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湘教版)课堂同步演练+限时强化训练:324(2)(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基础组
(建议用时:20分钟,分值2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读“美国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美国农业带()
A.①是乳畜业,②和③是小麦区
B.①是玉米带,③是小麦区
C.①是小麦区,②是玉米带
D.②是棉花带,④是乳畜带
2.图中①、③、④农业带(区)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A.都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
B.都受五大湖及东北工业区的影响
C.都有相对良好的气候条件和灌溉水源
D.都与北部的加拿大实行联合经营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①是玉米带,②是乳畜带,③是春小麦区,④是
冬小麦区。
第2题,位于美国中央平原的①、③、④农业带为商品谷物农业,这里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同时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支持,为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地春小麦区可与加拿大实行联营。
下图为“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等级划分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Ⅰ级土地生产力高,适于各类农业生产
B.Ⅲ级土地用于耕作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C.Ⅴ级土地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林区、牧区
D.Ⅶ土地比较适宜于发展农牧业
4.美国Ⅰ、Ⅱ级土地主要分布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B.绿洲农业
C.水稻种植业D.热带迁移农业
答案:3.D 4.A
解析:由图可见Ⅰ级土地适合于各种生产活动,所以土地生产力高;Ⅲ级土地不能进行集约和高度集约耕作,耕作上有一定的限制;Ⅴ级土地适合保护野生动物、从事林业和放牧活动;Ⅶ级土地不能发展耕作业,放牧业是有限的。
Ⅰ、Ⅱ级土地生产潜力大,Ⅰ级耕地的集约化程度最高,适宜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我国某镇是著名的特色农业区,主要以生产瓜果为主,该种瓜果色泽鲜明,果实饱满,含糖量高,口感绝佳,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产品,赢得了各国运动员和游客的赞誉,各地订单不断。
下面A、B两图分别为“该镇1998年和2008年相关社会经济要素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该镇发展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发生明显变化,叙述错误
..的是()
A.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丰富
B.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C.耕地面积缩小
D.市场扩大
6.为确保该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应注意()
A.扩大农业区面积,增加瓜果产量,以拓展市场
B.合理灌溉,防止土地盐碱化
C.抽取地下水,防止土地荒漠化
D.限制农业发展,保护植被,防止土地沙化
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该镇农业区面积扩大,耕地面积也应相应增加。
第6题,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该镇应地处我国干旱的西北部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因此发展农业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灌溉,防止土地盐碱化,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如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据图回答7~8题。
7.专家指出,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独特条件,主要包括()
①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产品营养价值高
②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农作物单产高
③积温较低,作物生长期长,农产品质量好
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8.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土地资源合作开发战略,该战略对我国耕地利用的积极影响有()
①减轻耕地资源利用强度
②有利于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结构
③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
④开辟就业新途径,减轻就业压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7.C8.A
解析:第7题,俄罗斯远东地区纬度较高,光热条件并不优越,农作物的单产也相对较低。
第8题,人多地少,耕地压力大,合作开发国际土地资源,可以减轻我国耕地资源的压力,有利于优化耕地的利用结构。
某地区年降水量介于350~450mm,7~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降水年变率大,多暴雨。
年积温2 000~3 200℃。
该地区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
推广以草产业为主的农业模式(如下图),使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明显效益。
分析完成9~10题。
9.图中序号①、②、③、④所示的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A.坡耕地退耕还林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草林间放牧
B.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林林间放牧坡耕地退耕还草
C.坡耕地退耕还草坡耕地退耕还林林间放牧农田防护
D.林间放牧坡耕地退耕还草农田防护坡耕地退耕还林
10.种植牧草为枢纽的农业模式,主要的环境效益是()
①保持水土,提高土壤肥力
②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③减轻土地盐碱化、沙漠化
④防治洪涝灾害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答案:9.A10.D
解析:第9题,由图中各产业关系可知,①为由种植业向林果业转变,应为坡耕地退耕还林;②为林果业的水土保持作用,起到农田防护的作用;③为种植业向种植牧草业的转变,应为坡地退耕还草;
④为林果业向畜牧业发展,应为林间放牧。
结合选项可知,故A项正确。
第10题,由材料分析可知,此地为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
种植牧草可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故①正确;增加经济收入,不属于环境效益,故②错误;黄土高原土壤盐碱化、沙漠化问题不突出,故③错误;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故④正确。
结合选项可知,故D项正确。
B.提升组
(建议用时:25分钟,分值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013·湖南师大附中第七次月考)下表为“四个农业区在同一年度中的粮食作物生产统计表”。
读表回答1~2题。
A.机械化水平高,集约化经营
B.劳动力充足,单位面积产量高
C.人少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D.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工程量大
2.四个农业区中最可能位于美国中部平原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从表格中数据可看出,甲、乙两农业区人均产量大、人均耕地大,说明甲、乙两农业区人少地多,商品率高。
乙地投入较少,产出也较少,集约程度低。
第2题,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生产特征是机械化水平高,人少地多,高投入、高产出,商品率高。
结合表中数据即可判断。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据此回答3~5题。
3.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①自然条件好②生产规模小
③产业化基础好④劳动力数量大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4.以下各地区与优势农产品相一致的是()
A.成都平原——苹果、油菜、柑橘
B.南疆地区——棉花、水稻、大豆
C.渭河平原——小麦、玉米、柑橘
D.海南岛——天然橡胶、甘蔗、出口水产品
5.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
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唯一选择
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3.A 4.D 5.D
解析:第3题,确定优势农产品区域的布局,既要考虑自然条件,又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一般选在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化基础好的地区。
第4题,苹果为暖温带水果,在成都平原不适宜生长;南疆地区水资源短缺,不宜发展水稻种植业;柑橘
为亚热带水果,不宜种植在渭河平原。
第5题,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又能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应;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选择。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6.(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9分)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能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2分)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4分)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3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
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作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沼气作为生活能源,解决燃料短缺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使用化肥问题。
方案一(示意图表达):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发展问题。
第(1)题,考查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可按下列思路分析:陕北高原地处黄土高原,降水少而集中,发展粮食生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第(2)题,考查农业自然区位条件及农业效益。
自然条件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四方面分析解答。
苹果种植的效益可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方面分析解答。
第(3)题,考查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中的实施。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
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据此,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7.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并填表。
(2分)
地的地位在下降,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3分)
答案:(1)
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了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