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南宁二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解析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南宁二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考试模拟测试卷
全解全析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共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前20min内的平均速度是30km/h,后40min内的速度是60km/h,则该汽车在这1h内的平均速度是()
A.35km/h B.40km/h C.45km/h D.50km/h
【分析】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前20min和后40min汽车行驶的路程,然后求出总路程,知道总时间,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平均速度。
【解答】解:因为v=,
所以前20min汽车行驶的路程:s1=v1t1=30km/h×h=10km,
后40min内汽车行驶的路程:s2=v2t2=60km/h×h=40km,
汽车行驶总路程:s=s1+s2=10km+40km=50km,
汽车在这1h内的平均速度:
v===50km/h。
故选:D。
2.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
A.B.C.D.
【分析】使用温度计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底,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垂直。
选项A、B、D都是错误的。
故选:C。
3.放映幻灯时,要想使银幕上出现大的“F”字母,幻灯片正确的位置放法应该是()A.u<f B.f<u<2f C.u=2f D.u>2f
【分析】首先要明确幻灯机的成像原理,然后根据其成像原理确定幻灯片的放置位置。
【解答】解: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其成像原理是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幻灯片正确的放置位置为f<u<2f。
故选:B。
4.当前社会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势不可挡。
交通发达,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华灯园林,美丽家园。
当你坐在汽车上,看到两旁的楼房在后退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A.以汽车为参照物楼房是运动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楼房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D.以楼房为参照物汽车是静止的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A、行驶的汽车与楼房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汽车为参照物时,楼房是运动的,故A正确;
B、楼房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时,楼房是静止的,故B错
误;
C、行驶的汽车与地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时,汽车是运动的,故C
错误;
D、行驶的汽车与楼房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楼房为参照物时,汽车是运动的,故D
错误。
故选:A。
5.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的干扰,下列措施有效且合理的是()A.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些,超过噪声的响度
B.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的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分析】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分析各个选项是否可以有效合理的减弱噪声。
【解答】解:A、老师讲话声音大并不会降低噪声对学生的上课的干扰,不符合题意;
B、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
不符合题意;
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D、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都不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都相同
C.甲的音调比丙的高
D.乙的响度比丁的小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从声音的波形上分析,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不规则的,乐音的波形是规则的。
【解答】解:从图中可以看出,
A、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
A错误;
BC、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相同,故音调不相同,相同时间内,甲的频率快,故甲的音调比丙的高,波形相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C正确;
D、由图可知,乙的振幅大于丁的振幅,则乙的响度比丁的大,故D错误。
故选:C。
7.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装有一定量的水,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
如图所示,则下列操作能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往容器中加水
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将容器中的水抽出一部分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
【分析】(1)激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光线要发生偏折;
(2)水面上升或下降,入射角不会发生变化折射角也不会发生变化,但折射点要发生移动,折射光线要发生平行移动,所以找到折射点与水面升降的关系的变化规律,即可找到光斑移动与水面升降的变化关系。
【解答】解:
A、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则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都向右平移,所以光
斑右移,故A错误;
BC、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往容器中加水,使水面上升,由下图可知,入射点向左移动,则光斑向左移动;同理使水面下降,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光斑向右移动;同理可知,将容器中的水抽出一部分,光斑会右移,故B正确,C错误;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束远离法线时,入射角增大,则折射角变大,光
斑会向右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8.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经透镜形成了倒立缩小的虚像
B.蜡烛向左移会让清晰的像变大一点
C.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跟图中情形相同
D.图中的凸透镜的焦距大约是10cm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
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其应用是投影仪或幻灯机。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其应用是照相机。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答】解:
AC、由图可知,此时的光屏上能承接到像,则所成的像是实像;物距大于像距,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A错误,C正确;
B、蜡烛向左移,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会变小,故B错误;
D、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即u=20.0cm
>2f,f<v=10cm<2f,解得5.0cm<f<10.0cm,故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10cm,故D错误。
故选:C。
9.用量筒量取320g的煤油(煤油的密度是0.8g/cm3),应选用下列哪种规格的量筒最合适()
A.量程500ml 分度值5ml
B.量程500ml 分度值2ml
C.量程1000ml 分度值5ml
D.量程1000ml 分度值2ml
【分析】量筒是用来测量体积的仪器,使用时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知道煤油
的质量,根据公式V=求出煤油的体积,然后根据煤油的总体积和量筒的量程以及分度值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量筒去测量。
在选取过程中,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一次量取;二是尽可能精确,即分度值越小越精确。
【解答】解:煤油的质量m=320g,密度ρ=0.8×103kg/m3=0.8g/cm3,
因为ρ=,
所以,320g煤油的体积:
V===400cm3=400ml;
用量筒量取400ml煤油的质量就是320g,量程为500ml、1000ml的量筒都可以使用,考虑到要尽可能精确的量取,量筒的分度值越小越精确,因此要选用量程为500mL、分度值为2mL的量筒较合适。
故选:B。
10.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那么()
A.甲车的速度为8m/s
B.10s时,甲、乙两车相距70m
C.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2:1
D.若乙、丙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8:3
【分析】根据三个图象,分析得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
(1)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乙的运动速度,直接读出丙的运动速度,得到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
(2)甲、乙两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知道速度大小,利用s=vt可计算出10s时两车行驶的距离,然后算出两车之间的距离;
(3)已知乙、丙通过的路程之比、速度之比,利用公式t=求所用时间之比。
【解答】解:
由图可知,甲、乙的图象为s﹣t图象,并且都是过原点的直线,则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丙的图象为v﹣t图象,随着时间的变化,其速度大小不变,则丙也做匀速直线运动。
A、由甲的s﹣t图象知,当t甲=2s时,s甲=8m,则甲车的速度v甲===4m/s,
故A错误;
B、由乙的s﹣t图象知,当t乙=4s时,s乙=4m,则乙车的速度v乙===1m/s;
因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向同方向运动,
则10s时甲、乙两车相距Δs=s甲′﹣s乙′=v甲t′﹣v乙t′=4m/s×10s﹣1m/s×10s=30m,故B错误;
C、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v甲:v乙=4m/s:1m/s=4:1,故C错误;
D、由丙的v﹣t图象可知v丙=4m/s,则v乙:v丙=1m/s:4m/s=1:4,
已知s乙:s丙=2:3,则乙和丙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乙:t丙=:=:=8:3,故D正确。
故选:D。
11.如图所示,某人晚上从远处走近一盏路灯又远离路灯的过程中,他的影子长度的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
C.一直在变长D.一直在变短
【分析】(1)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当光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便会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即是影子;
(2)人由远而近经过路灯时,人的身高和路灯的高度都是不变的,但因为人和路灯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发生变化,影子的长度也会发生变化,夹角越大影
【解答】解:如下图,人沿路走近某一盏路灯,路灯发出的射向人头顶的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大,人在地面上留下的影子越来越短;远离路灯时,路灯发出的射向人头顶的光线与地面的夹角越来越小,影子又会变长。
故选:B。
12.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段表示熔化过程,其特点是温度不变,不吸收热量
B.在第5min 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80℃
D.该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不同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②在熔化图象中,若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此时的温度为熔点。
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完为熔化过程。
在熔化之前为固态;熔化过程中为固液混合态;完全熔化完后为液态。
【解答】解:A、BC段表示该物质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正在熔化,BC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其特点是吸热温度不变,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在第5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故B错误;
C、由图象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故C正确。
D、该物质是晶体,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故D错误;
13.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A.4.2m B.2.5m C.2.1m D.4.6m
【分析】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解答】解: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5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5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2.5m﹣0.4m=2.1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
2.5m+2.1m=4.6m。
故选:D。
14.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玩手机都有可能导致近视,以下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A.②①B.③①C.②④D.③④
【分析】(1)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近视眼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远视眼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造成的,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
由图知,③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③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结合图示可知,为了使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需要使入射光线发散一些,所以应佩戴对
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则①图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矫正情况。
故选:B。
15.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明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践课题,你认为不能够完成的是()
A.鉴别金戒指的真伪
B.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数目
C.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
D.鉴定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分析】天平用来测质量,量筒和水可测固体的体积,还可用量筒天平测量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
分析每一个实验需要的器材,利用天平、量筒、水能完成哪些实验。
【解答】解:A、用天平测量戒指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戒指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可以鉴别金戒指的真伪,故A可以完成;
B、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的数目:先用天平测量50个大头针的质量,求出一个大头针
的质量,再用天平测量一堆大头针的总质量,求出一堆大头针的数量,故B可以完成;
C、取一小段铜导线,可以测它的质量、体积,算出它的密度,但无法测铜导线的直径、
总质量,就无法得出它的长度,故C不能完成;
D、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用天平测量铜球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体积,用密
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和铜的密度比较,故D可以完成。
故选:C。
16.小字同学想通过实验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他首先用量杯测量了部分液体的体积V,然后用天平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多次实验后,他通过得到的几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m﹣V图象。
下列说法()
①量杯质量为20g
②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③该液体密度为2g/cm3
④65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5g
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②③正确C.只有①④正确D.只有③④正确
【分析】(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当液体体积为V1=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列方程组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
(2)当液体的体积V3=65cm3,利用m=ρV求液体质量。
【解答】解:
(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
可得: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1=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
可得:ρ×80cm3+m杯=100g,﹣﹣﹣②
①﹣②得:
液体的密度ρ=1g/cm3,代入①得m杯=20g,故①正确,②③错误;
(2)当液体的体积V3=65cm3,液体质量:
m3=ρ×V3=1g/cm3×65cm3=65g,故④正确。
故选:C。
【点评】读取图象获取信息,进一步进行分析和计算,是本题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新颖,即考查了密度的相关计算,同时更考查了对图象的认识,值得我们关注,这也是我们应该锻炼的实验能力。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7.如图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B(选填“A”“B”或“C”),该温度计此时示数是3℃。
【分析】解答此题需知道:
(1)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保持相平,不能俯视或仰视。
(2)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并且还要弄清楚液柱所到达的刻度是在0之上,还是在0之下。
如果是在0之上,读作正数(正号可省略);在0之下,读作负数。
【解答】解:
(1)图中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故A、C错误,B正确。
(2)图中的温度计的一个大格表示5℃,里面有5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1℃,液柱所到达的刻度是在0之上,因此它的读数为3℃。
故答案为:B;3℃。
18.蝴蝶研究专家章丽晖在茅山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他先用相机拍摄了蝴蝶休憩的照片甲,为了拍摄照片乙,应将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选填“靠近”
或“远离”),镜头略向外伸(选填“内缩”或“外伸”)。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物距与像距、像的大小关系分析。
在焦距一定时,像较大时,像距大,物距小。
【解答】解:据图能看出,甲图的像较小,即此时的像距较小,故物距较大;所以在拍摄照片甲时,相机镜头到景物的距离大;乙图的像大,故其像距大,物距小,故在拍摄乙图时,镜头到物体的距离变小,但是照相机到底片的距离即像距变大,即相机适当靠近蝴蝶,镜头略向外伸。
故答案为:靠近;外伸。
19.甲,乙两种液体体积之比是3:1,质量之比是1:2,它们的密度之比为1:6,如果将甲液体倒去一半,剩余甲液体的密度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分析】利用ρ=可以比较出甲、乙的密度关系;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解:(1)甲,乙两种液体体积之比V甲:V乙=3:1,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之比m甲:m乙=1:2;
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
(2)密度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光,所以将甲液体倒去一半,剩余液体的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1:6;不变。
20.人们现在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手机中的声音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
智能手机可以声纹解锁,该功能是通过识别声音的音色(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声源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手机中的声音是由喇叭振动产生的;
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智能手机可以声纹解锁,该功能是通过识别声音的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21.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楼台倒影”是因为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虚(选填“虚”或“实”)像。
【分析】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实质是光的反射。
【解答】解:“楼台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
故答案为:反射;虚。
22.小慧从家中出发到天府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
全程的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根据图像可知,小慧家到天府广场路程为3600m。
小慧从家到天
府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为2m/s。
【分析】①图象中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路程,小慧家到天府广场的路程即为B点对应的路程。
②根据v=计算全程平均速度。
【解答】解:①根据题意及图象,B点对应的路程为3600m,所以小慧家到天府广场路程为3600m。
②小慧从家到小慧家到天府广场路程s=3600m,用时t=30min=1800s,故小慧从家到
天府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
v===2m/s。
故答案为:3600;2。
三、作图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3.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折射光线如图所示,请画出入射光线。
【分析】发生光的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画出入射光线。
【解答】解:图中法线已画出,根据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4.如图,AB、CD是由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请先确定光源S的位置,然后用对称法补充光路。
【分析】将两条入射光线反向延长即可找到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发光点的像点,利用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像点作出反射光线。
【解答】解:由题知,AB、CD是由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
将两条入射光线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即为光源S的位置,作出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即像点),连接S′B并延长为入射光线SB的反射光线,连接S′D并延长为入射光线SD的反射光线,注意辅助线为虚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题(本题共3小题,共20分)
25.小彤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实验时,会看到两个不重合的像,分别是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形成的,为消除此影响可选用薄(选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代替平面
镜。
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这样做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所用的两支蜡烛A、B,应选择外形相同的。
(2)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不变。
(3)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分析】(1)从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这一角度去分析;
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一支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并点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后面,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解答】解:(1)因为厚玻璃板的两个面都可以当作反射面,会出现两个像,影响到实验效果,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
将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这样能透过玻璃板观察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实验中应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
(2)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像的大小不变;
(3)将光屏竖立在像的位置(与玻璃板平行),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由于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故答案为:(1)薄;位置;相同;(2)不变;(3)虚。
26.小明和小红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为了测出所用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将透镜对着太阳,如图甲所示,移动白纸位置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点,测量出该点到透镜光心距离即为焦距。
小红指出小明的操作中存在的错误是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改正错误后,小明用正确方法测出凸透镜焦距为10cm;
(2)为了使得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小明认为应该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而小红则认为只要将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光心调至如图乙所示的一条倾斜直线上即可。
在进行多次实验比较后,发现小明的方法更为合理,结合你实验操作的经验,请指出:如果按照小红的方法进行实验,可能给后续实验操作带来的不便是不方便测量物距和像距;
(3)正确操作的前提下,当蜡烛、透镜和光屏调至图丙位置时,光屏上恰好出现了清晰的像,该像为倒立、放大(缩小/放大/等大)的实像;若保持丙图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将凸透镜移至65.0cm时,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4)实验时,光屏上已经得到了蜡烛清晰的像,一位同学用手指捏住凸透镜防止其移动,则光屏上没有(有/没有)手指的像或影子,光屏上蜡烛的像完整(完整/不完整)。
(5)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暗(选填“亮”或“暗”)了。
(6)实验完成之后,小红将小丽同学的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的像再次清晰,则小丽同学的眼镜为近视眼(近视眼/远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