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是为了不教”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教是为了不教”的探讨
作者:喻秀军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18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语文教师毕生的追求。
而通过教使学生学会或者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
为此,在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一直尝试着、探索着。
《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具有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并鉴赏文章。
以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3第三单元《劝学》为例,这是一篇古代议论性散文,教授本文的目的是:1.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体会传统文化思想宝贵的精华。
2.培养学生应有的质疑精神,让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鉴赏能力。
3.理解学习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4.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
5.阅读时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材节选部分短小精悍,情趣、理趣盎然。
文章用寥寥数语描摹出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
道出了学习的真谛,既适合学生朗读,又适合学生体味。
同时文章宣扬了学习不能停止,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让学生重视学习,明白如何学习,学生学习本文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本课教学过程,一共设计了四个教学卡片:一读课文,了解荀子的生平简介,读准句读;二读课文,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翻译课文;三读课文,了解论述的角度方法,理解文意;四读课文,了解学习的真谛,鉴赏课文。
对于前两个卡片,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课文注释,通过学生上台板演等方式完成。
这样把基础交给学生,务实高效,成果显著。
第三个卡片是本文的重点,是这样设计的:老师示范讲解,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然后在自学自析,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如,教授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
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首先讲解第一个比喻例证,通过教师讲解分析“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总结出“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这一结论。
然后让学生探讨“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知明而行无过”等句子的论证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示范的道理推论,学生得出结论:1.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要用“輮”;金要利,就要“就砺”。
2.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最后老师进一步总结: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着决定作用。
对于第四个卡片,是本文学习的难点,鉴赏文章。
采用两个问题设置来引导、启发学生。
一是本文的写作技巧,二是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幷掌握本文运用的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这种论述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创作中学以致用。
其次,让学生认真体会贯彻荀子的学习方法技巧,并能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身的学习中,从而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通过探索尝试,努力的践行,这种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正在一步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