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留良案雍正朝的黑色幽默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吕留良案:雍正朝的黑色幽默剧
作者:罗杰
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10年第10期
发生在清雍正时期的“吕留良案”,是一起比较著名的文字狱。
但奇怪的是,案子搞到最后,令人啼笑皆非,堪称一部黑色幽默剧。
剧中的主角并不是吕留良,而是一名叫曾静的二百五书生。
但事情却是由吕留良开始的。
吕留良是浙江崇德(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从小聪慧过人,8岁就能赋诗作文。
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个知名学者,在明朝灭亡后,吕留良多次参加反清斗争,但都没有成功。
胳膊拧不过大腿,吕留良造反不成,就在家收学生教书。
有人举荐他做官,他很傲气地拒绝了。
教书也不清净,那时的吕留良情绪很低落。
情绪低落的人,要么自杀,要么出家。
吕留良选择的是后者,他到寺院里当和尚去了。
在寺院里,吕留良著书立说,他的书里,有不少反对清朝的内容,但他的“反动”读物,一直没有公开发表,因此,直到吕留良死,也没人注意。
吕留良在庙里写的书,也就是一个对当时社会极度不满的愤怒文人自费编了些自言自语。
可谁也没想到,有人在无意中读到后,竟成了吕留良的粉丝。
这个粉丝就是曾静。
曾静当时身居湖北,是个落第书生,他偶然拾得吕留良的大作,读后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于是,曾静决定收集偶像的全部作品,欣赏、收藏,甚至模仿。
但他自个儿不去,而是指派他的学生张熙去寻找吕留良的全部书稿。
张熙是个好学生,很听老师的话,就从湖南跑到吕留良的老家浙江去寻找书稿。
这一去,还真就找到了书两本:一本叫《知几录》,一本叫《知新录》。
张熙如获至宝,大老远来一趟,总算没辜负曾老师的期望。
不仅如此,他还有非常意外地收获。
此时,吕留良早就死了,但在找书的过程中,张熙偶遇了吕留良的两个学生,双方聊得非常投机。
张熙当即决定,把吕氏的俩学生带回湖南,给曾老师一个特大惊喜。
曾静果然很惊喜,鼻涕泡都差点儿乐出来。
他和张熙以及吕氏的俩学生,一起谈理想,侃人生,大肆评论清朝政治,越聊越来劲,越聊越愤慨,越聊越想谋反。
可几个读书人,手里既没刀又没枪,且手无缚鸡之力,怎么谋反?得拉拢有兵权的人才行啊。
于是,曾静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一个有兵权的人。
在此之前,曾静先建立了一套理论,那就是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雍正的劣迹。
而后,他十分八卦地为雍正皇帝总结了十条罪状,分别为: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
从人品、性格到私生活,一个都没落下。
曾静的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只要找到手握兵权的人,就用这套理论去游说他,让他听自己的,推翻大清朝。
曾静等了很久,这个人终于出现了。
雍正六年(1728年),张熙带给曾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手握重兵的川陕总督岳鍾琪上疏斥责雍正帝。
这说明,这位爷也对雍正强烈不满。
于是,曾静立马决定,派张熙去拉拢岳鍾琪,让他造反,恢复大明江山。
实际上,这师徒俩此刻
心里压根儿就没底,但他们决定赌一把。
张熙来到了西安。
他以一种比较雷人的方式求见了岳鍾琪。
就在大街上,张熙拦住了乘轿回署的岳鍾琪,向他投递了一封书函。
岳鍾琪接过书函,打开一看,浑身冒冷汗。
书函写的全是雍正的罪状,十大条,触目惊心。
岳鍾琪觉得事关重大,立即下令把张熙抓来审问。
此时的张熙理直气壮,大有一副英雄气概,直言不讳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和企图。
岳鍾琪开始怀疑这人精神有些问题。
怎么能把对雍正个人的攻击,当作反叛朝廷的借口呢?到底读过书没有?张熙却不以为然,和岳鍾琪展开辩论,说你也是汉人,也和满人有世仇,难道你不想报仇吗?
这话说得岳鍾琪直犯愣,自己虽是汉人,但和清朝没什么世仇啊!
见岳鍾琪疑惑,张熙向他解释说,将军姓岳,南宋名将岳飞也姓岳,清朝的先人是金人,岳飞当
年就是被秦桧勾结金人给害死的。
您是岳飞的后代,这就是世仇,现在您手握重兵,正好报仇!
岳鍾琪听完,不再疑惑,他确定张熙精神有问题,什么污七八糟的都硬往一块儿扯。
岳钟琪气笑了,当即下令,将张熙打入死牢。
在牢中,岳鍾琪拷问张熙,谁是幕后的主谋?没想到,张熙骨头硬口风紧,坚决不招。
于是,岳鍾琪想了个计策。
翌日,他把张熙请出牢中,说自己其实早有谋反之心,只不过是试探张熙而已。
如果不试,怎么知道你是真的想反清呢?
张熙很高兴,他在牢中就盘算,估计岳鍾琪是在试探自己,果不出所料。
于是,张熙立刻就招出了幕后的策划人和指使人—他的恩师曾静。
岳鍾琪得到供词后,又将张熙打入死牢。
尔后,一面派人到湖南捉拿曾静等人,一面写了一份奏章,把曾静、张熙等人图谋造反的事情汇报给了雍正。
雍正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命大学士、九卿、詹事、科道、翰林、刑部等将该案子细细研审,依据刑律定罪。
几个部门将案犯逐一提审一遍,经过几轮的严刑审问,曾静把事情一点不漏地全盘交代了。
案子很快就破了,此案自然牵连到吕留良。
吕留良此时已经过世,于是,雍正下令,将吕留良及其长子吕葆中开棺戮尸。
吕留良的第九子和学生被斩立决。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真正的首犯曾静却没有被处死。
按理说,他应该第一个被千刀万剐,但他却安然无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雍正心里另有主意,他要亲自会会曾静。
曾静见到雍正时,非常害怕,痛哭流涕,发誓要痛改前非。
雍正则饶有兴致地和他展开了辩论,对吕留良的言论作了全面批驳,对他指责自己的十条罪状,逐一进行了反驳。
雍正每反驳一条,就有人记录一条,最后汇编成一本书类似于访谈录的书籍,雍正给这本书取名为《大义觉迷录》。
曾静这时候倒挺机灵,他得知了这一点,立马写了一本《归仁录》,对雍正的仁德大肆吹捧和赞颂,与他之前历数雍正的“十大罪”形成鲜明对比。
曾静是一个好写手,当权者需要什么稿子,他就写什么稿子。
雍正读了曾静的新作《归仁录》后,心中大喜。
他把《归仁录》中的内容装进了《大义觉迷录》,怎么装呢?就是把自己辩驳“十大罪”的话,用曾静之口回答出来。
这样,一本翔实的、拥护清朝统治的全新《大义觉迷录》就面市了。
雍正决心将此书打造成一本畅销书。
怎么办呢?一是走官方配送路线,下令全国学校的教官督促士子阅读此书,把这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玩忽职守者一律治罪;二是做广告宣传,雍正命曾静到江宁、苏州、杭州等地宣传此书的内容,嚷嚷得全天下都知道。
《大义觉迷录》确实畅销了,曾静将它广为传播。
传播此书,就是传播雍正的仁德。
在这个事情上,曾静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算是将功折罪。
雍正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过,还给他安排了一份公务员的工作,他下令在曾静的家乡湖南成立观风俗使衙门,曾静就在观风俗使衙门上班,继续配合雍正,在各地宣讲雍正的仁德。
可是,这起文字狱案并没有最终结束。
雍正死后,乾隆即位。
即位之初的乾隆,首先面临的是,父皇雍正留下的因苛政而导致的紧张政治空气。
于是,乾隆开始着手纠正雍正时期的错案,以及一些错误的政策。
其中就有“吕留良案”。
“吕留良案”源于信徒曾静与张熙的策反,策反这样的事任何政权都是不会容忍的,按常规处置本来也很简单,但是到了雍正手里,却掀起轩然大波,闹得鸡犬不宁,这表明了雍正政权的随意与残酷。
其实,封建时代独夫治国,政权的本质便是随意与残酷,只是若干帝王明白“民可覆舟”的道理,在随意与残酷方面有所节制。
雍正是随意与残酷的极端派,因为他“得国不正”,总感到他的龙座不稳,因此便利用权力任意杀戮弟兄、杀戮近臣、杀戮士民。
雍正对吕氏一族的惩处十分残酷,却释放了主犯曾静和张熙。
乾隆即位后,立即下令逮捕曾静,并将他斩杀,同时收缴、焚毁了《大义觉迷录》。
编辑/惜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