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从整体的角度,动态、系统地分析和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形成综合思维。
2.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提升地理实践力。
3.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了解温室效应对人类生产活动的积极意义,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设计案例】
【创设情境】
展示“乞力马扎罗山顶峰冰雪覆盖面积变化图”和“田间地膜覆盖图”。
【设计意图】
通过探究乞力马扎罗山顶冰雪覆盖面积的变化和原因,以及田间覆盖地膜的好处,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设计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分析下列材料,了解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哪个波段,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会被大气哪些成分吸收,云层、尘埃颗粒等对太阳辐射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材料2大气中发生的某些自然现象
夏季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火山喷发时,在火山灰笼罩下,白天宛如黑夜;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时,天空仍然是明亮的。
【学生探究】
通过阅读材料1和材料2,思考相关问题,分析得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云层和尘埃颗粒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从材料数据中寻找太阳辐射的“归宿”,培养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
课前指导两组学生设计并完成地理实验,课上展示实验获得的数据,通过探究相关问题,得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材料3(第一组实验)
在晴天中午,同时用三只温度计测量距离地面不同高度的气温,15分钟后在各高度重新测量,结果记录在表1和表2。
表1:9
月2日地理实验数据
表2:9
(1)结合表1和表2的数据思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有何变化(2)根据气温的变化,推测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什么
材料4(第二组实验)
在晴天中午,首先同时用温度计测量两只烧杯(装水的杯子A,装沙子的杯子B)内同高度的空气温度,之后在7和15分钟后再分别测量,结果记录在表3和表4。
表3:9月1日地理实验数据
表4:9月4日地理实验数据
(3)结合表3和表4的数据思考:装水的杯子A和装沙子的杯子B,经过相同时间后,哪个杯子内的空气温度更高,为什么
【学生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回答问题后得出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设计意图】
地理实验的设计符合新课标对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通过亲自做实验,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这一过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地理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得出问题的结论,学生从“生活地理”走进“科学地理”,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知识的理性探究。
【案例探究】
课前师生共同设计地理实验。
选取两个玻璃杯,杯中各放有一支温度计,一个玻璃杯是敞口的,与外界大气相通;另一个是用塑料薄膜密封。
温度计起始温度相同,15分钟后判断哪个玻璃杯内的气温较高并分析其原因。
进而分析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温室效应的原理
【学生探究】
被塑料薄膜密封的玻璃杯内,15分钟之后气温比敞口的气温高。
由于塑料薄膜的作用,隔绝了杯内和杯外的热量交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玻璃杯里,使玻璃杯内气温升高。
农民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采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发展农业生产。
【教师小结】
其实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就是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同时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引起气温升高,导致全球变暖等问题。
因此二氧化碳气体也叫温室气体。
【案例探究】
观看《闯关东》视频片段,探究相关问题,加深对大气逆辐射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1.影片中大致是在什么季节
2.影片中所说的“霜头来了”,你认为指的是什么
3.影片中,主人公朱开山在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蕴含着哪些地理知识
4.点火放烟的做法有什么弊端呢还有什么措施可以预防这种气象灾害
【学生探究】
烟雾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颗粒,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庄稼不断喷水、灌水,增加近地面空气湿度,利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而且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慢,田间温度不会很快下降。
人们还可以利用稻草、麦秆、杂草、尼龙等覆盖物,既防止冷空气对农作物的侵袭,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案例探究】
分析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和刘禹锡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联系本节课的知识,解释霜冻多出现在秋季晴朗夜晚的原因。
【学生探究】
晚秋晴朗的夜晚,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
夜晚少云,大气逆辐射非常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
【教师小结】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有关。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利用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和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不断提升地理素养。
【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讨论,揭示实验、视频、诗词中蕴含的地理原理,理论联系实际。
最后用流程图:普通的地理现象→探究地理原因→归纳地理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总结地理学研究问题的般思路,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