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动物的行为》教案附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周上课时间月日(星期)本学期累计教案个
3.4 动物的行为
一、案例背景:
《动物的行为》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在本章的前三节内容中,其实都是讲述动物的行为:环境因素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激素对生物行为的调节;神经对动物行为的调节。
而这一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对动物的各种行为进行归类分析。
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教学,防止“零起点”。
本节的重点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分类,难点是分析这两者的区别。
而要分清这两类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在学生面前展示大量的不同动物的行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思维在量变的积累过程中形成质变。
二、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2、学会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说明这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2、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同人类学习或自身学习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培养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分类
难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网上收集动物行为的图片或视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观察周围的动物行为。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闭上你的眼睛,任凭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飞翔于蔚蓝的天空,你一定会被那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
请同学们举例说说你所观察或了解到的动物行为。
考虑到同学们会把动物行为片面理解为动物的行为动作,采取播放视频及图片的办法,引导同学们知道凡是有利于动物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示学生思考:你认为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它们的行为称作什么?
(求偶行为、育雏行为、贮食行为、迁徙行为、防御行为、通讯行为、觅食行为等)思考并讨论:以上这些动物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2、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
3、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4、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
师:这样的动物行为我们把它称为先天性行为,也叫本能。
讨论:现在,快来发表你的看法,看看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人有哪些先天性行为?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电脑展示图片:婴儿吮奶、婴儿哭、婴儿笑、婴儿排尿。
问:这些行为是先天性的行为吗?
设疑:动物的行为都是先天性的吗?
PPT展示:老鼠走迷宫。
讨论:1、训练前后老鼠走迷宫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是,这种变化是经多次训练后学会的)
2、你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有过类似老鼠走迷宫的行为吗?请举例说明。
(有,如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做题等,刚开始不会,后来渐渐的学会了)
电脑展示图片:黑猩猩的模仿学习行为
问:黑猩猩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动作?(模仿学习)
以上两种行为我们把它称为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它有哪些特点?
1、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是通过学习行为获得的行为方式
3、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是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思考:你有没有后天学习行为?
录像:鲸的表演
问:鲸天生就会表演吗?你能说说训兽员是怎样使动物听他的话进行各种表演的?
你能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了吗?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并判断一下它们的行为是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学习行为。
电脑展示:青蛙抱对、驯兽、蜘蛛织网、黑猩猩叠箱子摘香蕉、小鸟喂鱼、大山雀喝牛奶等等。
学生进行判断区分。
比较黑猩猩和大山雀的后天学习行为,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
一般来说,动物越高等,形态结构越复杂,后天学习行为也越复杂,而且后天学习行为在动物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占的比重也越大。
讨论:我们知道,马戏团的小狗也会加减,它和人的数学运算过程是一样的吗?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得出:人不仅能对环境中的声、光、味、触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学习,并能对语言、文字代替具体刺激,作出反应。
举例:吃梅、看梅、谈梅这三种行为都能使人分泌唾液,请同学们区分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行为?哪个行为更高级?为什么?
(吃梅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看梅、谈梅属于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谈梅行为更高级,因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特有的)
【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两种动物的行为,它们有哪些区别?
思考:我们为何要研究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和利用对人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对人有害的动物。
例如,人们掌握了家畜的发情、交配、生殖和发育等行为的科学知识,就可以使家畜及时配种、增加胎数和幼畜的头数。
人们掌握了鼠类的繁殖、分布和迁移行为的规律,以及影响鼠类生殖的各种因素,就可以制定防治鼠害的有效措施。
)
【课外探究】如果你有一只小狗,你会如何让它“听话”呢?
三、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1、动物的行为离不开给学生呈现大量的感性材料,动物的行为是什么?怎么区分动物的行为?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2、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对比分析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3、信息技术与案例的结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的结果是追求教学的最优化。
因此,这节课采用在平时课堂上难以呈现出来的一些多媒体资源一一呈现在学习面前,使计算机象书本一样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4、本节注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将科学定义为“科学不仅是知识,它亦是过程、方法、态度、创造力以及应用等五个领域的综合体”。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学生自主分析动物行为的过程中,教师虽然没有提到一句有关保护动物的话语,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逐步培养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5、为了落实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教师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
之后,以“我们学习动物的行为有什么用?如果你有一只小狗,你将如何使它听话?”升华了主题,使学生学以致用,使目标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