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新版)湘教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人、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速度过快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教育。
【学情分析】
学生不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而且对于学生来说珠江三角洲区域又比较熟悉,并已经适应新课改模式——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所设计基础知识,因此教师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适度的启发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完成教学难点,让新知识构建于已有知识之上,完成学习任务。
【重点难点】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外向型经济”概念理解;
3.会根据搜集到的有关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活动成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与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困难的能力等。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出本节主题——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Ⅱ、自主学习
课前音乐欣赏时间发放导学案,发放导学案,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内容,自学基础知识。
逐组抽查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情况,检查学生预习、基础知识自学情况。
Ⅲ、合作探究(自组4个大组、自选学习任务)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但榆林经济从去年起陷入低迷,榆林市政府提出口号:“振兴榆林,发展榆林”,现由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等官员组建4个振兴榆林学习考察团去珠江三角洲取经:
学习任务一:考察评委(市委书记组):评价各组汇报情况(从表达、观点...并补充)
注(书记组):本组对学生要求较高,要对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政策条件及经济整体发展有所了解,并能对其他组成员汇报进行整体评价,因此尽量选择成绩较好小组担任本角色。
学习任务二:(市长组) 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自主学习:珠三角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人口特征等人文条件及政策等要素。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假设小组为振兴榆林学习考察副团书记组官员,去珠江三角洲区域考察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原因,小组成员选好代表——记录员、发言人代表,进行考察汇报。
归纳总结:
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基于本区的优越地理条件,所以有一位老人才会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里才会成为最早的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祖国的“南大门”,才会有今天的发展何繁荣。
②人文因素:珠江三角洲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③政策因素: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较强的互补性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资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成本过高,市场容量小;澳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发展空间狭小;珠江三角洲的自然、人力资源丰富,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加上港澳经济的幅射作用,从而带动经济高速发展。
珠江三角洲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教学效果:
1.通过珠江三角洲位置、气候和地形的读图、识图教学,学生对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不靠死记硬背,而从图上读出信息。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地理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根本条件。
而珠江三角洲深圳、广州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后带来巨大变化图片,也让人感悟政策对于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
学习任务三:(副市长组)经济类型、特色模式
1.自主学习:珠三角区域外向型经济、前店后厂。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假设小组为振兴榆林计划团市长组官员,去珠江三角洲区域考察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类型及其具有特色的经济模式,小组成员选好代表——记录员、发言人代表,进行考察汇报。
归纳港澳提供资金、技术、设备与管理模式,珠江三角洲自身提供土地与廉价劳动力,形成以轻工业产品的加工、装配为主要工业部门;而产品又通过港澳贸易窗口优势出口到东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地区。
珠江三角洲产→厂,港澳销→店形成“前店后厂”模式。
教学效果:
教师在认真阅读教材,钻研教材之后才能把握教材,施教教材。
老师引导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香港、澳门相关内容,再结合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优越性,让学生了解广州和深圳的经济特色与城市地位、区域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联系等内容,最后师生共同探究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前店后厂”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样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教学效果很好。
学习任务四:(市委副书记组)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1.自主学习: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影响(利、弊)。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假设小组为振兴榆林计划团市长组官员,去珠江三角洲区域考察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原因,小组成员选好代表——记录员、发言人代表,进行考察汇报。
归纳:利——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广东省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弊———城镇发展太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提示:城镇应适度发展,科学规划。
要思维活,理念新,大局规划,眼界要开,但同时为保证居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城镇发展要注意节约耕地、合理用地,要大力兴办环保型企业,应尽量少建或不建污染性工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做好环保宣传工作。
发展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各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城镇人口。
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同时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通过这些学生能学会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未知区域。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自游行感受珠将三角洲的繁华.
小组成员自由选择去感受的地方,并说出你的目的(深度体会魅力珠三角)
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不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不仅与它的自然环境有关,还与区位、政府的政策以及它的人文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开放的珠三角。
作业设计:如果你是榆林市市长,请你以榆林现有条件为基础,结合从珠江三角洲地区学来的发展思维、理念为榆林市设计一条“振兴发展之路”并说说理由。
教学效果:作业的设计,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咱学习是生活中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Ⅳ、课堂检测
学生离书独立完成导学案课堂检测部分。
教师最好校正答案。
结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