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程设置的建议 苏教版选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关于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内容有这样的要求:“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业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
对于希望进一步学习的学生,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获得8学分,加上必修课程的10学分,共计可获得18学分;对于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3个模块,这样一共可获得24学分。
〞
依照安徽省教科所的统一要求,我市高一年级的选修课教材也将从人教版和苏教版已出版的选修教材中遴选。
苏教版已出选修教材如下:
如果从苏教版的几个系列中选择的话,我们建议选择以下几个模块:〔1〕《唐诗宋词选读》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
◎“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
〔2〕《史记选读》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
◎正史鼻祖文章大宗——《史记》的影响
〔3〕选修教材《写作》目录
◎修辞立其诚——写真话,抒真情
◎借我一双慧眼——观察、选择、提炼
◎走好关键的前两步——审题与立意
◎世间惟有情难画——情感的传达
◎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描写
◎文似看山不喜平——叙事贵曲
◎敢于说出“我认为"——论点与论据
◎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文的分析
◎顺理而成章——议论文的结构
◎用形象说话一一文学写作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语言的锤炼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
我们的理由是: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表现力也最强,作为一个中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最纯粹、原汁原味的诗歌的滋养;有“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选读》既是文言文学习的范本,又是叙事文学作品学习的典范,阅读并研修这样浅近的文言文,有助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提高。
《写作》这本选修教材很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编写体例上看,它可以作为系统地训练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适合的教材。
如果从人教版的几个系列中选择的话,我们建议选择以下两个模块:
〔1〕《语言文字应用》
本课程突出时代性、基础性和实用性,考虑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配合必修课教科书中已经出现的语言文字知识点,力求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探究活动,比较全面地展示语言文字运用的各个方面,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规范,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本课程分6课,分别是:走进汉语的世界、千言万语总关“音〞、神奇的汉字、词语万花筒、言之有“理〞、语言的艺术。
除第一课分三节外,其余每课分4节,每节包括“引子〞“课堂活动〞“工具箱〞“小试身手〞等内容。
〔2〕《先秦诸子选读》
本课程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对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认识,培养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发展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共7个单元,分别研读《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
每一节包括“引入话题〞“阅读文选〞“思考与练习〞“相关链接〞四部分内容。
另外,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更是小说经典著作阅读的首选,对于程度较好的学校来说,我们建议多项选择1个模块,即苏教版的《<红楼梦>选读》。
〔二〕关于选修课开设的顺序
从教学实际出发,也着眼于将来的高考,我们建议选修课开设按照下面的顺序:
高二阶段第一学期必修课程结束后,先选修《史记选读》,
高二阶段第二学期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和《唐诗宋词选读》
高三阶段第一学期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
高三阶段第二学期主要是进行高考总复习。
〔《<红楼梦>选读》由选修这一课程的学校自定。
〕
我们认为,文言文是中学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宜早学习、积累和感悟。
从《史记》到《诸子散文》,是沿着由易到难这一方向渐进的,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也兼顾到选修课的性质。
古代诗歌〔主要是唐诗宋词〕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放在高二阶段后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实际。
高三阶段第一学期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门选修课是帮助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及应用的一次系统的梳理,也可视为高考第一轮第一部分内容的应试复习。
《写作》课程也是如此道理。
需要说明的是;
1、从高考的知识系统来看,我们建议开设的选修课程中缺少现代文阅读这一重要的内容,有可能被误解为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无视,也与选修课程要关注学生学习自主性选择的原那么相悖。
其实,我们在义务教育的高年级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必修课学习时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现代散文、小说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从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生已有相当的基础,而且,在高三阶段的高考复习中,也将有系统的现代文阅读的专项训练,无论是还是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对高考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设置是无妨的。
至于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自主选修权,在必修课程学习时期已经得到一定的表达。
2、语文课程是一门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综合的系统课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融合的。
所以,在选修课程开设的同时,切不可忽视甚至于偏废这几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坚持常规的作文教学和训练。
3、我们既要表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把握新课改的精神,又要兼顾到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将来参加选拔性考试的需要。
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是我们进行一切教学行为的前提。
4、以上建议的提出是以我市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思考可能有不周之处,希望老师们献言献策。
为我市的语文教学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我们当同心同德,共同进步。