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1. (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①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智力,而智力能带来巨大快感。

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

国际阅读率比较研究显示,当下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约8.5。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②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

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

他们做的事,干的活,只是为了吃饱喝足。

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

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

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③书,像一扇门,透过这扇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

读书,不是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而是要去知道,你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哪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

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④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细胞。

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读过的书中,读书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⑤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然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

”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时的样子,而我则希望人们都能有这样的读书体验。

(选自《时代邮刊》2017年第4期,有删改)
(1)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2)请概括文中所说的读书的意义。

(3)作者引用毛姆的话,想要表达关于读书的什么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
2. (11分) (2016高二下·临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

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

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

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

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

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

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

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

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

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

许不吊灾,君子恶之。

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注释:①滫瀡(xiū 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1)下列句子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倚:灾祸
B . 惟恬安无事是望也是:提宾标志,不译
C . 非特负足下也特:特意
D . 其实出矣其实:那(你的)真实情况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B .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C .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D .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名为书信,实际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通过奇物的构思,表达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在幽默的笔调中寄寓着很深的感慨。

B . 柳宗元引用颜回、曾参的事例,目的是要鼓励朋友学习先人的安平乐道,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志趣。

C . 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D . 在这封书信中,柳宗元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看似违背常情,实则愤世嫉俗,鞭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揭示了制度扼杀人才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②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3. (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
秦观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①。

安排②肠断到黄昏。

甫能③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尊:通“樽”。

②安排:听任。

③甫能:宋时方言,刚刚,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上片前两句写黄莺悲啼,人鸟同悲,景情交融。

一个“泪”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 . 词中的“鱼鸟”指鲤鱼和鸿雁,传说鸿雁、鲤鱼可以传递书信。

思妇怨恨丈夫整个春天都没有来过书信。

C . “劳梦魂”三字,指丈夫征戌在千里外,音讯全无,思妇放心不下,只能烦劳魂魄在梦中与丈夫相聚。

D . 下片前两句通过写主人公被黄莺鸟唤醒后,默默无语、借酒浇愁,侧面突出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E . “安排肠断到黄昏”一句无奈中见洒脱,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所描述的心态不同。

(2)词的最后两句含蓄蕴藉,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4. (6分)(2016·梅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

②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________”;“退亦忧”指的是“________”。

安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________ ,________”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2分)
5.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軏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軏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オ用马、猪皮等。

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底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池,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

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軏鞡坯子,将軏鞡坯子和軏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xuàn)子就做出軏鞡鞋了。

軏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軏軏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軏鞡草,塞进軏鞡鞋里,軏鞡鞋上有軏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軏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

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軏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軏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

一张驴脸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

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

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

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軏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

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

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軏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軏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

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軏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
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

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軏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軏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 .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 .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段到第五段按下敌军不表,而是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軏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到死也没有弄明白”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回味无穷。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人物、情节、主题、语言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8分)
6. (18分) (2016高二下·陕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

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

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
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

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

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寡言君子”。

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

”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

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

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

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

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

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

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

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

他每次都说:“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

”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

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

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

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

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

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

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

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

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

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

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

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清华的名片》,有改动)
相关链接: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百度百科)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

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梅贻琦语)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

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B . 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 . 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 . 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E . 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4分)
7.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 当今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而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则使该技术在教育领域里呈现出遍地开花、多姿多彩的局面。

B . 同学们和老人话家常,给老人表演节目,一起度过了一段愉快美好的时光;活动后,大家领悟到只要每个人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就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C . 文化侵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绝不是骇人听闻,一系列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它的惨烈不亚于坦克与大炮,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丧失警惕。

D . 随着互联网宝宝理财产品收益持续下降,以银行承兑汇票作为投资标的的票据理财产品堂而皇之地登陆互联网金融平台,凭零门槛、高收益特征受到追捧。

8.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为迎接世界读书日的到来,我校学生会向全校师生发出捐书倡议,短短几天,校图书馆就收到了许多师生赠送的图书,工作人员既高兴又忙碌。

B .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C .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D . 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9. (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月光牵动人最悠远最深处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①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
②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③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
④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
⑤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
⑥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
A . ⑤③①④②⑥
B . ④②⑤③①⑥
C . ④①②③⑤⑥
D . ⑤③④②①⑥
10. (3分)(2016·郴州模拟)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岛国萨摩亚位于太平洋南部,传说中颇为神奇的面包树就生长在这里,萨摩亚人把这种树上结出的“面包”切成片,再烤一烤就成了他们盘中的美食。

因为面包树易成活,又是食用植物中产量最高的一种,所以________。

18世纪中叶时,西印度群岛生活苦,特别是粮食不够,英国殖民者不得不采取措施,________,并成功地解决了当时的饥荒。

不仅如此,________,面包树建的房子可以住50年,面包树做的小船是萨摩亚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11. (5分)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概括其寓意。

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不超过60个字)
六、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9高二上·蚌埠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度、头条“信息战你来我往”,枓音、快手小视频你争我夺,都抢什么呢?抢“流量”。

流量是关注度,是用户,是金钱。

而对于使用者呢?流量是你我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

这是一个内容无限的时代,有限的只是我们的时间。

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中担心:“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他们不愿读书,甘愿享受光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


无处不在的娱乐,让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去仰望星空,去安心读书。

专家说:娱乐主要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并让人们沉迷其中,丧失意志,全民娱乐的国家,是不会有未来的,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哪些认识和思考呢?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