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4_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留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这说明
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C.夏启通过斗争手段获得了王位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
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惊奇的是他们不是干脆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恳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确定
C.王权具有神奇色调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3.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探讨发觉,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坚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缘由是
A.贫富分化的加剧B.出现了私有财产
C.等级观念渐渐产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相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战胜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这说明
A.儒家思想渐渐居于统治地位B.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D.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
5.有人因为孔子虚心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下列各项能反对这一观点的是
A.克己复礼为仁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
6.《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出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起先出现编户齐民制度。

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减弱贵族势力增加国家的人口限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夫的身份等级差异
7.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福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深厚的地城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运用地点。

这一变更主要反映了
A.生产技术的进步B.宗法观念的消亡
C.集权政治的趋向D.礼乐制度的完善
8.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这主要反映了
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见
9.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
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更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
C.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10.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秦国李冰更是修筑了闻名的都江堰,同时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也修建胜利。

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缘由在于
A.青铜铸造的繁盛B.铁制农具的运用
C.农业商业的发展D.统一大业的完成
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全部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长久的统治。

”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1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3.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其干脆缘由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
A.生产工具的进步B.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
C.社会观念的变更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
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终必需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B.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有利于避开皇帝的决策失误D.表明中心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15.董仲舒曾说,假如认为万民的性已成善,那么王者受命于天的意义何在?天立王者也就没有了
意义。

这既违反了天意,也是不符合规律的。

在此,董仲舒论证了
A.“大一统”理论B.“天人感应”学说
C.王道教化主见D.独尊儒术的必要性
16.侍中原本主要是侍候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渐渐发展为顾问争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

侍中的权责变更反映了( )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B.丞相阻碍汉武帝主动进取
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
17.武帝独尊儒术后,在实际统治的过程中,并不是纯粹都用儒家思想,也接受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

这个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A.选孝子、廉吏到中心任官B.下诏“尊高年,免赋役”
C.实行盐铁专卖、对工商业加重税D.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
18.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避开中心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行控因素很多;如此浩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心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

这则材料旨在说明
A.中心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C.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D.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
19.汉武帝派孔仅和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选用有管理阅历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

元狩五年规定:“敢私铸铁器卖盐,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这表明
A.朝廷留意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B.朝廷以经济手段加强集权
C.民生问题受到朝廷的日益关注D.工商食官制度得到复原
20.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
削减财政支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治世思想是
A.黄老学说B.法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21.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22.历史说明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②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③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④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
23.《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

”这些记述体现出
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2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

二者虽然都是在北魏时期开凿,但是风格不同。

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重
雄健。

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国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重肃目变为亲善可亲。

出现这种不同和变更的主要缘由是()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
25.“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
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
C.是中心与地方权力失衡所造成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26.《资治通鉴》中记载: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

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结合所学,下列解读正确的有
①因认为“天可汗”称号降低了大唐天子的身份,唐太宗没有接受这一称号
②由于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因而得到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
③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都护府等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④这可用于探讨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看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起先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28.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使隋朝国力日强。

下列表述中与隋文帝有关的史实是
①代周称帝,建立隋朝②励精图治,进行改革
③率军灭陈,结束分裂④开通大运输河,促进南北经济沟通
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②③④
29.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作者认为大运输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激化社会冲突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沟通和经济发展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30.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重视。

这表明当时选官制
A.变更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B.打破了门第观念
C.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D.扩大了统治基础
31.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

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心在职官员担当,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这一政策
A.带有中心集权倾向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
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
32.“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

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
还故官。

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贞白。

二科曰学能行修,经中博士。

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
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

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照奸,才任三辅剧令皆试
以能,然后官之”。

依据材料推断这应是在
A.西周时期B.东周时期C.两汉时期D.明清时期
33.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

导致这一变更的主要缘由是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34.“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极大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淌性,肯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公正性。

这种比方形象的选官制度指的是
A.以世袭的方式实现权力的交接B.以军功的获得成为授爵的依据
C.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D.以严格的科举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35.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驾驭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

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看法,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

这一历程反映了
A.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B.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C.丞相参加决策的权力渐渐减弱D.宰相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36.唐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

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

门下省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A.宰相专权趋势出现B.三省六部制被废除
C.专制皇权有所减弱D.中心集权得到加强
37.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

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

”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削减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
38.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

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编订鱼鳞图册
C.确定土地私有权D.实行均田制
39.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

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旺盛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40.“朕今观法师词论高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这是唐太宗对其在位时发生的某件事赐予的高度评价。

唐太宗评价的是
A.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恳求通婚B.外国商人到中国定居、做官并且通婚
C.日本遣唐使、僧侣来中国学习D.玄奘为促进中印文化沟通所做的贡献
第II卷(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猛烈的破坏。

东周大小宗族间绽开了长期的兼并斗争,很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更了。

在斗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相识。

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宏大的创建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

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加诸儒的学术论辩。

“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

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吸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溢和完善自己,为特殊留意精神生活的学问阶层供应了一种安家立命之道。

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甚笃”。

儒学特殊留意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
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

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

(1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

(4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心政府行使职权实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心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心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依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表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状况表
——据2024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12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科举制。

(9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B2.D3.D4.B5.D6.B7.C8.C9.B10.B11.B12.C13.B14.C15.C
16.C17.C18.C19.B20.A21.C22.D23.C24.C25.B26.D27.D28.B29.C30.C
31.A32.C33.B34.D35.C36.A37.D38.D39.D40.D
41.(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斗争不断;运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

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

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旺盛;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

(2)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是学问阶层的安家立命之道;被一般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

42.(1)西汉,察举制。

魏晋:九品中正制。

相同点:选拔依据都留意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心举荐。

(2)主动: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淌性;追求公允公正,具有肯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建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