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民族音乐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社会不断发展到现在一直以发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为中心。
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增强民族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要改变目前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需要在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高校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教育现状思考
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高等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要求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文化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族音乐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民族心理素质,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共同完成中国民族音乐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伟大事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随机对某高校50名1至4年级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有80.4%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有64.7%的学生迫切希望接受民族音乐教育,有5%的学生有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有51.3%的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在会唱自己家乡歌的学生中,有95.1%的学生会唱当前流行的通俗歌曲,只有4.9%的学生会唱本民族的传统歌曲。
调查表明,普通高校的学生从心底喜欢民族音乐,而且迫切希望得到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还有半数的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这是非常值得让人兴奋的事情。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会唱本民族的歌曲,而且这些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地区。
这说明,目前我们民族音乐教育现状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不仅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还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注重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弘扬。
从课程设置来看,普通高校的课程主要由普通教育课程、各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三部分组成。
目前我国高校采用“大一统”的课程模式,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等必修课,缺乏选修课,课程门类过于单一,课程设置缺乏弹性、开放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的余地很小。
如果学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修课程,这样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扩大知识面。
自80年代末开始,全国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上海交大等率先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到
1995年底,全国普通高校中已有2/3以上的学校开设了艺术课程;到2005年底,全国1000多所普通高校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艺术类选修课课程,该课程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在艺术类选修课程中,学生可以接受各类音乐知识,包括民族音乐方面。
在思想观念方面,受“欧洲中心论”影响颇深,忽略了民族音乐的教育而阻碍了中国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国家教委(88)教办字025指出:“普通高校普及艺术教育要选择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优秀艺术作品,以引导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要正确处理本民族和国外艺术,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丰富他们的审美感受,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
在价值取向上出现了盲目崇拜、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思想。
与此比较国外音乐教育者就能针对本国教育环境、教育特征来创立适合本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体系。
如美国政府在确立音乐教育方向时,就以本国特点为出发点,提出发展创造力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所以美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世界音乐教育的先进国家。
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优势及其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国民族音乐范围广、内容多,是我国音乐文化的一大特色。
民族音乐作为最佳的音乐教材是其它音乐无法替代的,也是数百年来世界人民的共同经验。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首先应本着音乐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选择涉及从古到今、中外各时期包括通俗音乐的内容,营造出良好的中国音乐氛围,使每一个高校学生熟悉国乐、热爱国乐,在继承和发扬国乐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我们可以以音乐鉴赏课的形式给学生介绍我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包括声乐作品,器乐作品,舞蹈作品等。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拓宽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之间联系。
在教学方式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了解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文字、音响、图像等多种信息,帮助学生去形象、准确地感受和认识;通过欣赏各种音乐会资料,提升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让学生反复聆听与体味;师生之间可以进行远程交流,及时解决问题。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进行调查研究,使其近距离、真实地接触民族音乐,并可通过学生的自我介绍让大家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
我们还可以请民间艺人来讲授,这样学生就能更直接的接触民族民间音乐,接触原生态音乐。
这种教学形式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行了,并且受到学生们的认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999年,谢嘉幸教授发表的论文《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给予我们深远的思考。
如今,这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民族音乐的问题。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自己所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高校的学生会唱自己家乡的歌。
参考文献:
[1]李慧.高师应加强民族音乐教育[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04):12-13.
[2]蓝自耕.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设想[J].中国音乐学,1997,(S1):44-146.
[3]王跃.民族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初探[J].艺术研究,2002,(0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