 95—120
2 Higgs K E, King P R, Raine J I, et al.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controls on reservoir sandstone distribution in an Eocene marginal marine-coastal plain fairway, Taranaki Basin, New Zealand.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12; 32:110—137
3 于兴河, 李顺利, 杨志浩.致密砂岩气储层的沉积-成岩成因机理探讨与热点问题.岩性油气藏,2015; 27(1):1—13
Yu Xinghe, Li Shunli, Yang Zhihao.Discussion on deposition-diagenesis genetic mechanism and hot issues of tight sandstone gas reservoir.Lithologic Reservoirs, 2015; 27(1):1—13
4 黄思静, 谢连文, 张萌, 等.中国三叠系陆相砂岩中自生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层孔隙保存的关系.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31(3): 273—281
Huang Sijin, Xie Lianwen, Zhang Meng, et al.Formation mechanism of authigenic chlorite and relation to preservation of porosity in nonmarine Triassic reservoir sandstones, Ordos Basin and Sichuan Basin, China.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31(3):273—281
5 张哨楠, 丁晓琪, 万友利,等.致密碎屑岩中粘土矿物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34(3): 174—182
Zhang Shaonan, Ding Xiaoqi, Wan Youli, et al.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of clay minerals of deeply tight siliciclastic reservoirs.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 2012; 34(3): 174—182
6 韩京, 陈波, 张家铭, 等.鄂西渝东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砂岩储层特征及成岩相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6; 16(30): 52—60
Han Jing, Chen Bo, Zhang Jiaming, et al.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enetic facies of Xiaoheba Formation sandstone of Silurian in West Hubei to East Chongqing.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6; 16(30): 52—60
7 桂红, 李松泽, 胡望水, 等.超低渗致密储层成岩相特征及其对产能控制作用——以麻黄山西区块长8油组油藏为例.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 17(13): 146—153
Gui Hong, Li Songze, Hu Wangshui, et al.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diagenetic facies and productivity of Chang 8 Formation in West area of Mahuansghan, Ordos
Basin.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17; 17(13): 146—153
8 Posamentier H W, Jervey M T, Vail P R.Eustatic controls on clastic deposition, I-conceptual framework.Wilgus C K.Sea Level Chang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Society of Economic Pala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 1988: 109—124
9 Posamentier H W, Allen G P.Silic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EPM Concepts in Sedimentology and Paleonotology 7.Tulsa: SEPM, 1999: 210 10 侯明才, 陈洪德, 田景春, 等.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矿物岩石, 2001; 21(3):128—134
Hou Mingcai, Chen Hongde, Tian Jingchun, et al.The progres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Journal of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2001; 21(3):128—134
11 El-Ghali M A K, Morad S, Mansurbeg H, et al.Diagenetic alterations related to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in fluvial and shallow marine sandstones of the Triassic Buntsandstein and Keuper sequence, the Paris Basin, France.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9; 26: 289—309
12 Friedman G M.Rapidly of marine carbonate cementation-implications for carbonate diagenesi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Perspective.Sedimentary Geology, 1998; 119:1—4 13 Ketzer M, Holz M, Morad S, et al.Sequence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diagenetic alterations in coal bearing, paralic arenites: Evidence from the Rio Bonito Formation (early Permian), southern Brazil.Sedimentology, 2003; 50: 855—877
14 El-Ghali M A K, Khoriby E E, Mansurbeg H, et al.Distribution of carbonate ceme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