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复习配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68 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与恩格斯
1.理论贡献
(1)1842年春,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要撰稿人,从此利用《莱茵报》发表多篇文章,矛头直指反动的政治制度.
(2)1845—1846年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
(3)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将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4)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1867年发表《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
2.革命实践
(1)积极投入到1848年的欧洲革命,动员工人参加起义.
(2)领导第一国际。
(3)巴黎公社成立后,提供各种帮助。
(4)第一国际解散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3.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
(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1.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主义出现,列宁主义诞生。
2.迎接新的革命高潮:1905年革命后,创办《真理报》,并先后发表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哲学笔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四月提纲》《国家与革命》等重要文章,及时地对革命进行指导。
3.领导十月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4.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德国签署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领导苏俄军民取得反对外来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胜利;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成功地进行了新经济政策的探索。
(三)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1.参与创建共产党:1920年,创建了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探索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和军队建设道路:国民革命失败后,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并对军队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贡献。
3.成为领导核心,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此后,他领导党和军队先后胜利完成了长征,实现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赢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此间,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在中共七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缔造新中国:1949年,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开国大典,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
5.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1953-1956年,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6-1966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6.发动“文化大革命”: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再加上个人专断作风的不断滋长、民主法制不健全,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是毛泽东晚年的悲剧.
(四)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1927年,投身到国民革命的洪流中.
(2)国民革命失败后,在广西组织发动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3)20世纪30年代,坚持从实际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4)抗日战争时期,出任八路军129师政委,指挥并参加了百团大战在内的几十次战役。
(5)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领导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2.开国之初
(1)巩固政权:1949年10月,率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并于12月解放成都,用六天时间完成进军西藏计划。
(2)党的建设:在中共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3)经济建设:客观地总结了“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遭受迫害.
(2)1973年,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次年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
(3)1975年初,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并提出要全
面整顿。
(4)四五运动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4.新时期
(1)复出后分管教育科学工作,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2)1978年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开辟改革开放新道路的宣言书。
(3)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和厦门经济特区的南方之行,推动了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高潮。
(5)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被视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
(6)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7)提出“一国两制”,争取国家和平统一.
5.评价:邓小平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拓展升华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在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
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
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
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
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二、中外科学家
1.李时珍
(1)主要成就:编纂《本草纲目》,创造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
(2)评价:李时珍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牛顿
(1)主要成就: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系列的概念。
(2)评价:牛顿是17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3.詹天佑:完成修建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被誉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4.爱因斯坦
(1)主要成就:创立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2)评价: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突破。
他关心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捍卫者.
5.李四光
(1)主要成就:创立地质力学,进行石油勘探,摘掉贫油帽子;
发现中国第四纪冰川等。
(2)评价:他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
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称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拓展升华
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
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2.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
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
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3.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
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
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
和后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后果.
4.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
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而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
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考向一
无产阶级革命家
1.[2014·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
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
《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材料三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答案:(1)鼓励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思想准备。
(2)趋势:上升。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工作重点转移);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开放)区.(答出二点即可)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拓展升华
分析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1)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2)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指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考向二
杰出的科学家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 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造。
长期实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
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
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
的束缚;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研究。
(2)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文化专制。
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
拓展升华
认识牛顿及其成就
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为经典力学规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万有引力定律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统一起来,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对以后的天体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人们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当做近代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